江胜
摘要:在走访了湖北省棉花生产、科研、教学、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形势下湖北省棉花产业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需求。针对湖北省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客观可行的措施并对其发展方向做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植棉形势;棉花;产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5)03-0003-04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5.03.001
O 引言
湖北是国家商品棉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的五大产棉大省之一。近三年年均植棉面积505333h㎡、总产523kt、产值86.57亿元,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仅次于新疆、山东、河南、河北,排在全国第五位,居长江流域棉区之首。
湖北省棉花科研力量雄厚,棉花杂交育种水平处于全国前列,21世纪以来,先后选育出杂交棉品种40多个,其中,国审棉花品种10多个,这些品种在湖北省乃至长江流域棉区广泛种植。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棉种企业12家,平均每年生产杂交棉种子6000t(约2000万包),可供1300000h㎡棉田种植。
目前该省国家级和省部级棉花研发平台齐全,其中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育繁中心3个,质检中心2个,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
近日笔者对湖北省26家棉花生产、科研、教学、加工和纺织企业进行了走访和调研。这些单位主要是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荆州市农科院、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创世纪公司、湖北惠民种业、湖北华之夏种业公司、湖北晶华棉种业公司、湖北荆楚种业公司、湖北盛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银海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枝江市白银纺贸有限责任公司、公安县楚都棉贸有限公司、应城市银海棉花有限公司、湖北孝棉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解放军第3542工厂、武汉一棉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银河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荆州市奥达纺织有限公司、湖北人民大垸农场纽晟凯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单位。通过调研获得了较为丰富棉情资料,因此,对湖北省棉花产业现状和新形势下重大需求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湖北省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抛砖引玉。
1 当前湖北省棉花产业情况
1.1 育种优势企业前五位
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盛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种植规模前五位县、市
据湖北省2012年棉花种植面积统计数据,天门市为37933h㎡、公安县为28266h㎡、潜江市为26266h㎡、仙桃市为23133h㎡、监利县为22333h㎡、汉川市为16000h㎡。
1.3 种子企业前三位情况
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棉花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在全国棉花种业企业中排名第三,其中杂交棉种销售量排名第一,年均生产销售棉花种子300万包;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种业五十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均生产销售棉花种子200万包;湖北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年均生产销售棉花种子150万包。
1.4 棉花加工规模前五位企业情况
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均皮棉加工量为66kt;湖北银海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均皮棉加工量为30kt;枝江市白银纺贸有限责任公司年均皮棉加工量为18kt;公安县楚都棉贸有限公司年均皮棉加工量为5.7kt;应城市银海棉花有限公司年均皮棉加工量为4.5kt。
2 棉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2.1 国内棉花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械化高效植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棉花播栽机械化和收获机械化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二是杂交棉生产技术仍然是以人工制种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为主,其明显的劣势是用工多,投资多,效率低,效益差;三是低迷的世界经济形势,使棉纺织的出口受限,国际棉价显著低于国内棉花价格,国内棉花生产竞争力下降;四是国内劳动力和农资价格上涨,棉花生产成本显著上升,但棉花收购价格没有明显的提高,粮棉差价进一步缩小,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进一步打压,植棉面积可能进一步减少。
2.2 湖北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植棉机械化程度低,费工费时,比较效益低;二是棉田枯萎病、黄萎病和次生害虫严重,常造成棉花减产三成左右;三是棉花种植品种过多,种植规模较小,品种布局缺少规划,造成棉花品质一致性较差;四是棉田多熟间套主次不分,影响棉花产量与品质;五是棉花异性纤维问题依然严峻,直接影响原棉的质量和价格;六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从事农业劳动的群体趋向于高龄化和妇女化;七是棉田基础设施多年失修、老化,亟待改善。
3 “十三·五”期间重点需求的技术问题
棉花是湖北省及长江流域棉区机械化生产程度最低的作物,提高棉花的机械化管理水平,尤其是机械采摘,是未来棉花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棉花机械化采摘对维护长江流域棉花产业链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社会现实意义。
针对长江流域气候特点,组织各方面技术专家和团队,从棉花生理、棉花抗逆(主要是抗黄萎病、抗高温、耐渍、抗烂铃等)、品种材料创制、栽培技术、耕作模式、机械化设备等方面进行协同攻关,创制适于粮棉间套种植、适合机械化管理和采收的优质棉花新材料(品种)以实现棉花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是“十三·五”期间重点需求的技术问题。
3.1 重大科技需求
3.1.1 选育和推广优质棉品种 纤维品质是制约棉花产业和纺织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皮棉整体品质偏差,也没有实现优质优价的同步,异性纤维(三丝)、纤维长度、马克隆值、纤维强度、整齐度、一致性等多项品质指标与纺织工业不匹配。即使是具有传统优势的新疆棉花主产区的棉花品质优势也正在逐步丧失,国内多数纺织企业的三级以上中高端棉纺产品原料主要依赖进口(澳棉和美棉为主)。因此,以纺织企业的棉花纤维品质实际需求,开展不同价值和市场定位的差异化优质棉品种选育和推广,对保护和提升棉花产业及棉纺轻工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2 选育适合机采棉花新品种 全世界大约30%的棉花是由机器采摘,在发达的植棉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棉花已全部实现机器采摘。而国内由于棉花品种资源、机械化水平及种植成本等一系列原因,棉花采摘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50%机器采摘外,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主要靠人工采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造成棉花采摘季节拾花工严重短缺,棉花生产成本急剧上涨。在这种形势下,大规模推行棉花机械化收获已成为国内棉花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3.1.3 培育优质抗逆棉花新品种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干旱缺水态势加剧,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等恶性环境问题正逐渐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提高棉花抗盐碱、耐干旱能力和选育适宜在干旱、盐碱地上生长并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棉花品种,是应对当前恶劣天气变化,有效利用大面积盐碱地的经济和有效措施。
中国近年来进行了种植业的战略性调整,新疆成为国内植棉业的主战场。针对新疆干旱、盐碱的逆境,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选育耐旱、耐盐碱的棉花品种是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
3.2 研究方向
3.2.1 棉花种质创新 一是加强现有远缘核质杂种后代应用研究的同时,继续通过远缘杂交引入野生棉种质,进一步拓宽陆地棉的遗传基础。二是传统技术与分子技术结合,实现陆地棉基础材料创新。三是挖掘抗高温干旱、抗涝耐渍、抗除草剂、高光效、优质纤维等基因,进行基因克隆。四是加强基因转化平台与技术研究,提高转化效率;并加强基因功能验证、基因检测技术研究,提高精准性;对阳性植株加快进行转育,选育的稳定转基因品系及时申请进入国家安全性评价程序。
3.2.2 适合长江流域机械收获的短季棉新品系(品种)创制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一是发掘早熟、优质、耐高温、适宜密植的种质资源,定位早熟、耐高温、适宜密植的特殊株型等相关基因,通过杂交、回交、表型选择和标记辅助选择创制早熟、适合机收的短季棉新材料,并培育新品种。二是研究麦棉、油棉两熟种植模式下短季棉的轻简化、机械化高产栽培模式和栽培管理技术。三是新材料要求具有如下特点:生育期105天以内,集中吐絮(1个月以内);纤维强度>30cN/tex(HVICC标准);纤维长度在30mm以上,马克隆值5.0左右,籽指10-11g,发芽势强;抗烂铃,抗虫,夏季种植表现抗枯萎病耐黄萎病,耐高温;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不易倒伏,适合机采,籽棉、皮棉产量与目前推广的杂交棉品种接近。
3.2.3 棉花抗黄萎病综合技术研究 对两湖平原地区黄萎病生理小种的分化、遗传变异、优势生理小种的分布进行研究;通过抗与感、海与陆嫁接后,其蛋白质表达及转录谱差异,研究棉花抗黄萎病机理及其关键代谢物质,挖掘并克隆抗黄萎病基因,建立棉花抗黄萎病综合防治体系。
3.2.4 棉花抗早衰技术研究 加强延缓早衰的新型抗氧化剂(含光呼吸抑制剂)、植物营养剂、新型促根剂、减少纤维合成过程中乙烯生成的诱导剂等研发,以及缓释肥的利用及肥水合理运筹防早衰的研究。
3.2.5 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制种新技术研究 利用传统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具有完全恢复能力的哈克尼西棉胞质恢复系的选育,选育具有较强杂种优势的哈克尼西棉胞质的三系组合;筛选不同类型的化学杀雄剂,摸索化学杀雄的使用剂量与方法;精细定位隐形核不育基因,探索外源基因在棉花核基因组内的定点整合技术,创制新型标记隐形核不育材料。
3.2.6 陆地中长绒棉品质调控和产业化生产集成技术研究 对纤维长度33mm以上、比强度30cN/tex以上、马克隆值5.0以下陆地中长绒棉品质调控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与棉纺企业合作,实行订单生产,形成相关产业化集成技术体系。
3.2.7 两湖平原地区水稻、棉花轮作消除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技术研发 针对“两湖”平原地区稻田受Cd、As、Cu等重金属污染严重现象,利用棉花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特点,降低稻田重金属污染,改善稻田土壤结构和环境。
3.2.8 两湖平原地区植棉现代化技术研究 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GPS整地、打药脱叶等管理机械化、小型机械化设备研发等),滴灌技术(包括滴水器、水质净化器)研发,棉花生产自动控制化技术研究。
3.2.9 两湖平原地区粮棉间套新模式研究 早熟玉米与棉花间套模式(玉米7月收获,产量可达6000kg/h㎡)研究,马铃薯与棉花间套模式研究,豆类(大豆、蚕豆、豌豆)与棉花间套模式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