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结的外化

2015-04-29 00:44龙彼德
散文诗 2015年3期
关键词:自喻外化卡夫卡

龙彼德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是个自传色彩极浓的作家,他所有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均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章短小的散文诗《桥》便是他孤独情结的外化。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这个身份如影随形影响并压迫了他一生,也许有人会说没有祖国或找不到民族家园的“异乡人”并非他一个(在欧洲的犹太人就有几百万),然而,身为犹太人卡夫卡学的却不是希伯来语而是德语,这使他的作品不通过翻译就不能在自己的家乡传播他在一家丰官方的、待遇不错的保险公司当职员.但他最大的兴趣和“唯一的幸福”却是文学;由于“作品产生得很慢和作品的特殊性”,他不能靠文学为生,只好长期忍受这矛盾、分裂的痛苦,以至于拿健康做代价,四十一岁便撒手人寰。卡夫卡完全称得上是一个现代世界最孤独的作家.他害怕孤独,但更害怕失去孤独 为了描写孤独,他宁可自己忍受孤独,因此也同时失去了爱情、友谊、家庭和生命

《桥》作于1917年初,见于《八本八开本笔记簿》,初版于1931年。

在此作中,卡夫卡以“桥”自喻,以两脚两手“横跨在一条深涧上”,尽管“又僵又冷”,尽管默默无闻(“这桥在地图上都还没有标出来呢。”按: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好友M·勃罗德整理发表出来的,而他的遗嘱却是销毁所有的一切),尽管无人问津,“我就这样横卧着,等待着,我必须等待”。“等待”,已成了他的宿命。“既然已经建造起来,只要不倒塌,就不可能停止桥的存在。”这是第一段,用第一人称,状尽“孤独”之形与神,使其成了一个茧。

终于,有人采了 “是第一次还是第一千次”,吴岸的译文为“是第一天还是第一千天”,笔者以为“天”比“次”好,尽管全文的翻译叶廷芳更强一些,这里所选即为叶z译文。“——桥啊,快伸展你的四肢吧,振作起来吧”,扶住这个人,“像山神般把他护送到对岸”,这是第二段,通过“我”的自言自语,预示“孤独”行将破茧

第三段描写更细,人称反而更乱.有过桥人的“他”,有手杖铁尖的“它”,有人桥合一的“我”因为“敲击”、“捅进”,特别是“他”的“双脚一跳”,“剧烈的疼痛使我战栗不已,弄得我莫名其妙”。还有人桥分离的“我”——“桥在翻身!”“孤独”破茧之时,也是毁灭到来之时:“桥就倒塌了,我随着跌落下去,跌得粉身碎骨”,情感的变化迅猛而复杂,来人的身份不定:“小孩”、“梦”、“拦路抢劫犯”、“寻短见的”、“诱惑者”、“破坏者”,也许是五个之一,也许都不是。最后,还有一个复数的“它们”——溪水中“那些棱角锐利的岩石”,“一直在平静地凝视着我”,做了这场悲剧的见证。

猜你喜欢
自喻外化卡夫卡
《卡夫卡传》
名人自喻韵味长
温暖讲成语:栩栩如生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