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培育·服务·参与

2015-04-29 19:35陆广地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0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高职院校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的发展导向,高职院校应该主动适应形势,进行新的角色转换:开放办学生产创新机制,营造氛围培育众创文化,搭建众创平台汇集大众才智,参与众创实践提升自身竞争力。

关键词:众创空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60-04

众创的本义是创新机制的民主化,目的是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全民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当前的战略,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们激流涌动的浪潮。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此项工作,提出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将“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文统称为“众创”)已成为当前国家激励国民参与创造的政策导向。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难度较大的事,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快出创新人才,这是国家和各级教育机构关注的问题,做法不同,结果也不同。在众创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该如何作为?如何担当?本文在多年校本创客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一、创客、创客空间与创客文化的内涵

(一)创客与创客空间

“创客”译自英文“Maker”,也可译成“制者”。创新爱好者无论摆弄电动机、剪裁烂布条,还是拼装塑料片,只要是从事创意,就属“创客”。众创的概念有三层意思:其一,成本低,使得大众创新动机广泛存在。其二,创新多样性需求和互联网匿名性、参与性使大众创新机会趋向均衡化。其三,海量知识源及知识的快速转移率、不断发展的创新社区、创新工具包的逐渐成熟,使得大众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本质上是在众创模式下“动机—机会—能力”理论的应用。

创客空间是有加工车间、工作室条件的开放实验室,创客们可在其中共享资源、知识,实现他们想法。学校的创客教育从创新小组、创新社团、创客空间、创新课程、创客教育、创客实践进行,目的是从创客思想、机制和创客文化环境几方面培育创客精神。[1]

众创空间总体分成5类——投资促进、专业服务、媒体延伸、培训辅导和创客孵化型。众创空间的价值其实并非办公场所的提供,而在于辅助性的众创服务,作为众创服务平台全面推广,将会使众创普及全社会。众创导向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建立众创空间、支持众创公共服务、降低众创门槛、加强财政资金引导、鼓励研究人员及大学生创业、丰富众创活动、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营造众创的文化氛围。众创导向当然以构建空间为首要。

(二)创客文化

创客文化的内涵主要是创客精神、创客运行机制、创客运行管理、创客实践活动、创客课程设计。其主要含义是以众创机制作保证,以创意课程作基础,以创客实践为动力。“众创空间”具体包括了各类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国家科技高新产业园区及新型的虚拟网络孵化器等。当前我国众创空间的模式还处于摸索期,笔者认为应当结合众创空间所实际存在的科研院所,当地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文地域特色来发掘运营模式。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模式,促进人才的协作与创新才是比较好的策略,也是节约能源、提高效能的方式。把众创发展融合到当地经济产业,利用整合资源的优势推动本地产业或者创新领域的发展,这样的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适应众创导向的四项职责

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颠覆了人类传统的互联网生活方式,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众创导向下的社会形势。

(一)生产创新机制:从被动传递知识到主动构建机制

高职院校要在众创导向下主动参与知识生产。按照社会分工的习惯,往往是专家制定课程,编写教材,学校教师按照现成的方案实施即可。但是互联网已经改变知识生产、传播、管理、创造的模式,今天谁都可以成为生产者、传播者、管理者和创造者的角色。[2]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改变角色和思维定势,主动承担重任,积极参加项目开发,承担相应的任务。

高职教育要发挥社会发展“隐性”发动机的功能。高职院校不能封闭教育,必须开放办学,主动与社会发展对接,解放思想,适应行业与职业发展要求,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实现快速的动态平衡。学校和教师要经常性地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学习、调研,在工厂企业现场教学上课,或者在学校大力推广教学工厂。[3]

高职教育要在实践中建立生产创新的新机制。教育即社会,社会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主动参与社会分工协作,尤其重要的是在学校内也积极参与与建立众创机制,引导广大师生参与这个社会大发展、大变革。

(二)培育众创文化:从远离众创到营造创新氛围

众创文化的含义是利用新型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平台,构建面向大众的“众创空间”,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经济发展配套“发动机”,激励众创热情,形成大胆创新、勇敢突破、尝试创业的文化氛围。

发挥互联网功能感受众创文化。互联网以非线性、非理性的发展方式改变人类的传统观念、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以互联网为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也要用互联网成为探索对象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新型载体,还要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网络创业。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信息化环境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培育众创精神。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单纯理解为下工厂去学习,学车工,学钳工,学测绘等,这只是感性认识和单纯的操作技能,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应该是更深更广的全天候“广谱”能力。经调研,在工矿企业中表现出色的工程和技术人员,其优秀素质体现在突出的解决问题能力,根本原因是此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很高。

开设众创课程训练创造素质。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开设创新课程对提升学生创造素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需要努力培育众创文化。高职教育要担当起社会发展的“工作母鸡”的职能,研究众创发展的社会趋势,在校内培育众创文化,教给广大师生创新、发明、专业申报的方法。主动建立健全众创激励和管理体制,主动推动师生参与到众创的社会洪流中去。

(三)搭建高职众创空间:从以前的自由发展到中介汇智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建立“众创空间”。高职院校需要承担众创孵化器的职能。引导众创活动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优势,把握发展方向,把众创空间融合到经济发展的产业带,用资源整合优势协同推进产业和技术创新发展。高职院校要高瞻远瞩,全方位地服务校内师生的众创活动,为广大师生的众创实践保驾护航,主动服务,大胆扶持。在所有师生心中播下众创的种子。随着时间延续,当条件成熟时,它们必然会生长发芽,硕果累累。

在众创课程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众创教育除了在通常的课程中进行创新的能力训练,还要在专门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过程,大家共同讨论,扬长避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创意课程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需要进行科学性评估,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社会企业多方参与,进行评估,加以改进。

(三)推进众创实践:从以前当观众欣赏到参与众创活动

高职教育要在积极实践中推进众创事业。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高职院校仅仅做观众,无法理解创新的内部规律,只有真正参与实践,才能掌握内部规律,推进事物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内部的创新项目,各部门通力合作,进行经常性的协作交流,才能真正体验创客流动的巨大魅力,才能使创客活动开花结果。

三、对高职院校开展众创实践和

构建众创文化的几点反思

(一)众创空间需要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众创空间作为开放空间,并不是免费空间。有些会采用会员制收取会员费用。以向需要者提供创新开发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和设施,按计划提供分享和学习的经验,例如教给实学者基本知识技能等。但基于众创的话题还是一个很新的话题,研究也相对单薄,现有的研究尚流于形式,停在表面,如何激发众创、快出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众创实践活动需要与正常教学进行适当的整合互补

众创课程要科学设计,与正常教学合理衔接,互相促进,不能只重一方。其一,教师应该轮流下企业实习见习,了解市场与行业新发展,巩固理论认识。[4]或者把教师与企业人才定期进行交流互动,会做才会教。其二,高职院校需要定期请行业专业人士给所有学生开设讲座、实施专业教学,把最新的市场信息提供给全体师生,有利于众创活动开展。其三,让学生参与教师开办的企业,与市场进行深度合作,就会产生许多新创造。其四,在学生实习见习期间,加强监督管理,在市场一线这个舞台实实在在地锤炼、提升自身实力。理论要联系实际,这是理论保持活力的源泉,也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众创实践成功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比如在众创开发过程中,外请市场技术、经营人员多方广泛深入参与,坦诚交换意见,进行方案修改完善,能使开发设计少走弯路,更符合市场与社会对接的需求,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法则。[5]学校及周边的许多单位工程完全可以外包给本校的师生,让他们与校外联络,寻求解决的方法,比如校内文化演出、校内产业合作、拍摄学校宣传片和校庆广告片,完全可以让本校学生来承包运作。这样给学生成长的机会,锻炼的机会,既提升本土文化创意的实力与影响力,也达到人才培养的长效性。用心播种才会结出优秀的成果。

(三)众创文化的培育需要广泛的延展

众创文化的培育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并需要延展到教育与社会环节。通过国家相关行业学会实施“中学—高校”伙伴关系计划,在高校和中学以及继续教育学院之间建立一种结构化和战略化的机制,加强高职和中学之间的互动,激励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未来投身于职业、技术与科学研究,同时,丰富中学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6]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整个社会掀起众创文化的热潮,大兴创新光荣、创业骄傲的风气,让社会大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发挥到众创事业中,为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客教育必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推进众创的主力军,既要扎实学习、掌握知识,也要积极参与众创、提高实践能力。“互联网+”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新平台,为大学生众创提供必需的载体,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纽带。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教改探索,把众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扩大众创土壤,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

创新最关键因素是人,创新驱动的根本就是人才驱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深化高校众创教改。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市场行业需要紧密联系来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让学生在众创中获得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需要。注意把众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体系,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改进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内容。在交流中吸引优质资源,促进成果转化。高职院校要提升教师众创教育的意识、能力,开展专门性培训,总体规划、协调发展,促成众创教改结出成果。

参考文献:

[1]陆广地.创客活动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J].创新人才教育.2015(11):31-35.

[2]王琦,等.科技创新促进众创的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15(3).

[3]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4]曹伟.诺贝尔奖得主创新思维特点[J].未来与发展.2015(3):24-27.

[5]张振刚,等.开放性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J].科研管理.2015(3):28-32.

[6]陆广地.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J].教育的实践与认识.2012(5):27-30.

(责任编辑:曹鸿骅)

Production·Cultivation·Service·Participation——The New Responsi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uided by Publ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U Guang-di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Suqian Economic & Commerce Branch, Shuyang 2236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Publ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the orientation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and change the role: open education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create an atmosphere to cultivate publ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establish a platform to gather public intelligence, and participate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publ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pace; public innovation;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高职院校
基于众创空间视角下的传统孵化器发展思考
沈阳地区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