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并重,交融并举

2015-04-29 00:44肖斓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2期
关键词:黄鹤楼孟浩然诗文

“文包诗”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浅显的白话文中。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文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同构共生、交相辉映。在“文包诗”类课文中,“诗”与“文”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定位,一直颇有争议。有的认为“以诗为重”,因为“诗”是文包诗教学的归宿,“文”是为学习古诗提供的台阶,文包诗最后的落脚点应是对古诗的涵咏咀嚼、积累升华。也有认为“以文为重”的。但我认为应该“诗文并重,交融并举”。

诚然,“诗”是很重要的,但“文”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在文包诗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因为文包诗与一般古诗文不相同的地方,即对古诗创作背景、诠释、意境的语言描述,也就是“文”。“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感悟,是学生学习诗的拐棍。另外,“文”中的语言优美,甚至是诗化了的,对学生而言,也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好范例。诗文并重,交融并举,这是文包诗教学的最大特色。

一、诗文切入,说先后

在文包诗型课文中,有的先出现诗,后以文阐述诗意的,如《李广射虎》《咏华山》;有的引用名句嵌在文中用以点睛的,如《少年王勃》《推敲》;有的先以文阐述背景,后出现诗句,如《黄鹤楼送别》《但愿人长久》等。教材编排得灵活自然,匠心独运。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诗文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是由文到诗,还是由诗到文。

低年级或诗文内容深奥的课文可以由文到诗。如《咏华山》,教师教学时可以安排先学文,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读成形象的画面,然后诗文对照,诗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而高年级学段或诗文浅显的课文,则由诗入手,走进课文,进入情境。比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不仅读准每一句诗,读出节奏,也初步了解了题目的意思。接着让学生介绍黄鹤楼,在学生介绍时,教师可以顺势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两位大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为了体会大诗人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境,让我们走进课文,走入诗人的内心,好好地品味当时的一幕。寥寥数语,就成功地将学生带入课文,带入情境。《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耳熟能详,直接出示古诗,切入快,导向明,效率高。接着,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上,同时领略古诗文和现代汉语的魅力。

二、诗文对照,谈精读

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是“诗中有文,文中有诗。”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文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同构共生、交相辉映。所以在这种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势必要“诗文对照”,了解古诗创作的来龙去脉,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挖掘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诗文对照,就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课而言,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的对照:

1.一个故事和一首诗的对照。文包诗课文的显著特点是把一首古诗(有时也选入一些“词”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平实浅近的故事中。这些故事通俗易懂,富有趣味。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时,可以将一个故事和一首诗进行对照,让学生整体把握文包诗课文的特色。如《李广射虎》这节课的开始,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恰当的表情和手势描述李广射虎的大致过程:“同学们,就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夜晚,月色朦胧,一位将军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过,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他仿佛看见前方的草丛里蹲着一只大老虎,连忙拈弓搭箭,把箭射了出去。第二天,人们才发现他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教师在课堂开始的三分钟就紧紧抓住了孩子的心。接着,教师顺学而导:“这位把箭射到石头里的将军就是李广,唐代诗人卢纶还写了这样一首诗来赞美他——《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初步把握了文和诗,做到了诗文对照学习。

2.一句诗和一个情境的对照。在精读诗句的时候,教师还是要遵循低中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做到由文入诗,以文解诗。如“林暗草惊风”这行诗的意境,文中是这样描写的:“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从这段文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样?让学生体会李广在多虎出没的地区、在月色朦胧的夜晚带兵巡逻时的那份谨慎、那份紧张、那份危险。接着,相机点拨:“你们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的担惊受怕都在这行诗句里表达出来了——林暗草惊风”,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林暗草惊风”,体会李广射虎那个夜晚的场景和意境。这样学生不光理解了“林暗草惊风”的意思,还深深地体会到了李广巡逻的“险”!

3.诗中某个字和现代文中相关词的对照。在《李广射虎》一文中,写得最精彩的现代白话文要数射虎的情景了。“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一个“猛然间”,一个“连忙”,写出了李广的当机立断、勇敢机智;三个四字词组“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烘托出了一个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的英雄的形象。不得不令我们感叹编者的用词传神。但卢纶只用了一个“引”字就表达出编者的意思,更为精妙。在这里,教师通过“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和诗中的一个字——“引”进行对照,既让学生收获对现代白话文的积累,又有对古诗文的积淀,诗文并茂,相得益彰啊。

由此及彼,以此类推。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并找准文包诗中诗文对照的点,就一定能让文包诗课堂熠熠生辉。

三、诗文回应,会情境

“文包诗”中的“文”与“诗”本是一个共生体,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可以采用“诗文回应,会意境”的方法。从“诗”回“文”,用“文”应“诗”,让“文”与“诗”互相辉映。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时,我拟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切入:“一对好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俩的心情怎样呢?”学生细读感悟,从字里行间寻觅诗人的情感流露。他们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诗人和朋友是故意在拖延时间,两人心头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藏”字中体会出诗人与朋友不想让对方看出自己不忍离别的伤感。学生再通过品味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会到了孟浩然在宽慰李白不要太伤感,真正的朋友,就算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此外,教师适时补充介绍孟浩然的人品、诗篇等资料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

通过品味课文语言,学生已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情谊、感人的“话别场面”,对两位诗人情感的理解又更进了一层。后两行诗中,李白目送好友远去的依恋、惆怅、孤独、向往……一系列复杂情感,学生也能抓住“依然伫立、凝视远方”深切体会到。

四、诗词补充,促积累

学生是在大量的积累中建构精神家园,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包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古诗的涵咏咀嚼、积累升华,所以“以点带面”地补充诗词,积累拓展是文包诗教学责无旁贷的。

在学生学习了《咏华山》,可以带读《七岁小诗人》,既拓宽了阅读面,又进一步了解文包诗课的特点。在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多情自古伤离别,不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读读这几首送别诗(相机出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送别知己,你又是怎样读出他们的深情厚意的?”这样就有目的地由一篇带出一组。学习了《李广射虎》感受了英雄的箭艺超群、力大无穷后,可以再推荐阅读王昌龄的《出塞》,再一次感受龙城飞将的胆识和魄力。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教学时诗文并重,兼容并蓄,通过对文的感悟能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对诗的品味,能更好地充实文的内涵。诗文呼应,诗文互动,从而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肖斓,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黄鹤楼孟浩然诗文
春晓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上赏名联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难忘黄鹤楼
春晓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