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志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加强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为创新意识的生成提供源头活水;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创新能力的生成奠定思维基础;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创新意识的生成营造和谐氛围;加强学生作业的多样化设计,为创新能力的生成打造营养土壤。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07-01
最近几年我国高考命题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试题也不例外。创新是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因此,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当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那么,我们应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呢?
一、加强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为创新意识的生成提供源头活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生成智慧灵感火花的助推剂。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进入知识的殿堂奋发学习,激发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就是一个数学大课堂,生活中的购物、交通、工程、生产等要素都可以与相应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践化。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史料、典故或数学公理公式产生发展的过程等素材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数学家成长的故事,以及对科技发展的贡献,数学结论的证明历程等等,都可以向学生作介绍。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
二、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创新能力的生成奠定思维基础
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打开知识的宝库,自主汲取知识的营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什么”,还要指导他们“如何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学材料,培养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定能力,包含试题的归类能力,各已知条件的深层次关系,试题隐性条件等等,通过观察这些要素,弄清解题的思维重点所在。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彻底厘清数学概念,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定理,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质疑、议论等形式真正掌握概念的实质,以便我们在解题中明晰题意,自如运用。再如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解题步骤、解题思想,比较各种解题方法的长短,反思各种数学知识的运用条件和纵横联系,甚至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追问性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拓展解题思维的宽度、广度和深度。进入高中后,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学生解题时容易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发散性思维更加清楚地显现出来,此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解题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解题,同时通过语言启发、实物展示等用多种手段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时我们还可以给学生解题故意设置障碍,引导学生转换解题角度,培养逆向思维。
三、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创新意识的生成营造和谐氛围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生成必须要具备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的情况下敢想、敢说、敢做,尽情放飞想象的羽翼,挥洒思维的激情,这样才能促进灵感火花的迸射,激发创新意识水到渠成地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社会热点等鲜活的教学资源渗透到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更形象化地理解数学概念,更灵活地运用数学定理。如在教学高中数学必修一中“单调增函数”(苏教版,下同)的概念时,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很多事例创设情境:火车匀速行驶,它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典型的单调增函数,即行驶的路程越长,所花的时间越多,反之所花的时间就少。再如我们在教学高中数学必修二中“圆锥”内容时,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来创设教学情境,如雨伞、蘑菇、冰激凌、塔尖等等,通过这种形象化的事物,一下子激起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对圆锥体的形象化概念的思考。此外,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教态亲和,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疑惑并协助解决,唯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放松心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创新意识的生成激发思维灵感。
四、加强学生作业的多样化设计,为创新能力的生成打造营养土壤
书面作业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常见练习形式,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不要将作业作为单纯的所学数学知识的反馈,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思维的开放性,背景的情境性;要让学生在这样的作业中学会思考,理清题意,想清楚运用哪些知识来解题,除了已经想到的方法,是否还有其它更简洁、更方便的解题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这样的作业中深入探究,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探究,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结束语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天长日久坚持不懈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以上做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顾桂斌,严东来.观念刷新: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支点[J].中学数学,2002(11).
[2]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