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训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但凡出现公共事件,讨论还没开始,参与讨论的人就已经站好了隊,对卷入事件中的角色,“挺”和“倒”之外,再没有其他姿态了。这种近乎稚嫩的讨论姿态,不仅严重伤害了国人的公共理性,而且令整个网络陷入一片争吵的乌烟瘴气之中。
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中国社会民间思潮的对立程度,超过了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任何一个时间段,简直可以用撕裂来形容。如果说从前的左右派分歧主要集中在毛泽东评价一些历史事件、民族主义,以及要不要市场化这样的宏大议题上,那么到了今天,几乎每一个公共事件,都可能引发骂战,而且这种分歧和对抗早已不限于左右之争。
于是,我们会看到,在方舟子“指证”韩寒抄袭的时候,“挺韩派”和“倒韩派”骂作一团,骂到最后,一些私交甚笃或者政见相近的朋友因为分歧无法调和,甚至选择了绝交。可悲的是,这类近乎闹剧的争论,却在中国互联网上屡屡重演,而参与其中的网民也显示出一种乐此不疲的战斗精神。
我们虽然无从得知官方对民间思潮撕裂的真正态度,但从其处理一些公共事件的手法上来看,他们至少持有一种容许态度,只要网络上的争吵不朝着对统治不利的方向发展:像韩寒事件中,如果有人拿韩三篇中的一些议题说事,就是不被允许的;而新近发生的毕福剑事件,因为两方争论指向“告密者”,并且产生了对极权制度的不当联想,就被迅速降温。
对这种底线的维护,还体现在执政当局对极端观点、人物和组织的管控上,民间可以讨论的议题很多,但唯独不能上升到挑战执政当局的合法性上来,现实和历史议题都不被容许。而对那些无干痛痒的议题,执政者不仅容许甚至可以说是鼓励左右对立,如果事情闹大,最多来个各打五十大板。不得不说,对一元化统治的当下中国而言,这是一种执政智慧。
然而,这种智慧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果,民间思潮的撕裂即是一例。不是说官方鼓励民间对立(对抗),只是他们一方面严控成熟政治讨论的出现,一方面容许一地鸡毛骂战大行其道的行事方法,加剧了对立(对抗)。虽然极端观点不为官方所认可,但因为理性讨论空间的狭窄,骂战盛行的舆论生态中,传播最广且被民众记得最深的往往是那些极端言论。
当然,舆论争吵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是民众对一些公共议题看法的分歧,且不论这些看法的对错、成熟与否,单就不一致这一点而言,还是彰显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至少是告别了凡事定于一尊的极权时代。但一个民族不怕有分歧,怕的是有了分歧没法调和,最后演变成对立乃至对抗。这些对立或者对抗如果仅仅停留在观点争吵中尚还好说,一旦付诸实际行动,也就是“文斗”变“武斗”,那就颇为不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