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内容提要】在机器人也能写稿的大数据时代,阅读似乎变得没有尽头。而能为用户挑选、制作出权威的、有独特角度的、有独特价值的独家新闻,才是媒体竞争力、影响力、传播力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大数据时代,媒体人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为“独家”新闻就来自记者的独立思考和媒体的独家策划。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独家新闻 独立思考 有限新闻
前些日子有一则微信刷爆朋友圈——《腾讯开始采用机器人写稿,记者们是否已哭晕》。据说,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1分钟内就会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这则新闻再次提醒媒体人,在机器人都能写稿的大数据时代,以“独家见证”“率先刊播”为标准和特征的“独家新闻”的时代已经悄然远去。可以说,如今已经很少有独家见证的新闻,如果有,更多的是独家的观察、独家的角度、独家的思考,这在业内已是不争的事实。
“独家新闻”不仅面临着基本内涵的修正,而且,人们对独家新闻的关注点已经从最初的时效性、独占性转向新闻报道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性和独特性,重在能否发掘出别人没有的独特角度、独特见解、独特思考和一则新闻对生活的独特意义及价值,这样的“独家”新闻才是媒体竞争力、影响力、传播力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在机器人也能写稿的大数据时代,要想做出有独特价值的新闻,最重要的就是——媒体和记者一定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独家新闻来自记者的独立思考
作为新闻人来讲,要关注舆论热点,但不能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要关注热点,更要给出自己对热点的独立思考。
曾经听李希光老师关于《新闻中讲“我的小故事”》的讲座,听完很受启发。如何讲好故事,3个英文单词大概可以概括:moment(瞬间)、story(故事)、idea(想法)。从写作手法和技巧来讲,在新闻中讲“我的小故事”,其实就是用一个个充满画面感的moment,来组成和建构一个精彩的story,用这个story最终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的idea。从内容建构来讲正好相反,是应该先有自己独立的idea,再选择一个能表现idea的真实的精彩的story,此后是采访捕捉那些能建构story的画面moment。不管是从内容生产来讲还是从技巧建构来讲,最有价值的最终要表现的还是那个idea。
说到idea,有一张新闻图片很有代表性,那就是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照片。黑白照片中,小姑娘手拿铅笔,一双大眼睛满怀渴望的望着前方,那双大眼睛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这张照片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拍摄者谢海龙也因为这张照片一举成名。据媒体报道,当时谢海龙跟踪拍摄贫困地区的教育题材多年,看到苏明娟后,谢海龙的心被牢牢抓住了。他发现,这孩子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谢海龙迅速地抓拍了这女孩握着铅笔抬头的照片,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图成了经典。
多年对一个主题的跟踪,根据瞬间感受即刻抓拍,从这个案例看来,好的新闻往往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更是写作者、拍摄者的思想火花和某个现实瞬间火花四溅真实碰撞的过程。
在2015年,《内蒙古日报》获得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的一篇稿件——《退休老教师吴乾初一家5人先后捐献遗体》中,吴乾初的老伴儿宋芳琪的一句话直击人心:“回想这么多年,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这辈子我们对国家没有做多大贡献,把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这也是我们为国家做出的最后的贡献。”这句直接引语,朴实,简短,胜似千言万语。这一稿件全文不到500字,但记者所选择的素材,释放了记者对这一新闻的独立思考。作为本文的编辑,除了做一些基本事实的矫正工作外没有对消息做太大改动,但是对所配评论做了较大改动。当时也曾和记者探讨,这一新闻事实震撼人心,但整篇稿件稍显单薄,可否再补充一些采访。但是记者也提出,在家属悲痛欲绝的情形下,新闻伦理不允许记者反复的去打扰家属。于是,整体稿件字数并不多,但当事人一家所做出的“简单”选择的新闻事实,足以让整个社会进行人生价值的再思考。稿件刊发后,确实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区内外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以上这些都是moment(瞬间)、story(故事)、idea(想法)的完美结合。
二、独家新闻来自媒体的独家策划
在实际的新闻采编中,一条独家新闻的产生往往来自记者、编辑和媒体领导层几级的深入思考和独家策划。《新京报》曾经有过通过评论来推进一些社会事件进展的成功案例,被业内同行当作范本津津乐道。当然,这里的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其正确操作是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恪守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对如何展开报道进行富有创意的设计,以求更全面深刻地展开报道,产生大数据时代的“独家”新闻。
说到新闻角度,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就是《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的图片,由贺延光拍摄的这幅图片被评为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幅表达国共两党领导人跨越几十年的历史性握手的画面,与其他记者拍摄的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半身常规照片不同,是双方在互相向对方走去,双方都伸出了手准备伸手相握的瞬间。画面看后甚觉意味深长。
据媒体报道,贺延光表示,拍照片技术问题一旦解决,我们对新闻的了解、认识、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新闻作品的成败,能让你的作品与众不同。他认为把象征意义拍出来就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了能把他事先的预想体现出来,他早去3个钟头排队,为的是保证站的位置。
据报道,这幅照片在刊发时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开始有媒体领导觉得这么重大的事件照片拍的太不正式了,但经过深入探讨,大家统一了意见,《中国青年报》精心编排版面刊发了这张表达了丰富信息的照片。
如果说照片的拍摄考验的是记者独立思考的能力,那照片的使用考验的就是媒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说,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一篇精彩的新闻稿件,一般都会经过从记者到编辑再到部门领导、夜班部门领导、直至媒体领导层的多级策划、把关、审核等等环节。这就很考验从记者到媒体领导层的多级策划能力和其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
内蒙古日报社今年的高考报道,第一次采用全媒体报道方式。高考前,总编辑提出新思路,高考可以做一个微视频、一个微场景,视频的标题可以叫《等待》,并发动了报社蒙汉编的全媒体力量进行探索实践。这个题目给编辑记者很多创作空间。我们文字记者、摄影、摄像、配音、后期制作等所有人员开了一个小会,大家初步讨论确定了拍摄思路和拍摄的步骤方式:考试中家长和老师在考场外等待,志愿者、交警、爱心车队等各类服务人员在服务考生中等待,他们在等待孩子们能够考出自己的水平;考生们也在等待,这是一场他们等待了很多年的人生大考,事实上也是他们的一场成人礼,这次大考后,很多人就18岁了,这场考试是他们青春奋斗岁月中很关键的一场战役,凝结着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期待。“有一场青春叫高考,有一种大爱叫等待”,这是之后《等待》视频节目的副标题。
思路确定后,我们又初步拟定了拍摄方式,选择一个个体考生和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寄宿制考生群体两条线索,先跟随拍摄,不打扰考生,考生进场后拍摄采访各类服务人员和在外等待的家长、老师,把对考生的采访放在最后一科考试结束后集中进行。
高考第一日,我们发布微场景《孩子,加油!》,集纳了考场内外的现场图片和文字故事,形成了一个个温暖的场景新闻。报纸则同步发布《考生,加油》的故事化文字报道。我们采取了记者第一时间提供原始的不带标题的素材,编辑后方深度加工的采编配合模式,一改往常晚上交稿的模式,中午就形成了2000多字的故事化文字报道提供给新媒体编发,之后再落地到报纸。可以说,如果没有之前的提前策划,高考报道很容易流于常规化和碎片化报道的陷阱,就不会有这样主题新颖、感受温馨、触动人心的规模化、立体化报道的呈现。
还记得有一次媒体同行的私人小聚,到场的大多是摄影记者。席间一位摄影记者感慨,很多人追求设备的精良,其实,镜头后面那个“头”才最重要,这句话很打动我。
2015年8月,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我区的鄂尔多斯市举办,内蒙古日报社组建了全媒体报道组,分为报纸、视频、新媒体3个小组,分别进行了相关策划,做了很多独家新闻的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譬如视频节目《就说一分钟》,时间短信息量大趣味性强,新颖原创颇受好评;鉴于民族运动会趣味性比较强的特点,视频组还推出了民族运动会知识趣味普及系列视频《高脚马是个什么马?》等,很受用户好评。报纸报道除了每日动态外,还以每天一个整版的规模推出了系列深度报道,《16个竞赛项目开赛尽显民族文化魅力 民族健身操,就差你了》,对用户推送第一次进入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的民族健身操项目的期待效应;《17+178,力与美的相遇》,全面介绍了17个竞赛项目和178个表演项目的文化内涵;《第一不只在赛场》则对赛场内外的“第一”进行了无缝链接。这些经过策划的独家的深度报道,致力于从文化等广阔的视角全面解读民族运动会的各项目和其深刻意义,不少报道颇受好评。新媒体则推出《再唠五块钱》等轻松幽默的栏目,吸引了大批用户转发。同时,报纸、图片、视频等内容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组合呈现,实现了独家报道的多渠道传播和多媒体新闻的独家组合呈现。
同样,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内蒙古日报社还探索了代表委员档案、中国经济发展和内蒙古经济发展数据同比图表等新颖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报道中,《内蒙古日报》对大阅兵报道,从阅兵装备介绍到支前模范参阅,从其最直观的新闻,到其背后体现出的人民必胜的真理、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新特征等,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深度挖掘,挖出了不少的独家新闻,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的组合发布实现了独家报道的多渠道传播和多媒体新闻的独家组合呈现。
这些全媒体报道独家新闻和组合呈现独家的多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探索,拓展了大数据时代媒体新闻报道的维度。
不管新闻理论如何变迁,媒体竞争内容为王这个理论恐怕不会过时。别害怕和别人不同,人一样,媒体也一样。要在大数据时代海量的芜杂信息中保持思想的独立,保持报道的理性和前瞻性,就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望远方的气魄和敢为人先的勇气。
在这个公民新闻与专业媒体新闻百花齐放、社会化媒体议程频繁影响专业媒体议程的互联时代,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所产生的海量信息进行有价值的新闻报道,是新闻从业者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海量的内容生产可能是优势,但同时也可能是劣势,没有尽头的阅读会让用户无所适从,而能为用户挑选、制作出权威的、有独家角度的、有独特价值的“有限”新闻,才是媒体竞争力、影响力、传播力的关键所在。而这种“有限”新闻,应该就来自媒体人发散性的“无限”的思维维度拓展,来自媒体人的独立思考和媒体的独家策划。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