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民族视角存在的误区

2015-04-29 00:44:03王文权于凤静
新闻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

王文权 于凤静

【内容提要】在“一带一路”的开发和建设中,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同中国海洋文化的联系密不可分,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作用。但是,无论业界还是学界还没有展开从民族视角对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系统研究,对海上丝路的跨境民族重视不够,对少数民族受众的定位细分不准。认清上述误区并予以规避,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国海洋文化 全球传播 民族视角

丝绸之路是陆路与海路的交通大集合,“一带一路”更是陆地和海洋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连通。某种意义上,“一带一路”就是统筹陆海两大方向,连接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五大海——里海、波罗的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广阔地域、贯通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商贸、文化大通道,是破除陆海割裂、区域阻隔,构建联通世界、陆海一体的战略大走廊。因此,从海洋对“一带一路”支撑的维度上看,“一带一路”就是海洋事业的大开发、大发展,就是海洋文化的大传播、大交流。

因此,在当今的海洋时代,为使中国真正成为陆海兼备的文明型国家,借助“一带一路”的陆海文化大交流、大沟通,实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交流,与世界共享中国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发展的成果就更显紧要。

“一带一路”沿线的民族地区是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富集区。“一带一路”不是由单纯线状的陆路和海路组成,而是陆海相接、水陆环行。从古至今,中国少数民族不仅参与创造了丝路文化,而且都在“丝绸之路”中受过海洋文明的熏陶,同样参与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海洋文化。因此,借助“一带一路”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坚持陆海相依方针、依托面向全球发展的全方位开发格局,立足丝路文化与民族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平台,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少数民族天然的历史文化纽带作用,我国的少数民族在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中必将发挥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洋文化与少数民族的传播关系问题,目前存在如下几个主要的认识误区。

一、在“一带一路”开发和建设的传播中,强调的多是国家、地区、企业、民众之间的双边与多边的互动,或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交流,少有强调民族间的互动,更少论及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从“一带一路”规划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北中南三条大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囊括了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等民族地区和青海、甘肃、云南等多民族省份,也涵盖了东北、中南、东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域。在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人数较多的有藏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蒙古族、回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丝绸之路不仅由陆路和海陆组成,据考证,仅中国境内就有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4条丝绸之路。古往今来,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先辈不仅参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丝路文化,也创新、传播了中国灿烂的海洋文化。

历史久远的草原丝路是横贯蒙古高原、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草原丝路的中国段在东北地区的走向,就有从朝鲜—日本—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至欧洲一线。唐至明清,东北地区各民族,如居住在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及萨哈林岛的蒙古族、满、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各个民族,一直与俄国、日本有着紧密地交往联系,通过“朝贡体系”和商贸往来,逐渐形成了一条“东北亚陆海丝绸之路”。[1]如今,从“一带一路”的框架去审视中蒙俄经济走廊,基本还是以草原丝路中国东北地区的陆海丝路为基干。可见,我国草原丝路中的少数民族不仅没有同海洋文化隔绝,相反从古至今一直与海洋文化相伴相通。

沙漠丝路沿线的民族地区,沟通着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地处沙漠丝路内陆地区的敦煌和哈密等地区,存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和海洋艺术遗存,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海洋文化在沙漠丝路内陆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如今,“一带一路”规划的战略格局不仅把中亚、西亚等内陆国家通过铁路、公路、航空等推进到了中国的东海岸,使其直接转身面对广袤的太平洋,也使沙漠丝路必经的西北民族地区从内陆地区“跃升”为面向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跳板核心区,进而受到我国海洋文化多方面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是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亚洲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衔接处。西南丝绸之路的辐射地区不仅是一条对外开放的民族走廊,也是担起内陆与两洋联通的重要枢纽,进而成为陆海文化的重要聚合地区。

海上丝路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弘扬,少数民族居功至伟。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我国东南沿海起航,延伸到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美洲、非洲和欧洲的海上航线重要港口有广州港、泉州港、宁波港和扬州港等,这是当时回族先民的聚集区。郑和所以能七下西洋、交厚于沿线30多个国家,与其回族的民族身份和宗教信仰的作用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的开发和建设中,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同中国的海洋文化密不可分,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必须有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传播等配套操作体系跟进。就涉及“民心相通”的传播策略来讲,必须进行从地缘联系到历史渊源、从经济发展到文化适应、从陆地文明到海洋文化、从异国受众到跨境民族的全方位考虑和设计。但是,在诸多强调“一带一路”传播策略的论述中,我们还鲜见其对少数民族、对海洋文化的关注。没有展开“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及海洋文化等关系的整体研究,也缺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从民族视角对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系统阐述。

一些论述此类问题的文章主要论及的是“一带一路”战略给民族地区带来的重大机遇,强调较多的是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构建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较少提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信息传播和海洋文化传播的作用。甚至有的论者虽专门论述了“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需要把握的“十对关系”, [2]但仍没有提到“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与海洋文化、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为此,早在2015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就提出将民族事务纳入“一带一路”战略,就民族事务如何服务、治理、形成和外界的互动共赢做安排,注意维护国家的文化、民族、领土、领海安全和利益。 [3]

二、论者多在“一带”之中涉及少数民族,而在“一路”之中较少涉及少数民族。较多重视陆路的跨境民族,对海路的跨境民族重视不够

北方草原丝路所在的东北地区、“一带一路”的枢纽和要道——西北地区和西南丝路所在的西南地区的民族受众和跨境民族状况,论者多有阐述,笔者要对海上丝路的民族状况多一些说明。

目前,居住在世界各国的海外回族民众总人数约有30万,在海上丝路的沿线,多居住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另外,海外华人穆斯林总人数约有35万人,多居住在海上丝路沿线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等国家。 [4]无论是海外回族还是华人穆斯林,西北沙漠丝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都是他们跨境出国的重要通道。无论是国内的回族,还是海外回族、华人穆斯林,他们之间都有历史和现实千丝万缕的联系。构建和开拓“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上丝路,重视、研究海上丝路的民族民众,其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城市中少数民族成分和流动人口骤然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内地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30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1000万人。[5]70%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向了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致使这些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本城市的户籍少数民族人口。 [6]其中,广东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省份。截至2012年,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达到30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250万人,广州市少数民族人口中90%是流动人口。 [7]大批少数民族民众涌入东南沿海地区,不但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结构,也改变了当地少数民族在种类、数量、聚居、交流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态势。这必须引起中国海洋文化在全球传播时的极大重视。

目前,学界对民族走廊的关注多在西北和西南2个民族通道。其实,民族走廊概念的提出者费孝通先生也同样指出,与西北、西南和东北多个民族通道同等重要的还有一条是沿海地区民族走廊。[8]遗憾的是,此方面的研究尚未展开,致使我们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与海上丝路、与中国海洋文化的关系了解不多。

因此,当一提到海洋文化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有的论者不是惯性式地想到了我国目前唯一一个海洋民族——京族,就是联想到了古时百越族群对东南沿海地区海洋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我们目前还没有认识到从古代海上丝路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少数民族对中国海洋文化的贡献,对当今时代少数民族东、西部地区交流、相互融合,东南沿海地区大批少数民族民众涌入的形势缺乏了解,因而对海上丝路民族流动的态势含糊不清。

三、传播中较重视海外华人华侨,对华人华侨中受众细分不够,对其中的少数民族成分关注不多,受众的定位有失准确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不仅涉及海外华人华侨,也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在传播的民族视角中,首先要面对的是少数民族受众,尤其是跨境民族的受众。

“早在1981年中国新闻社复建时,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已经将它的传播对象确定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和这4种人有密切联系的外国朋友。” [9]我国目前对外传播在受众定位方面依然存此倾向。从民族视角看,中国海洋文化有效的全球传播之前提,就是对民族受众要有精确的定位。即使对海外华人华侨,也要做到合理的受众细分。

据统计,少数民族华人在东南亚有170万人,在中亚、西亚、南亚有近百万人,在欧美有60万人,在其他一些国家如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共约10万人。全世界的少数民族华人共计约340万人。[10]资料显示,目前居住海外的华人华侨有3400多万人, [11]全世界的少数民族华人已占其总数的一成。千万不要认为这一成的比例较小,作用也较轻。在国内,目前少数民族人口数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也尚未达到全国人口总数的一成,仅为8.49%。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些不到一成的少数民族民众在我国改革开放与建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如果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能够细分少数民族受众的话,则可以引发重大的民族受众效应和连带的“二级传播”效应!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在全球传播中展开此方面的工作,因而海洋文化的传播和效应打了折扣。

民族地区是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一带一路”大多从民族地区跨出国门,沿线少数民族成为“民心相通”的基础,是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国内外的开放程度和资源要素的流动必然不断加快。可以预见,“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的民众交往将由国内单向的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改为东西部双向交流,甚至国内外民族民众多向流动。国内与国外、东部与西部、边疆和内地之间将形成民众交往、交融的新态势,同一民族的联系就更为广泛和深刻。“一带一路”沿线的同一民族人缘相亲,文缘相融,有着天然的接触和交往空间,相互间联系密切、频繁。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消除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民族视角误区,进而展开从民族视角对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系统研究,提升对海路的跨境民族的重视度,准确定位少数民族受众,对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已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永亮.探秘清代东北亚“陆海丝绸之路”[EB/OL].

(2015-03-09)[2015-06-15]http://news.sina.comcn/culture/

p/2015-03-09/190031586832.shtml.

[2]寇立研、周冠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需要把握的十对关系[J].对外传播,2015(3):21.

[3]卢献匾将民族事务纳入“一带一路”战略[EB/OL].(2015-03-10)[2015-06-19]广西新闻网(南宁).

[4]刘宝军(马来西亚)浅谈海外回族和华人穆斯林社会的意义[EB/OL]. (2010-04-11)[2015-06-19]http://www.muslem.net.cn/bbs/thread-

30869-1-1.html.

[5]城市:让我们面临新挑战——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城市民族工作情况回顾[J].中国民族,2012(8):44.

[6]沈林城市,如何让少数民族生活得更美好[N].中国民族报,2010-12-17(5).

[7]张殿军城市民族问题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以东南沿海城市为例[J].学术界,2015(2):67.

[8]涂裕春古丝绸之路与各民族的融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22.

[9]邢永川、 林浩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面向东南亚的传播策略研究[G]//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组委会等2011年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142-143.

[10]赵和曼试论海外少数民族华人的若干特点[J].南洋问题研究,2004(1):9.

[11]邱孝益 罗政世界华商之路[N].参考消息,2003-07-31(3).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资助项目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之关系研究”(编号:15JD710058)、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全球传播视域下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定位策略研究”编号(L14DXW010)之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文权,大连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海洋文化传播;于凤静,博士,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海洋文化传播。

编辑:邰山虎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