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琛
深度报道是西方新闻学中的术语,在英文中称为In-depth reports,译为完全深入的、彻底的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在我国新闻发展史上,深度报道出现的时间并不算很长,但随着人们对于热点事件的思考越来越深入,这样的报道所带来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超乎我们想象的,电视新闻如何做好深度报道是其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需要还原事件背后的真相
在多媒体“广而不深”的信息浪潮中,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异增多,对信息的选择与需求也逐步走向深入化。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希望了解更多信息的来龙去脉。那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在这方面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2013年6月13日《焦点访谈》栏目对于延安城管打人事件的调查报道为例,人们最初得到信息的渠道只是网络上流传出的路人拍摄的视频,那么究竟事件的起因结果如何,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全过程。然而报纸的报道形式相比电视而言又较为单一、枯燥,而电视丰富的画面、多方当事人的同期声现场采访,当面对质等场景现场感十足,让观众充分感知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报道与评论相结合的新型叙事模式也让观众在认识问题上更加深入。所有这些都是电视新闻对事件真相的再现,其传播效果优于其他媒体。
二、要坚持正确导向 锁定热点话题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可以说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典范。其栏目在选题方面锁定了时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热点话题,比如我国9·3大阅兵结束的第二天,央视《焦点访谈》 栏目就对参加阅兵的国内外老兵、国外政要情况,我国陆海空军装备的发展及其性能作用等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国外同类装备进行了深入的对比,让观众看得解渴、痛快,振奋人心。因此,坚持社会效益的原则,是深度报道的重要环节。
深度报道不仅重“深”,而且更要把握好导向问题,在选择题材时更需格外小心。美国学者G·格伯纳认为,大众传媒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记者在报道之前应充分考虑到一旦播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不能仅仅满足于揭露事实和“痛打落水狗”的快感,要合理地展现正面、负面和中性节目题材的自身魅力,深化报道主题,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曾报道过《手术室里的自拍》新闻事件。2014年底,一位网友通过微博曝光了西安市凤城医院医生手术室里的自拍照,引起热议,人们纷纷指责当事医生,认为他们有失医德。而《面对面》栏目在进行了详细、深入地调查之后,还原了事件始末,揭开了自拍背后的故事。医生们之所以自拍是出于对即将进行改造的他们战斗了9年的手术室的留恋,《面对面》节目的报道也让观众看到了医生这个行业的艰辛和不易。随着舆论报道的多元、理性和深度挖掘,网民们声势浩大的声讨得以克制,人们开始冷静下来,站在医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有网友拿出了大量国外医生手术室自拍的照片来说明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提醒记者在采访时,不应只是单纯地关注事件本身,而更需要关心新闻事件中人的所思所想,这样更接近事件的真相。这实质上就是深度报道中所要把握的一个导向性问题。
三、要有独特性 深入挖掘和思考
既然谈及的是“深度”,就应当将视角着重放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两个新闻要素上。区别于简短的新闻消息,深度报道更加注重于对事件深层次原因的挖掘和思考。以《焦点访谈》为例,2013年6月13日的《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当时震惊全国的“延安城管打人事件”。一个城管殴打自行车店店员、顾客的视频被网友们迅速转发,那么这段视频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焦点访谈》节目用了16分钟的时长,为人们揭示了事件的详细经过和背后复杂的原因。调查从“当日为什么城管曾两次来到自行车店执法”这一问题展开,通过城管、自行车店店员、顾客等多方的阐述以及沿街监控探头和路人手机拍摄的视频内容,对事件进行了客观的还原。在全过程的探究当中,记者逐渐抛出一些较为尖锐的问题,比如提问稽查中队原中队长:“当时为什么不能耐心解释”“第二次执法其实是带着情绪的”“你也不愿意别人称呼你是‘土匪”等问题,向人们展示最终酿成视频中悲剧的原因之一——冲动。在将事件始末进行了清晰的还原也就是解释清楚了How这个因素之后,调查又进入了更深一个层面——原来打人者都是临时聘用的人员,继而逐步深入挖掘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就是Why,引领观众向着另一个方向进行思考。“临时人员熟知各项执法规定吗”“他们有执法权吗”“为什么城管执法队伍中总有那么多的临时工”,这些问题一一浮出水面。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一个个严肃的提问,直指城管协管员队伍管理不当的延安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让管理者哑口无言的问题道出了观众的心声,也揭示了打人事件背后更深层面的原因。整个调查过程,通过不同的视角全方位进行了描述,客观而细致,结尾时更是对观众的认识加以引导,提出了在城管打人背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建设需要人人为之付出,人人遵守法规,从而使报道得到了升华,可以说是深度报道中的一个优秀典范。
提出问题等于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记者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把握好问什么、为谁问、找谁问、怎么问,才能将事件进行深入全面地剖析。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延安城管打人事件调查》和《手术室里的自拍》这两组报道都是围绕这“四问”进行的。记者以不同角度抛出问题,将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还原和阐述。首先“问什么”就要求记者的新闻嗅觉要非常的敏感。而“为谁问”就涉及到了记者采访的意图和立场,比如在对延迟职工退休年龄的探讨性报道中,既要站在年龄偏大的普通职工的角度提出问题,又要站在社会宏观的大局角度提问。也正是这些来自不同群体、层级的声音形成了新闻报道的多元化和观点的不同。对于“找谁问”,不仅采访事件的当事人,还要将触角延伸到知情人、权威专家等方面,这样才能实现其完整性。而关于“怎么问”这就是技巧问题了。
四、深度报道妙用动态镜头“语言”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相较于平面媒体而言,更加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感,并且可以巧妙地使用多种采访手法还原事实真相,这包括正面采访当事人,事件发生现场的实时记录,记者体验式的采访、暗访、电话连线等,使一篇深度报道可以使用多种手法应对不同的场景需要。对于被采访者不配合的情形,而其又是事件中的直接参与者,可酌情进行隐性拍摄。对于不方便接受正面采访的知情者可运用电话采访、模糊镜头等方式进行处理。有别于新闻报道使用单机拍摄的传统,深度报道更需要进行双机拍摄,特别是记者进行提问时尤为重要。电视新闻采访通常会发生在受访者回答完问题之后再去补录记者的提问镜头,这样缺乏交流感以及对话时双方情感的捕捉,采用双机拍摄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引领观众的主观情感。另外,在进行深度报道拍摄时,还应该尽量避免过早关闭摄像机,往往受访者一瞬间流露出的情感、动作都非常真实,几秒的时间转瞬即逝,因此,多开一会儿摄像机,会让我们捕捉到更有说服力的画面。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代表了电视台严谨的新闻态度,只有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才能制作出一档高水平的深度报道节目。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有线电视台)
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