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朱镕基到《焦点访谈》破例题词

2015-06-11 10:04
党史天地 2015年25期
关键词:焦点访谈朱镕基题词

朱镕基关注《焦点访谈》

1998年10月7日,《焦点访谈》迎来了朱镕基总理。

我们特别盼望朱总理来,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焦点访谈》最忠实的观众,他总在看《焦点访谈》,看完之后常常立刻发出声音,他常在国务院的会议上提及《焦点访谈》。曾有部长半开玩笑地对我(本文作者敬一丹)说:“现在我晚上都不敢出去吃饭,因为怕耽误了看《焦点访谈》。总理常在会上问:‘你们看昨晚的《焦点访谈》了吗?答不上来怎么办?我如果有事看不成,就让秘书看,让家人看,再告诉我。”我感觉,朱总理用这种方式营造了鼓励舆论监督的氛围。

朱总理常常对节目内容做出迅速直接的反应,而节目曝光的问题会连夜出现转机,第二天就有反馈的结果。那时候,作为记者,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看到我们的舆论监督能那么直接地推动社会,推动某项政策的出台,推动某个错误的纠正,特别有职业的成就感。

在1990年代的中国,輿论监督的力量在生长,反舆论监督的力量也还存在,两种力量在较量。触及根深蒂固的旧格局和利益,对锋芒初现的《焦点访谈》来说,谈何容易。在曾经长期缺少舆论监督的土壤里,舆论监督需要尚方宝剑,而朱总理是舆论监督的强有力的支持者。

破例为《焦点访谈》题词

“总理进到台里了。”

我有些忐忑,是因为我接受了一个任务。孙玉胜先前对我说:“到时候,你请总理给《焦点访谈》题词。”

啊?朱总理约法三章,不题词、不剪彩、不受礼,这是人所共知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咱们尊重朱总理的约法三章,不好让总理破例啊!

孙玉胜看出了我的为难,但他还是坚持:“你看机会,争取。”

朱总理走进《焦点访谈》演播室。他坐在我们每天工作的台子前,看了看摄像机前,又看了看提示器,环顾周围的记者编辑,短暂的静场。

我意识到,是时候了。

我说:“总理,现在您看到的这些记者,只是我们《焦点访谈》的十分之一。”

总理说:“你们那么多人啊?”

我说:“是啊,我们很多年轻同事都到各地采访去了,他们都想和您交流,但有工作回不来,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

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说:“不要请总理题词。”

我赶紧说:“不是题词,是给我们年轻记者留句话。”

总理笑了。

我感觉,总理同意了。我甚至在猜想,总理也许想到那些在天南海北采访的记者了吧?在屏幕上,总理见过他们,知道他们在奔波忙碌,在一个个新闻现场行使着舆论监督的职责,对他们会有一种熟悉和信任。总理会乐于和他们交流的。

于是,方宏进把题词本摆在台子上。演播室一片安静,总理拿起笔,那并不是毛笔,而是签字笔,它不像毛笔那么正式,与“留句话”的说法正合适。

总理拿起笔,看样子想试试笔,但我们没准备试笔的纸,总理就在桌面上试了试笔,那个半圆形的笔迹留在灰色的桌面上。之后很多年,我每次主持节目时,看见这个笔迹,都会感觉到朱总理的关注。

在大家的注目下,总理落笔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白岩松站在总理后面鼓起掌来。总理说:“我还没写完呢!”总理又写:“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演播室一片掌声。所有的目光和镜头都聚焦在题词上。

朱总理为《焦点访谈》题词,是一次破例,是对舆论监督的特别鼓励。

与《焦点访谈》节目组谈心

朱总理说:“《焦点访谈》开播以来,我不敢说是最热情的观众,至少也是很热情的观众,还是一个积极的支持者和义务的宣传员。我为目前正在普及的《焦点访谈》现象感到高兴。”

他说“:什么叫正面报道为主?是指99%都应该正面报道吗?98%、80%就不行吗?我看51%不也行吗?大部分节目以宣传成绩为主,有这么一两个节目来指出我们前进过程中的问题,动员全党的力量去解决它,这样做的效果比单纯宣传成绩好得多。没有这样的节目,群众的声音反映不出来,那还有什么民主?还有什么监督?大家要习惯这种批评。你们哪一天找出我的毛病,来采访我,我一定接受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

对《焦点访谈》播出的一些节目,朱总理相当熟悉,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国务院干的事情每一个方面都在《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题材里,正在抓的几项改革也从《焦点访谈》中得到很多思路。

农民的话被总理引用。总理说,现在农村老百姓和干部打交道有句口头语:“你听不听?不听,我们《焦点访谈》见。”这说明《焦点访谈》在农民中间有影响,农民觉得有说话的地方,有人帮他们说话,而且说了话干部不听不行,有权威。

在谈到“政府镜鉴”时,朱总理说:“我们确实从《焦点访谈》了解到我们不能了解的情况,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的政策究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我们下去往往了解不到真实情况,他们事先都准备好了,叫你到哪儿去视察就去哪儿视察,坐下来就听汇报,谁跟你说心里话呀!我在《焦点访谈》就能看到许多真实情况。”

我和同事们听到总理这样的表达,都很感慨。朱总理自觉运用媒体,运用舆论监督,这是一种领导艺术,一种先进文化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现代领导人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次见到朱镕基总理是在2003年两会前,朱总理召开座谈会,征求教科文卫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我参会时谈到对“政府镜鉴”的理解:运用舆论监督促进政务,体现了积极态度,但并不是所有政府领导都能自觉运用舆论监督。《焦点访谈》面对新的难题:推诿、抗拒、说情,反舆论监督的力量使得一些舆论监督难以实现。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各级政府、各部门应支持舆论监督,让群众有更畅通的渠道反映意见呼声。

朱总理说:“过几天开两会的时候,我如果有机会,会和省、市、自治区领导谈到重视舆论监督的问题,每个省都应该办一个《焦点访谈》,《焦点访谈》是政府最好的助手,施政的指导,人民的希望。”

听到这儿,我真想插话:很多地方台都办了类似节目,被叫做小《焦点访谈》,但很多都夭折了。缺少尚方宝剑,地方电视同行压力更大,面对的反舆论监督的阻力更大啊!

我们早就听说,朱总理经常在看了《焦点访谈》后立刻给相关部门打电话督促解决问题。这次,总理对我们谈了电话背后的心情:“我看了《焦点访谈》就想打电话,我知道,《焦点访谈》反映的问题,只是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管不过来,但是,我如果看了不打电话,就没尽到职责。解决一个算一个,纠正一个是一个,给人民一点希望嘛,这样才能让人民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

会议临近结束时,我走向朱总理,表达了《焦点访谈》的问候和敬意。我送给总理一张羊年贺卡,上面有众多记者编辑的签名,同事们知道朱总理在两会后将卸任,在贺卡上,也寄托着深深的留恋。总理说:“代我向《焦点访谈》的记者问好,我很感谢大家!”

总理离开会场,我望着他的背影,百感交集。

出书提到《焦点访谈》

很久以后,2011年,《朱镕基总理讲话实录》出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做了统计,在300多篇讲话中,有60多篇提到《焦点访谈》。我想,在这不同寻常的记录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电视栏目在一个特定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更能看到朱镕基总理善用媒体,注重监督,促进了舆论监督大气候的形成,《焦点访谈》在那个时代几乎成了舆论监督的代名词。

后来,朱总理把包括这本书在内的全部稿费4000万元捐给了社会公益事业。

(摘自《我遇到你》,敬一丹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焦点访谈朱镕基题词
题词
题词
首页题词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电视深度报道《焦点访谈》社会作用探析
朱镕基巨额版税全给了基金会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1998,朱镕基到《焦点访谈》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
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