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马克思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015-04-29 08:37王蕊
商场现代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危机马克思经济

摘 要: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影响力较为深远的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其爆发实质及表现形式无一不在一次次印证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性与科学性特征。当今,世界经济总体处于一个复苏上升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后危机时代”,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马克思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依然要作为科学理论在人类面对危机、应对危机的征程中起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进程中,注意与时俱进的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好的运用显得更加紧迫。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马克思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发展

距离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已有近6年的光景,这6年中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挽救本国经济、促进本国经济迅速复苏的伟大事业中,各个国家所取得的效果和成果不尽相同,但那次危机对各国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余温尚在。现今这个时代可以被我们定义为一个“后危机时代”,即经济危机来袭后在渡过了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最深、最剧烈的时期后依然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作用并需要各国继续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的时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整个世界有目共睹的,这也注定了我国在这场危机中定不能独善其身。中国梦在继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在不断向前,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我国必须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实践,所以,对马克思相关理论体系的重读与思考是必须更是必要的。

一、马克思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简述

对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的著作问世,但在其其他著作中却曾多次对其作过阐释与论述,经济危机理论可以说也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在1847年,马克思就指出:“随着大工业的产生,这种正确比例必然消失;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地更替。”后来,人们就把经济活动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出现并不断重复称为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即资本主义经济再生产周期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发展阶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既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周期的起点,往往在经济最繁荣时爆发。”

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具体理解为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称之为经济波动。该过程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经济活动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这个上升阶段又可称之为经济的繁荣阶段,当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最高值时称为经济发展的顶峰;下降阶段中经济活动衰落到一定程度的时期叫做萧条,此时那个处于最底端的值叫做谷底。因此,对一个经济周期的表述还可以表达为“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的过程或所需时间或是“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的过程或所需时间。每一个经济周期都有其阶段性,即必须会经历危机、萧条、复苏与高涨这四个阶段,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的内涵便蕴含其中。

二、20世纪30年代以来两次规模较大的经济危机概要

还记得爆发于1929年-1933年间的那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吗?对于那次经济大萧条来说,不管是经历过亦或是听说过的人应该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它的破坏性之大、持续性之久、波及范围之广以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之深在那个年代来说都是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那些资产阶级们来说恐怕今日议起依然会有不寒而栗之感。那次经济危机带来了可怕的失业率、贫困潦倒的社会境况和饥寒交迫的苦难人民,同时也开启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的新时代的到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实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也正是在那场危机到来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也越发得到整个世界的认同与重视。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这样的社会瘟疫,在资本主义社会每隔若干年恐怕就要遭受一次,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也就要崩溃一次,这样的厄运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是难以逃脱的。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会多次重复出现这一历史现实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危机伴有周期性,这个周期就是从一次危机到下一次危机间的所需时间,即两次经济低潮期之间的时间间隔。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向世人宣告申请破产为主要标志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了。这次危机可以说是自20世纪30年代那次经济危机以来不论从波及范围还是危害程度上都更为广泛和猛烈的。时至今日,仍然可以说这场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散,危机的破坏力和影响力依然在或多或少的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挥着作用。在这新一轮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面前,世界各国都未能躲过它的侵袭。西方各国的政要们没有停下过去寻求最佳解决、应对危机方案的脚步,同样,作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综合国力最为强大的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国家、政府以及各个层面上的组织、个人也都在积极的采取各种方法来促进生产和刺激消费以激发本国经济的复苏,为摆脱这场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与尝试。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走势,不论是世界各国的领导层亦或是普通民众更加愿意相信: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至今仍未过时,仍然适用于对当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作出合理解释和有效引导。虽然现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复杂和多变,但其蕴含的实质和作用结果是没有变的。我们需要相信:不论社会的发展进入到怎样的历史时期,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都是有它特有的生命力的,并且会与时俱进的、与各国的发展一道被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迸发无限活力。

三、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我们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两次近代以来影响力较大的经济危机,很容易发现:致使人民出现对生存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等相关需求的下降从而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以及人民最终贫困现象出现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使人民达到真正的富裕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要保证人民群众的有效收入能够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我们从2014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关数据分析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959元,同比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其中,上海、北京、浙江三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前三位,甘肃、西藏、青海三省则位列全国30个省区、市中的倒数后三位。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国内东西部城镇居民收入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距的。但从另一组数据,即收入增幅程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则普遍超过了中东部地区,其中新疆增幅最高,其次是青海和贵州,而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区的增幅速度则显得较为缓慢,还没有超过全国增幅程度的平均水平。这样的数据则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整体发展较晚,但增速快,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能有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说是非常乐观的,而对于那些发展较早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放特区以及中部政治文化中心型的地区若想保持住自身的那些传统优势则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普通民众尽快地开动脑筋、创新发展意识了。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国家分配制度,真正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以及注意运用按不同生产要素有效参与分配的诸多准则,从而对居民的辛苦劳作、合法经营给予制度上的有力保障都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对于那些违法所得和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等不当收入政府部门还应依法坚决予以取缔和惩罚,只有方方面面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运行才能更加的有序与和谐。

另外,国家对经济活动运行的干预与监管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中后期,人民面对停滞、膨胀的经济状况时往往认为是国家的干预在其中起了消极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此,世界上各个曾对凯恩斯主义抱有深信不疑态度的国家也逐渐开始将它抛弃,取而代之兴起的则是一股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这种思潮的核心是主张市场经济的绝对自由化。的确,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是很强大的,但仅仅依赖市场自身的运行机制就妄图达到最理想的经济运行状态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加以有效的政府干预和监管甚至还有可能使经济运行偏离正常的轨道而走上一条歧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点,更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与定位,同时更是在市场与政府间关系这一认识上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虽然,新的表述中更加肯定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政府在日后的资源配置中不再起任何作用了,反而是需要政府去制定与市场发展规律更加适应的制度和监督体系从而有效地站在市场背后给予其最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做到把国家科学干预和市场机制自身稳好、高效运行真正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新的发展领域内,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现新方向,提出新目标,从而为实现新的更高跨越而努力奋斗。

除上述几方面外,对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起重大影响的因素还包括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许多国家常常会通过采取大调或微调等不同程度的调节来调整国内现有的产业结构,或者是同期采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以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期或低迷期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在每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后,都会有一轮新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象出现的原因所在。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我国始终坚持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因如此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也由此增多。在诸多挑战面前,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坚定地迈开了产业结构大幅调整的步伐。开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生物科技、基因工程、开发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发展流通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链条的提升,把拉动出口、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等手段相结合作为缓解危机影响的有效突破口。就在2008年那场危机对我国出口经济造成一定影响而导致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生产过剩端倪出现之初,我国政府便立即出台4万亿资金以支持拉动内部投资和内需的政策保障,全力保增长、稳就业、促消费。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反应速度是非常迅捷的,效果自然立竿见影。并且,为了更好的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经济发展环境,我国政府还注意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进程中,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相信,通过政府及全体国人的不懈努力,全新、合理的产业结构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面貌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社会向前科学发展。近6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无一例外的在我国每一次应对各类危机的实践中彰显出来,每一次成功的实践也是在充分验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总体呈现出稳好势头,但经济基础还不足够稳固,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也还将经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始终坚信:社会主义是最优越、也是最适合我国发展并秉承的政权组织形态,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虽然资本主义覆灭的过程可能还尚需时日,但纵观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上的许多改变很大程度上也是向社会主义制度借鉴后的结果。相信这些改变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世人昭示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政治经济体系必将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贯穿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始终,伟大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就在不久的将来。

参考文献:

[1]王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重新解读与思考[J].社会科学,2009,(10):44.

[2]崔巍.经济周期、经济危机与危机治理理论的再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288;548.

作者简介:王蕊(1990- ),女,蒙古族,辽宁省凌源市人,沈阳师范大学20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危机马克思经济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