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跃辉
摘 要:本文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提出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促进驻保高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融入保定城市发展,从而提升保定市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素质;提升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大学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社会实践广泛性和深入性不够,在促进城市文化繁荣,推动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素质形象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影响力等。保定是文化古城,拥有10所高等院校,大学生14.2万人,大学生作为促进城市发展的生力军,其作用不容忽视。大学生在促进城市文化、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高校素质教育的素质消耗导致参与学生少,2、校企合作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学生顶岗实习),3、学生参与城市发展的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缺乏有效的纽带。总体来看,素质教育某些方面有待改观,大学生和城市建设之间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知识转化生产力的配套制度措施体系。
大学生素质培养在促进保定市城市发展中影响力不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本文认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政府引导的相关政策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高校自身素质教育出现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性减弱;大学生主人翁意识有待加强,主动参与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大学生参与城市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不丰富,有待加强和完善。为把大学校园科技文化融入保定市发展的大局,本文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促进保定市城市发展,提高保定市竞争力。
一、市政府出台并完善大学生参与城市建设的鼓励性政策
广泛征集高校大学生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参与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推动校企合作,让拥有大量知识资源的高校和亟需理论指导的企业建立紧密关系,共同培育“高校鼓励、政府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发展、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完善高校素质教育体系,调动大多数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1)由素质消耗转为素质普及。大学校园素质消耗现象随处可见,“精英式”的比赛和“选拔性”的活动,只调动部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失去群众基础而失去活动本来开展的意义。因此,探索一套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素质普及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加强素质普及教育,让大学生充分发现自身兴趣爱好,提高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引导网络游戏转到网络创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积极参与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3)完善城乡结合部大学生志愿服务。城乡结合部的社区资源可为高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提供最便捷、最直接的活动空间。保定市许多高校新址地处城乡结合部,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素质培养资源优势。各高校志愿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通过社区物质文化建设、社区精神文化氛围、社区地域性优势、社区人力资源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三、校园文化移植在城市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共19次提"文化"足见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大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和创造力,政府提倡把丰富的建设中,大学生文化和市民文化溶汇交融,为悠久的保定文化增添新的活力。采取社区文化节和大学生联袂表演,大型周年庆典与附近高校联合等崭新形式,让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文化传播到城市各个角落,增强市民文化的认同感和大学生对于城市的归属感。
四、挖掘科技潜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每年的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耗费大量人力精力物力,一旦获奖后大都束之高阁,平白浪费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智力和科技资源。这就需要把诸如“挑战杯”和青年创业等大赛中项目相近的资源整合,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尝试建立科学商店,吸引社会各界创业人士认领项目,使得这种潜在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各高校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使得专业培养人才符合企业需求,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机制,发展订单式人才输出计划,使大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适应的周期有效缩短,实现校企之间人才培养的无缝接轨。
做好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消除素质教育中的消极因素,是响应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有利举措。而把大学生素质教育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是素质培养的核心问题,发挥大学生内在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促进保定市城市发展的崭新思路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促进驻保高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融入保定城市发展的同时,从而提升保定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