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5-04-28 09:04韩萍
中国科技纵横 2015年7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隐患

韩萍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13)

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分析

韩萍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13)

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需要更多来自学校、老师和全社会的关注与关心,而这一特殊群体也往往有着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心理现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造成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开展分析,从改革高校学籍制度、健全奖助学金体系和助学贷款政策等方面综合分析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大学生贫困生心理隐患社会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和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工作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逐渐引起了包括党和政府在内的全社会的重要关注,其中贫困大学生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的限制可能会相比于普通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焦虑、抑郁、自卑乃至交际障碍等问题,因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隐患及解决这一隐患的对策对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1 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

1.1 家庭经济压力

大学生虽然年龄大都已成年且日渐形成自身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经济上基本都依靠家庭的支持,经济的不独立让大学生往往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贫困大学生,无论是来自城市贫困家庭还是农村贫困家庭,在为学生提供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之外往往很难再为学生的其他需求买单,而这些学生往往在大学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考虑经济因素。这种来自于家庭经济压力的限制直接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隐患的最大压力来源。

1.2 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

对于很多高校贫困生来说,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个人信条大都是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身和家庭条件,因此“好成绩”几乎与“未来的好生活”划等号,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小学阶段家庭条件越差的学生学习越努力。然而一旦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成绩不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再加上从农村走向城市后面临选择和诱惑的多样化,高校贫困生往往失去了在成绩上与其他普通学生的优势。基于这种现象,很多贫困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往往形成了物质主义、经济至上的功利化追求,在很大程度上给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1.3 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思想自由而又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高素质群体在大学校园中可以尽情地在社团活动、学生组织、社会实践等环节充分展示自己,但是贫困大学生却往往由于生活的窘迫及由此带来的心理自卑等原因有意无意地疏离了大学生的主流圈子。再加上大学生辅导员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甚至是心理疏导,因此来自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往往会给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贫困大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和冲击,给高校贫困生心理带来隐患。

2 现有的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资助政策和实际操作存在偏差

为了帮助缓解高校贫困生的经济情况,国家、学校、社会企业家等都为高校贫困生设定了一定名额和一定金额的助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度过高校学习。然而在具体的资助过程和贫困大学生资格的确定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合理地利用助学金通过完善评定制度、控制评定环节、适当拉开档次的方法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资助,这样既能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一定的经济压力又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对社会的感恩意识。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贫困生含义模糊、界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高校也往往在助学金水平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当前我国高校在贫困生资格评定时主要是将大学生主动出具的由生源所在地开具的家庭贫困书面证明和学生在校时的生活状况结合起来,学生通过书面申请来实现。然而在具体工作中学校老师对于资助范围往往会有“模糊化操作”的现象,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存在着助学金无法最优化配置的问题影响了助学金的政策效果,甚至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影响。那些本身家庭贫困却由于碍于面子或缺少手续而无法得到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2.2 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相对薄弱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其走入社会后综合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家庭较贫困的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目前高校为贫困大学生所做的工作大都停留在最大程度地争取为其缓解经济压力上以保障这些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助学金的评定乃至高校日常生活中有个别乃至一定数量的贫困大学生和贫困生家长对于国家的贫困生政策认识不足乃至存在偏差,存在着“等、靠、要”的心理,忽视了自身主动作用的发挥,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进行适当的勤工俭学等手段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另外还有一些贫困生在拿到国家助学金后往往存在着“这是我应得的”思想,在受到社会企业或学校的资助后却对资助人态度冷漠,缺少回报社会的意识。

还有部分高校由于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够,贫困大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后甚至会出现违约现象,拖延甚至拒不偿还助学贷款,这就给银行和学校的工作带来了很大阻碍。不仅增加了银行成本,造成了银行放贷不畅,甚至还会给学校的助学贷款工作带来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诚信水平,这种教育也可以改进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3 消减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的对策

3.1 加强完全学分制探索

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只要在相对宽松的时间段修满专业要求学分即可毕业,这为高校贫困生的状态的缓解带来重要帮助。一方面那些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高校贫困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结合自身的潜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修满学分从而提前毕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给贫困大学生的继续学习带来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允许其暂时中止学业,学分保留,待其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允许时再返校继续学业。完全对完全学分制的探索能够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3.2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灵活化

国家助学贷款是为缓解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设立的,然而在当前环境下贫困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难和就业初期工资不高的现状中往往会为还贷款而负担更大的经济

············压力和生活压力。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灵活化,通过逐步下调偿还利率、延长偿还期限、允许超期还款的学生将助学贷款转变为商业贷款,缓解高校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还款压力。但是对于那些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处罚力度,高校要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和更加合理的催缴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学校与银行的良好合作。

3.3 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生上得起大学,国家和高校从“奖、助、勤、减、补”等众多环节确立了一系列的资助方式,但是高校在落实在这些政策和资助方式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应该按照“有偿在先、无偿在后”、“先自助、后他助”、“以酬代补”等原则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推动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行程良性的运行机制。完全这种资助体系的实质是将国家补助与大学生主动努力相结合,克服贫困大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推动其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的发挥。

3.4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的重要途径,在经济资助解决掉高校贫困生一时的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的同时要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以消除不良的生活态度,促进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自强不息、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品格磨练意志的强调,从而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3.5 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要加强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重视和认识,提升全体高校教师、社会乃至家长对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差异不大,只有个别贫困大学生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在高校教学和学生工作重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提升其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已经日渐成为让社会担心、让家长揪心、让学校担心的问题的背景下,全面客观地认识造成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高校教育开展过程逐步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隐患对于改进高校教育水平、培养全面素质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意义重大。消除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需要充分把握物质资助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学生自我调节与教师重视辅助相结合相结合的原则,从而真正为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实质帮助。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隐患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