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洁
课堂上教师提问过多,指导过少;教师分析文本过多,讲解过细;学生接受过多,思考过少……这些似乎是所有踏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都会出现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处理文本,解决好这些问题呢?我从学校的教学范式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教学范式的“导”环节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20分钟内处理好文本内容,这就意味着执教者必须对文本进行重组,大胆地增删,把复杂、琐碎的部分去掉,力求教学思路简明,教学内容精练,教学要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删繁就简,由浅入深,收效良好。
一、抓住结构,整体切入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指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后来引用到写作中,用以表现文章的布局艺术。文章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抓住了文章结构,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的命脉。
在教学时,当遇到存在点面关系、总分关系、递进关系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先找出能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的文眼或句子,步步追踪,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也就保证了学生理解的整体性、连续性,就可以简化教学环节,摆脱串问串讲。如《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是一篇“总分总”关系结构的文章,文中结尾有一个总述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教学时就可以直接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提问: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根据这一思路,学生自然就能顺理成章地按照文章结构对北大荒的秋景进行陈述:美在一碧如洗的天空,美在清澈见底的小河,美在热闹非凡的原野,美在勤劳的人们。在教学时,按照如上“构架”追踪,不仅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效突破,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谋篇布局的习作意识。这样教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压缩文本,省时高效
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丰富的教学训练点构成了一组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所选择。有一些课文虽然很长,但有效的信息并不是很多,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文本的特色、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本进行压缩“瘦身”,教学时就省时高效了。如《三袋麦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动物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深刻揭示了人物形象。因此,其中的第2~4自然段就可以简化成以下内容:
小猪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以后再慢慢吃;小猴把麦子全种在地里。
整理后的文本,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后再出示,让学生讨论各自的做法,并指导朗读。
三、 关注文体,有效教学
苏教版教材所选的是不同体裁的各类文章,有诗歌、散文、小说、科普小品文,等等。但由于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方式编排,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抓住文体特点进行教学。然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体的关注是有明确要求的: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古诗”;第二学段“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
其实,根据文本的体裁特点去高效组织教学也不失为一条途径。如《说勤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是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先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几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再总结自己的观点。作者所举的每个事例略有不同,但又联系紧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就核心问题来组织整个“导”的环节: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举例把勤奋的重要性表现出来的?这样不仅可以借助核心问题直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而且能使学生在思考中明白:学习议论文就是要先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再关注作者是如何写的。这样教学,一下子就能由一篇课文走向一类文章,举一反三,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获得全面提升。
四、 提炼标题,一目了然
提炼标题,就是对一段或几段话进行概括、浓缩,用简洁的语句点明写作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当遇到一些描写繁杂的文章时,学生往往读了好几遍也不知所云,因而心生厌恶。教材选取的写景类文章大都如此,语句优美,辞藻华丽,形散神聚,难教至极。这时,最适宜采用提炼标题的导学方法,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字,这样就能把文本繁杂的陈述变得简洁清晰。
如《西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语言优美,大量运用了四字词语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可做如下尝试:
师: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用圆圈画出。
生: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山峦、湖面。
生:第三自然段描写了绿树、孤山、白堤、苏堤和湖中心的三个小岛。
生: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岸边的华灯。
师:那作者是怎样具体详细描写各种景物的呢?请大家朗读课文,逐一体会。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通过朗读,指导学生先提炼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展开理解、想象并抒发情感。这样教学就使得零碎的内容连成了整体,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抓住主线,解密文本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隐藏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我们在深入研读文本后,或抓住一个词,或抓住一句话,或抓住一个核心内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如《欢乐的泼水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在扫除了文中的陌生词句后,就可以紧扣“欢乐”一词,让学生寻找课文中表现傣族人民欢乐情感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欢乐”,学生就能很好地挖掘文本,找到表现欢乐的词句来品读、交流。这样,幸福、欢乐的情感不仅洋溢在文中,更充盈在课堂里。
六、 填空梳理,言简意赅
在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就明白。对于此类课文,教师不需要设置繁杂问题,完全可以仿照课文的内容,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这样既减少了一问一答的繁琐流程,又增加了当堂积累背诵的时间。
如《东方之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描述了香港的各种景观,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在教学时直接让学生积累词句,似乎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语用”功能。如,读文章按照原文填空,可以让学生更熟悉香港的美景。
( )的沙滩
( )的街市
( )( )的浅水湾
( )的海洋公园
( )的人工湖
( )的商品
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有的……有的……”的句式将这些词串连成完整的一段话,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培养学生对
香港的喜爱之情也就水到渠
成了。
范式教学强调结合学生实际,深入解读文本,重组文本,找到更直接、更便捷的教学途径。这让我走上了一条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教学之路,也让我真正理解了于永正先生所说的“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才是真语文教学”的真正含义。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湖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