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明
一、基于教学理论,改变教学思维
教学范式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的稳定的科学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它有个较为通俗的叫法——教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等共性。
我校小学语文教学范式的呈现结构是“测、导、延、写”。它应该被定义为在特的定时期、特定的教学环境、特定的教师队伍中,并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下建构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且适合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教学范式是一种教育理论,也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课堂教学研究永远是教学探索与改革的主要阵地。我们的教师始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自我省思,常常聚在一起思考探究,现行的课堂教学到底应带给学生怎样的变化和提高?是识字量的增多?是朗读水平的提高?是阅读领悟能力的提升?是口才能力的增强?还是写作思维的逐渐深入?直至发现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存在许多可怕的误区:其一,许多教师以点概面,以少数人的“会”掩盖多数人的“不会”,严重忽略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课堂的有效性只作用于寥寥几个人身上。其二,教师淡化训练过程,看不出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会”到“会”这其实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只有彻底落实了,学生学到的才是源头活水,掌握的才是真才实学。可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一过程。其三,是人为提高要求,引经据典,随意拓展延伸,似是而非,盲目依附。其四,是伪君子课堂,只重口不重手。课堂上重说,重悟,重联系,却把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写作能力给丢了,以致学生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针对这四个误区,我们决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改变这四种现状,于是有了“测、导、延、写”教学范式的应时而生。
二、基于语文本身,改进教学思路
我校小学语文教学范式有“测、导、延、写”四个模块。对于这四个模块,教师在课堂上要会倾听,会引导,会点拨,会启发和会归纳,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等众多能力。该范式适用于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每个教学环节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思考和二次备课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测”又称“预习检测,注重落实”,时间为5分钟左右。根据课前教师提供的自学要求,设计有效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水平。或字词默写,或音形义巩固,或课文内容的概括,或重点句子的理解感悟,或写作特点、结构布局的训练等,并当堂完成。设计问题要考虑好难度、跨度、梯度、广度、密度等。如特级教师武凤霞执教《望月》时,在进行课文学习前检测了学生对课文一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形近字“度、渡、镀”的区别运用以及“不假思索”中“假”的意思和用法。
学习贵在引导,更贵在自悟。这就是自我知识火花的点燃。“测”则指向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从而也对教师“导”的环节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思考。
针对这一环节,我校小学语文教师分备课组进行预习作业设计与“测”环节的讲座交流和比赛,对预习作业如何布置,布置什么,如何检查;针对预习作业的反馈,如何进行语文课堂的“测”的教学;针对“测”的结果,接下来又将如何组织“导”的教学等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导”又名“ 熟读精思,导学感悟”,时间为20分钟左右,是范式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读文,边读边理解。可以抓住典型的、精彩的语言信息得形得意,或内容描述精彩之处,或语言表达经典之处,或语言理解难度精髓之处,或语言形式呈现的特别之处,或标点出现感触之处,或语言和内容的矛盾之处,等等,总之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或采取朗读指导法理文,或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悟文,或采用比较法解文,或交流合作梳文,或采用填充补白、原文对照、图文对比、质疑重构等方法学文。
以我校教师执教苏教版第十册的《暖流》第一课时为例:“导”学在理解“暖流”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了解人物对话的表现形式上。问题设计: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双方对话连成一段,不能一眼判断出清晰的对话双方。)那该怎么办?(人物的对话若分段写,更清晰。)从人物对话和语言的结构安排下,你明白了什么?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无“导”学的课堂是放任的牧场,只有精简的“导”学,才能激发学生的领悟能力,它是语文素养能力达成的关键,是桥梁,是知识内化和形成的沸腾点。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如何取舍,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切实掌握有助于写作方法的能力?此环节教学,绝大多数教者关注的是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少数会重视语言的表达形式。而我们范式教学的目光不仅要放在内容的理解上,更要去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
“延”又称“拓展延伸,思维扩展”,时间约5分钟左右。此环节根据课文个性不同,进行适度拓展,或知识延伸,或教学补白,或同类文对比,或思想深究等。教师在课外练习的设计布置上,在创新课外练习设计的形式和内容上,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课本,甚至跳出语文课本,为后面写作点的生成架桥铺路。
特级教师武凤霞解读文本《望月》时,寻找到文章的写作点——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于是特别提示学生要写好对话,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要注意提示语位置的变化。二要把握提示语内容的变化:长短和内容的变化。于是她出示这么一段“拓展延伸”:
“老师,小草是怎么钻出来的?”她的身边是一群好问的小天使。
“是你们的小脚踩出来的呀,你们不停地跑呀跑呀,踩破了大地妈妈的衣服,小草就偷偷钻出来了。”
“花儿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是让春风抚的。”
“你的嘴唇怎么像花瓣,也是红红的?”
“嗯,那是让你们吻的呗!”
笑声在明媚的春光里回荡着,回荡着……
拓展延伸是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这就是阅读能力的当场检测,也是课堂指向写作的生成点。如何写作?方法指导很重要,针对此片段,我们关注的是提示语的内容(神态、动作)和提示语的位置。再延伸一篇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片段,引导学生体会使语言表达生动的方式,学生领悟了门道,自然愿意身体力行,尝试学习、进步。
“写 ”又名“ 结晶纳髓,学以致用”,时间约10分钟左右。重点根据课文特点,或句式、修辞、结构等表现形式去设计练习写话。旨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写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测、导、延”环节所指向的终极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顶峰,是思维最终到达的地方,是情感熔于笔端的亮点。针对“延”的学习,武老师在《望月》教学“写”的环节中相应出示了这么几个题目:《教室里的争吵声》《小草和大树的对话》《我和妈妈辩论》,题目贴近生活,有选择性,易于学生表达。
此四个板块教学流程是针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所存在的四大误区而进行设计的,分别指向于学生的自学能力、领悟能力、阅读迁移能力、写作能力,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范式所指向的课堂达成的教学目的。
在实践过程中,教者要不断问自己:“测”是否能基于学生的预习效果;“导”能否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延”能否利用课堂与文本资源,抓住要点进行适度拓展学习,能否基于学生的认知和文本的需要具有探究价值,并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或情感价值;“写”能否根据课文的写作方式进行练习写话,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效果。教师不仅仅要熟悉教学范式的板块,更要理解、领悟板块呈现出来的教学理念。教学范式不应该是固化的,它应该充满变化。因为课本是变化的,课堂是变化的,师生也是发展的,语文教学范式的理念要给予老师们凸显不同文体不同学段的不同处理方法的自由,目的是为了让范式教学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
三、基于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评价
我们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创设了“测、导、延、写”教学范式。在初步的实践中,教学范式的实践使语文教学共同研究的氛围更加浓厚,教师解读教材的视角变了,视野宽了,教学形式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指向更明确,效果更明显,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也突显出来了。两年来,学生每堂课都在接受字词检测和内容的理解;每堂课都在进行练笔,练对话、练描写、练想象……课堂效率提高了,开小差的学生少了。在省、市、区各级各类质量调研中,我们学生的进步是显著的,绝大部分学生不再害怕写作了。当然随着范式课堂的进行,我们的课堂评价也将随之变化,于是我们设计出了适合范式课堂的评价项目。(见右表)
这份评价表的项目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紧紧围绕范式教学的板块,关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状态,新的评价表增加“课堂后测”的尝试。所谓“后测”,是针对范式“测、导、延、写”中课堂伊始的“前测”而言,“前测”重在学生课前的预习或复习反馈,“后测”目的在于考查教师当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度和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内容来自当堂课。通常有两道题,一题为基础题,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题为主观题,用问答的形式表达个性化思考。测试者是听课者,测试对象是学生,执教者回避。当堂测试,当下批改,及时反馈,发现问题,下节课或自修时趁热打铁整改或强化。“后测”由于其及时性,更容易加深学生的记忆和思考。
四、基于教学问题,探求新的成长点
教学范式研究不应该套在“范式”的概念框架中,应该坚持自我个性。有个性的范式课堂,才会有有个性的学生,最终才能成就学校教育和师生!因此教者要有忧患自省意识。经过随堂听课和教案检查,我们发现了范式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教案质量良莠不齐,教学过程效果不一。
每个年级的教案都是集体教案,不是每位教师都参与所有课文的解读和备案,即便有二次备课的修正,也不能很好体现个人教学的个性。每个人能力水平不一,存在解读教材和形成教学流程的教案水平高下不同,甚至有部分教师习惯于拿来主义,研读不深,影响了课堂效果和质量。
2.教学流程固化,缺乏应变能力。
语文教学范式分为“测、导、延、写”四步骤,部分教师的备课缺乏整体性和个性。部分教师只是根据教学范式规范了教案的流程,走过场,走形式,“测、导、延、写”的思想并未贯穿教学。
3.教学时间把握不准,顾此失彼。
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存在语文课堂环节时间把握不准的问题,归根究底在于教师对教材解读上把握不准,特别对于“导”部分的教学无所适从,或纠缠不清,或浮光掠影,或泛泛而谈,或斤斤计较。
我校小学语文教学范式是新的教学思想,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更应该是一种教学行为,它不应该是固化的,应该把这种教学思想深谙于心,化为行动。我们要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范式研究的经验,努力提升自身参与范式教研的兴趣和热情,加强解读不同类型教材的能力,推进范式教学的教研深度和广度。
在范式教学下,不同学期要有不同研究的重点,形式多样。要加强不同水平教师的培养力度和培养方向,有层次、有梯度地让一部分教师脱颖而出,让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视角,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语文课堂,并逐步形成一支属于学校教学的骨干队伍。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