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2015-04-27 05:13张旭嵘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4期
关键词:拍子牧童律动

张旭嵘

在音乐课上,教师生硬地教学生唱几首歌,听(弹)几个曲的课堂教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强调所谓创新、游戏、快乐的课堂也正在逐步反思,走向音乐本质的回归。更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再次深刻认识到:歌曲、乐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习音乐,实质上是以唱歌、弹琴、欣赏为途径,更多应用视、听、唱、奏、游、练等方法进行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最终达到能理解把握音高、时值、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和声、曲式结构等各音乐要素,从而提高音乐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歌曲教学

一首简单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全曲仅六小节,如果让学生鹦鹉学舌似的跟唱,很快就可以学会,但这并不是目的。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歌曲的各音乐要素:拍子 —,速度—缓慢;情绪—凄凉;力度—p;调式—徵;旋法特点—re、do、la、sol等。在这各要素中,难点在于拍子的掌握及对歌曲情绪的理解。可以采用引导法、听辨法、练习法等方法让学生进行多项音乐实践,以达到既学会唱又掌握音乐知识的效果。一听: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使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模糊概念,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导:为什么这首歌会使我们产生凄凉的感受呢?从而引起对速度、力度注意。三辨:拍子、节奏在这里又是怎样的?再听从而辨别拍率:四练:运用拍手、律动及声势练习拍子,使学生整体感知歌曲。五唱:学习歌曲的旋律,主要以引导、启发学生通过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进行视谱教学。六动:在基本掌握旋律的基础上划旋律线,找出旋律特点为逐句尾音下行,这样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歌曲旋法在歌曲情绪中的作用,并欣赏了这一优美的旋律。七表现:在学生对歌曲要素有了进一步认识之后,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采用声势、律动或选择人声音色、乐器音色的方式,充分表现自身对音乐的感受。

二、欣赏教学

1. 联想法。欣赏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时,我先启发学生想象音乐描述的三个画面。A: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一边悠闲地放牧,一边吹奏心爱的竹笛,悠扬的笛声传遍了草场。B:一只美丽的蝴蝶引起了牧童的兴趣,他放下笛子与蝶儿嬉戏。A:草场恢复了宁静,牧归。(同前)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这时的画面是静的还是动的?为什么我们有这些不同的画面感受呢?

2. 对比欣赏法。往往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类型的两首(组)乐曲进行对比欣赏。如:悲哀的与欢快的,《二泉映月》与《瑶族舞曲》;雄壮的与抒情的,《义勇军进行曲》与《渔光曲》;庄严的与诙谐的,《欢乐颂》与《跳蚤之歌》等等。另外,同一乐曲不同的乐段、不同的主题可对比,如《森吉德玛》《北京喜讯到边寨》。在对比欣赏时老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聆听、思考它们在音乐表现手法及各音乐要素有什么不同,讲授有关的音乐知识。

3. 熟悉主题法。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熟悉音乐主题,是提高欣赏水平的前提,可以把音乐主题通过黑板或电教媒体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由教师范唱或弹奏乐器,并让学生唱一唱、弹一弹,不断加深学生对主题的印象。

4. 节奏律动法。这是内心节奏感的训练和音乐欣赏的结合,是一种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好方法。让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把音乐的感受有节奏的表现出来,可以是舞蹈律动,可以是声势或固定的伴奏音型。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也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5. 课内外结合法。课前欣赏,每节音乐课开始时都有计划地进行2—3分钟的音乐欣赏,可以每周一首或每月一首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抓住课余时间如课间、午休前、进餐后等时机,播放优美的音乐,创造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家中好听的乐曲、歌曲磁带拿回学校,供全班同学欣赏,组织简单的专题音乐欣赏会互相交流。

三、音乐知识教学

单纯音乐知识的讲解往往枯燥无味,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可以上综合课,围绕一个音乐知识点,结合歌曲、乐曲的讲解、学习进行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启发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音乐知识。如“重复与对比”知识,我就结合了《牧童短笛》的欣赏教学,由画面的重复与对比引出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对比”,再通过歌曲《春天来了》的学习及音乐要素(节奏、音色、旋律、旋律线等)的细致分析,直至进行相应的织体编配设计,步步深入地围绕“重复与对比”即“ABA”的曲式结构展开,使学生在参与听、唱、奏、练的同时理解、掌握、运用这一音乐知识。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拍子牧童律动
牧童学画
妈妈的竹拍子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牧童
“三个经济”律动
寂寞的牧童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生命的律动
三拍子与三连音的联系与区别
光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