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更好融入中小学教育

2015-04-27 05:03汤贞敏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

汤贞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教师节前夕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指导纲要,富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文化具有“文治”“教化”功能,《易经》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其功能的诠释。很显然,将“人”、“文”与“教”内在连接起来,它清楚地说明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崇高的文化事业,是文化生成的肥沃土壤、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文化繁荣的当然基础、文化创新的必然依靠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华文明是人类古文明中唯一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且与日俱新、繁荣发展的伟大文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不仅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而且影响着世界的文明与进步。在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的当下,培育孩子们宽阔的国际视野和面向世界的胸怀是必要的,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忘却了民族文化,失去了民族精神,那么,我们的孩子们也就丢失了属于我们自己、属于全世界更属于未来的优秀文明与文化。面对多年来种种问题,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到关乎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高度,意在将教育与人、经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其实质是对教育与文化价值的追寻,这既是一个重大教育课题,又是一个文化战略课题。特别是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更好融入中小学教育,尤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教育的特性、目的和任务,循规律、讲科学、有步骤地把文化传承创新渗透到学生人格与道德成长、社会性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中去,不能把文化传承创新简单地理解为即兴而起、随性而作的读一首诗词、跳一支民族舞蹈、唱一曲民族歌谣、写一幅书法等,这种粘贴式的、简单肤浅的所谓文化传承创新不是教育应有的科学审慎、严肃认真的态度。要达成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更好融入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系统实施、有机融合,多元参与、讲求实效。

一、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瑞士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更好融入中小学教育,其实质是要将优秀文化、先进文明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成才。

曾经有一段时间,书法进课堂、京剧进课堂、经典古籍进课堂、乡土文化进课堂等呼声“声声入耳”,这从多方面反映了不少有识之士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和热忱。但是不是一定要分别开设书法课、京剧课、经典课、乡土文化课呢?现有中小学课程已经挤得满满当当,课时从哪儿来呢?因此,统筹规划,做好文化传承创新的顶层设计十分重要。这个统筹规划必须审慎甄别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育人价值,不能良莠不分地全盘照搬;必须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不能随心所欲、不讲内容选择、不区分方式方法地强加给不同学段的学生;必须整体谋划中小学各门课程、各项活动之间的整合策略,不能今天说这个重要加一门,明天说那个重要又加一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科学的态度。而这种不科学的态度,只会让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只会让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无法释放,只会让学生家长增添苦恼。具体来讲,要科学设计,做到文化传承创新与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系统实施相结合,与中小学各项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与社区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相结合,与学生自发的社团活动相结合,有节奏、可持续、相融合、自然流畅地进行文化传承创新,让文化传承创新在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全面有个性地健康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注入正能量。

二、系统实施、有机融合

中国教育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锻造国民现代人格的战略使命。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更好融入中小学教育,需要科学探索文化影响中小学生的机理,建立健全适应中小学生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充分开发利用中国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使之成为中小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洗礼的重要资源;需要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时代的血液,努力培养中国现代公民,致力于培育中小学生的历史渊源感、根本归属感和前进方向感;需要更好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为培养植根民族文化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公民奠基,着力提升全体国民的全球意识、国际责任和文明素质。

就中小学而言,文化传承创新主要通过课程教学、专项教育、实践体验等途径来实施。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实施文化传承创新,主要包括在国家德育课程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课程中渗透包括经典诗词和散文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相关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格局;专项教育活动主要是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节日和元旦、“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纪念日、普世节日,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活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氛围;实践体验主要是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各类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地方史志馆、校史馆、展览馆、革命圣地、烈士陵园的教育功能,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各种方式引导中小学生领略祖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秀丽山川,追溯中国社会发展史、革命战争史、共产党奋斗史、改革开放史,感受革命英烈、哲人先贤、中国共产党为了祖国繁荣发展、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幸福所作的重要贡献,表达作为中国现代公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的觉悟、责任和贡献,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园地。而所有的实施途径,都应讲求功能有机互补、内容合理分布、方式各有不同,形成相向而行的育人合力。

三、多元参与、讲求实效

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更好融入中小学教育,不只是中小学校本身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千家万户、各级各类学校对优秀文化怀有认同、温情和敬意,需要所有教育者将人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变革有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持续合成新的思想文化,自觉地把保证受教育者享有自由创新的空间、开发受教育者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潜能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崇高使命。在中小学进行文化传承创新,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组织、投入,又需要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结合课程教学有机开展相关教育,也需要经验丰富的社会文化人士积极参与,还需要发挥学生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多元参与、实践感悟、自省内化的文化传承创新格局。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品格端正、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社会文化人士的支持和参与十分重要,如身怀绝技的传统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授者、人文社科工作者、社会贤达等,他们都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人才资源,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育人作用。同时,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至关重要,应有组织、系统性地建设社会育人大课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耳濡目染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因子创造充分条件,营造知书达礼、好学上进的书香氛围,通过多样的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外优秀文化,加强尊老护幼、助残扶弱、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等美德教育。

文化是根、是魂,是凝聚力、是竞争力、是持续力。我们的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就不仅要成为经济、技术强国,更要成为文化、精神强国。广东要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和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必须将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更好融入中小学教育纳入其中。这不仅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审美水平,也不仅要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在这个现代化、多元化的时代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民族品性,增强民族责任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积蓄动力。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奠基之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血脉、整体提升国民现代文明素质的必然之举,是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工程。为此,要科学、系统地规划布局,全面、有机地组织实施,协同、创新地落实任务,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的部署,走出一条充盈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全球意识的文化传承创新成功之路,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承担的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使命和国民人格教化、培育、完善的责任。

(本文作者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