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取得经济腾飞的同时,我们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灭绝,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等,并且带来的这些恶果反过来有阻碍了我们的生活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并且我们也遭到了大自然给予的惩罚。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该和睦相处,相互尊重,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有益于实现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促进我们的社会进步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保护生物;生物多样性;意义;措施
当下对于全球来说,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体,其中发展包括的内容较多,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就是为了确保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生物界的生态平衡,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来说意义重大,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就目前生物的生存现状来说,物种减少,并且递减的速度加快,很多稀少的物种已经频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这些生物都是不可再生的,也是不可逆的,所以他们的灭绝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资源,就是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为此我们一定要肩负起保护生物的重任,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表现
从生物学的观念出发,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生物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开始关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自然的生物包括的内容是相对广泛的,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还有就是生物生活的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形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仅只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有就是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生活环境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等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我们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重要特征。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作为社会公民,我们肩负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神圣职责,在深感责任重的同时,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思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相信,只要我们全民同心,齐心协力,一定能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要做到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依法打击、制止乱捕滥伐滥杀的行为;加强宣传,提高公民意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给生物一个适宜的生存空间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下面笔者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论述。
1.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法制观念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社会公民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法律法规,要自觉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护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只要触犯了相关法律,都要严格执法,一视同仁,使其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治和教育。
2.转变思路,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我们常说,“单丝不成线,独步不成林”,所谓“众人拾材火焰”。在具体工作中,根据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需要,可以联系工商、卫生检疫、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各部门间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并且认真履行职责,坚决打击非法盗猎、非法砍伐、非法运输、非法经营生物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生物多样性。
3.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扩大宣传
要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每一个公民要做相关的宣传,特别是要加大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和法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调动身边的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做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并且,还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想向人们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另外,要敢于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作斗争。
参考文献:
[1]齐百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J].华章,2012(11)
[2]张舒文.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6)
作者简介:
廖康平,单位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121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