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娟
理想的“娃娃家”游戏应该是幼儿首先能够在“家”里兴致勃勃地游戏,然后通过互动、想象,与日常生活情节相联系,生发出一系列与其他角色区相关的活动。如何指导幼儿在娃娃家中快乐的游戏并获得相关的发展。结合中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的一些行为表现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有效开展中班“娃娃家”角色游戏。
一、中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的一些行为表现特点
(1)能自己协商分配游戏角色和游戏内容(谁当爸爸,谁当妈妈或哥哥姐姐,今天炒什么菜,做什么饭);角色意识进一步明显,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应该干什么(妈妈说:今天孩子过生日,我来打扮娃娃,爸爸说:我来做饭);但角色行为体现还较简单(妈妈一会儿给孩子打扮,一会儿又去烧饭)。
(2)逐步会持续的做一件事情,但过程比较简单(爸爸做菜先用刀把黄瓜切成条块,放入锅里炒,炒熟后按每人一份盛在盘子里);能进行初步的再现和创造性表现(学习做馅饼,然后把馅饼摆在盘子里,用橡皮泥做成小的造型围边,让食物更好看),游戏情节逐渐丰富,由家庭内的活动扩展到与周围区域的交往,是主要带孩子去医院看病,还有去超市购物,去服装店买衣服等。
(3)语言进一步获得发展,孩子之间语言交往的目的性增强,开始喜欢与外界进行交往,并体现在行为上(妈妈:你们做熟饭了吗,孩子真饿了,快点;爸爸:知道了,等会吧;妈妈:我先抱孩子出去玩会,等会做熟饭,你们叫我,打手机呀,再见;爸爸:孩子妈妈,饭熟了,快回来吧)。但欠缺交往技能,缺少区角之间的互动。
二、充分把握年龄差异,设置适宜环境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的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能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张的那样: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里从事愉快的活动,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才能使幼儿达到“正常化”。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将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1)充分把握幼儿游戏水平的年龄特点,创设有计划的游戏环境。中班幼儿由于认识范围的扩大,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想尝试所有的游戏主题;有较强的角色意识,交往有意愿,但技能不足;情节愈加丰富,但主题不稳定,经常更换。这时如果要让游戏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游戏环境的设置就要体现计划性。教师可以创设与个别主题活动相结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环境是要有一定的意图的,要把教育教学的目标渗透在游戏中,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来完成。
例如,某次为幼儿过生日、吃生日蛋糕过程中,我们为幼儿细化了主题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大大吸引了幼儿兴趣,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如为娃娃过生日、制作蛋糕、烘烤蛋糕、送蛋糕、做花环、画生日蛋糕的广告等。教师在提供材料的过程中,已经把相关的教育教学目标通过“过生日”的系列活动完成了。
(2)合理进行游戏数量设置和空间安排,创设开放互动的游戏环境。在小班初期,可以设置多个“娃娃家”的游戏,主要围绕“家”的经验开展游戏,空间布置可以简单、相仿,以满足小班幼儿刚入园是的安全需要。中班幼儿的“娃娃家”游戏数量可适当减少,但投放材料要比小班的丰富而且具有层次感,多个“娃娃家”的空间布置从内容到环境可以展现不同的特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按功能可分为:卧室、书房、盥洗室、厨房与餐厅,房室之间用低矮的隔栏隔开,既保持独立性,又可建立联系,便于幼儿自如地进出,自由地取放,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有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3)提供适宜中班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材料,创设有层次性的游戏环境。首先,让死板的玩具、用品动起来。家用电器可以装上可打开、可关上的磁性门,让冰箱存入丰富的食品,让烤箱、微波炉为加工美食服务,让洗衣机也转动起来。到了中班后娃娃的衣服可以增加粘扣、按扣、拉链、纽扣的上衣。
然后尽量提供低结构性的可操作性材料,并注重引导幼儿在材料的操作、语言及行为上产生交往,以巩固合作游戏。比如:废旧的绉纹纸、卡纸、亮光纸等边角料,废旧的包装盒、瓶子等。一旦投入“娃娃家”中,幼儿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拿来,充当各种食品佐料、装饰材料、面条点心和茶叶等物。正如芬兰教育家苏塔玛所说:“理想的游戏材料是操作性的物件而不是消极的占有物。”的确如此,及时更新的玩具和灵活多变的半成品材料,使幼儿更投入、更有热情地留在了“娃娃家”中,玩得更有意义、更持久了。
其次创新运用时代元素,紧贴幼儿生活。我们需要从内容到材料对传统“娃娃家”游戏今天拓展,及时敏感捕捉,理性筛选,将适合幼儿游戏的材料,适时投放在区域中。如,可以在娃娃家增加手机,“爸爸”“妈妈”可以随时打电话了,而不仅局限于座机,同时手机的多种款式更能吸引幼儿。
三、通过教师的指导,丰富游戏情节,提高游戏质量
围绕中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我们采取了阶段性策略,指导幼儿在娃娃家中快乐的游戏并获得相关的发展。
第一阶段: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发展与角色相关的情感和责任感。为培养中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老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活动前,首先组织幼儿进行“爸爸妈妈在家干什么”的调查,使幼儿进一步关注了解爸爸妈妈的角色行为(妈妈在家做饭、洗衣服、上街买菜,爸爸在电脑上打字、给我讲故事),并生成一面“爸爸妈妈做什么”的小墙饰,最后请幼儿集体进行一次做爸爸(做一个菜)做妈妈(打扮娃娃)的体验,并组织交流和评价,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幼儿做好爸爸妈妈责任感。
第二阶段:进行初步的再现和创造性表现,使游戏情节逐渐丰富,发展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中班幼儿在娃娃家做出面条后,不知道怎样做小菜,老师给了三次提示:既让孩子再现原有经验,又引导孩子进行创造性表现,同时让孩子体验美的感受。你在家都吃过什么小菜?用我们这里的材料可以做什么?幼儿用白纸和绿纸剪了土豆条和黄瓜条;其他的材料还可以做什么?幼儿看到了橡皮泥,用黄色的团成小球做黄豆;怎么让点菜颜色更好看,橘红色的纸可以做什么,幼儿用橘红色的纸剪成条当胡萝卜丝。
第三阶段:帮助幼儿理解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化,由家庭内的活动扩展到与周围区域的交往,发展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娃娃家的爸爸到烧烤店买羊肉串时说:我买1串羊肉串,然后售货员拿羊肉串、交钱找钱都是默默进行,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要及时介入指导,如:小红爸爸你好,买菜呀,我们是邻居,等会儿我咱们一块走。然后老师说:售货员请给我2串土豆,你们的土豆真好,又大又光滑(我们是今天新进的菜,都很新鲜),多少钱一串,(一块钱1串),给您钱,2块的,(刚好)谢谢,再见(欢迎下次再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给娃娃家的爸爸与人礼貌交往起到了示范作用,引导幼儿知道与不同区域人员交往有不同的交往语言,而且要有礼貌,帮助幼儿理解了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转换,同时也带动了售货员与人的语言交往。
另外,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注意在指导过程中适当的介入,自然的退出,坚持幼儿是游戏的主角,教师是支持者的原则,让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充分体验放松、快乐、自主、自信。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刘炎.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4]早期教育(教科研)浅议“娃娃家”游戏环境对幼儿适宜性发展的影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