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

2015-04-27 06:43王昌盛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好书习惯读书

王昌盛

有人说,中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是因为读书太少,大家怎么看?也有人说,引导学生读书,应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更有人说,是读经典还是读时文?诸如此类的大讨论,说的就是中学生的读书状况、读书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以及语文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读书”的问题。那该如何学好语文呢?

我认为要学好语文,第一条就是要下工夫读好书。也有语文老师在争论,是写作最重要还是重要?你说写作很重要,我也赞成,但是写作怎么写,要有货,肚子里没货,写作再重要、你再训练都没用,他还是没东西表达,所以最根本的就是要读书。在这点上,不管新课程也好,还是老的课程也好,你想学好语文,读书是最重要了。

学好语文最根本的,就是熟练运用语言文字。你要用好语文,就一定要有那么多的语文储备。一句话,读书,是增加积累的问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方法。

为什么会读书越来越少了?

一、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习负担重

我们现在年纪大了以后,有了经历以后,常常在想,我们以前的生活可能有很多艰难、曲折,会数落现在的孩子:“哎呀,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我现在也去体验一下现在学生的生活,我觉得他们不见得比我们快乐多少,他们也很痛苦,学习负担太重,所以现在我就不会再说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的话了。因为当年我自己当学生的时候,有一天,看电影看了四场,还天天在家看小说,现在的学生是不行的。这一点我也想明白了,现在的学生过的日子不见得比我们那时候快乐多少。我们那时候要去农村劳动、干艰苦的活,各人经历的苦不一样。

2.家长观念陈旧

我小时候看课外书,家长也要干涉,但是也就是唠叨几句,怕影响我的学业。那时候也的确是看得过分了,吃饭的时候捧着一本书,上学的路上也在看书。最严重的一次是参加考试,在从家里去考场的路上,二十几分钟,还在看小说,到了学校老师检查第一场数学考试的工具带了没有,结果我什么都没带,就是手上的一本小说,在老师的训斥下跑回家拿工具。现在的家长干涉得太多,力度太大。好像听说过一位老师推荐学生看《牛虻》,结果学生回家就受到了家长的干扰了。

3.学生读书不够

现代社会的通俗文化形式对我们文本的阅读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学生把每天的时间用10分钟作为一个单位来划分,不能多,多了就没意思,然后你在10分钟后面填上你在干嘛:有的是吃饭、有的是盥洗、有的是上课、有的是……最后总有那么几格是空的,你再忙也不可能每个10分钟都是填满的,既不在吃饭也不在睡觉,这个10分钟是空下来干什么的呢?一般来讲都被通俗文化形式占领了:电视、网络、流行音乐……都被这种东西占领了。

4.没有读书的习惯

因为很多人,包括家长和孩子,都有一个功利的思想,就是我将来要考大学,要把精力集中在课内的学习。我要学好语文,读书对我有什么用呢?对我会有什么帮助呢?他不理解读书的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他觉得做题目的操作性很强,马上可以看到成绩,一道道题目做下来,特别是数理化外语,就会了,脑子很清楚了。读书读完以后会了什么?不知道!看不见。学语文像吃中药一样,是滋补,是固本。效果是慢慢来的,是一种“水磨工夫”,是需要一点一点去积累的,需要不断地去接触好的、优秀的、典范的文学的作品、语言的作品,他自己会受到一种熏陶、感染和影响,词汇量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的习惯也跟着作者的语言习惯慢慢地改变,提高了自己。说看了一本书,就能考得很高的分数,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见效果呢

1.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要让他自己喜欢读书,一辈子喜欢读书

这一点很难的。有的人就是培养不出兴趣来。我有个同事的孩子要高考,需要我出出主意,我就和孩子聊了聊:喜欢看些什么书,课外有什么兴趣?结果都没有,没有一点课外兴趣。我就说你不赶紧培养你的兴趣,你将来工作一辈子到你退休都会觉得非常痛苦。一个人不能变成工具。所以一定要培养读书的兴趣,自己喜欢读。

2.要培养一种习惯:一天不读书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养成习惯很重要。有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比较过英国民族和德国民族的差异,讲到两个民族的阅读习惯问题,坐在公交车上大家在看书,已经是一个习惯,不管在什么地方,想到用什么来打发时间,那就是读书,这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关于养成读书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有时不妨做一些形式上的规定。有些中学老师会要求学生读书定时间、定地点、甚至还定环境、定人。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形式,但是对培养阅读习惯是有好处的。因为形式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成为习惯,自然成习惯。就像巢老师讲的,到了那个时候不能看上几页书心里就不安定。中学生,刚要求他定时定点读书他可能读不进,人坐在那里心思不知跑哪去了,有些老师家长可能会说这不是形式主义么?他既然看不进还不如不看。不是这样的,到时间就应该让他坐下来,你读得进也好读不进也好,这个时间就是看书时间。每天这样。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孩子会养成一个阅读习惯,这个是很有好处的。有时候内容和形式不能机械地分开。

培养人的一个社会生活习惯,将来使他成为一个有品位的文明人。人文性里面有一点就是要社会化、文明化。要推动他遵守一个规范、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慢慢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所以先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要求,对他有一个制约,帮他养成一种习惯,而且习惯养成以后他还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如果说这个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我们也不要强求。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不一样的,像斯大林是每天讲页数的,不讲时间,每天必须读多少页。毛姆是每天六七本书一起读的,不是每天读一本书的。这个各人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老师对尚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做这样一个工作,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3.读书的品位问题,有人讲,读书总是有好处的,开卷有益

我觉得开卷有益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好书。你读的是坏书,可能开卷是有害的。同样是好书,有些书读了收获更大,因为含金量更高,所以好书也要会选择,在孩子成长时期一定要选择品位高的书。

也有老师说只要有读书的习惯,学生爱读什么就读什么好了。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阅读需求,他想读什么就读什么。那么我说这位专家试试把各种红的黄的黑的书都堆在你孩子面前,让你孩子自己选,爱读什么读什么,你敢不敢?这个书里既然有各种颜色,有的人读了可能有发展,有的人读了会走邪路。所以我觉得“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这种提法是不负责任的。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因为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还有可能会偏食。

这一点上要两个方面看。在一定范围内,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或者人文性中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规范的统一。另外讲到经典和时文,我觉得这两方面都要兼顾,走极端不合适。

4.学会读书的方法,学会怎么读书

语文教育界流传这么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老前辈说的了。我们语文老师去引导的时候,要动动脑筋想一想,不是所有的书读的时候都要动笔墨的,比如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我是念错别字的,只是想知道故事情节,这时候是情有可原的。像读这样的书,不必拘泥于每个字都要读对,都要查字典,会影响读书速度和情绪,就会索然无味。这里粗粗地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讲究速度,大概地读过去,还有一种是精读的,特别是我们语文课上要读的那些书,有一些我们可以提些要求,教些方法:怎么样动笔墨、怎么样记笔记,形成这样一个读书的氛围。善读书者如是说,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浏览、随便看看。第二个层次是分析阅读。第三个层次是消遣性的阅读。第四个层次细嚼慢咽。

猜你喜欢
好书习惯读书
好书分享会
推荐一本好书
上课好习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好书共享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