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丹
(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学,江苏常熟215500)
在学校教育中,读写教学既是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共享其中“半壁江山”的份额,又是学生语文学习和能力素养的综合性体现。自古以来,诸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等名言佳句,都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联。叶圣陶先生则把之誉为“吸收”与“倾吐”,并且强调“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然而,读写教学又是语文课程的教学难点,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长期呈现出“高消耗、低收益”的不良现象。如何有效突破读写教学的瓶颈呢?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概括地说来,阅读与写作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一种互为因果、学用结合的关系。如果把语文学习视为一种整体活动环节的话,那么阅读则是“原材料的进口和储存”,在经过人脑“流程性加工”之后,最终进入到“产品的制作和出口”程序。其次,是一种源头活水、厚积薄发的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义。俗话说:“多少材料决定多少产品,多高材质决定多好产品”。只有从阅读中源源不断地输入一些活力元素,才能为写作活动不断地积淀实力、积聚潜力,从而逐步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效应。再次,是一种有效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实际运用和实力展现。然而,在传统意识和应试教学模式中,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于把阅读教学当成一种语言学来分析和讲解,而把写作教学作为一种规定性任务来应对和完成。这是一种错误性认识和机械性做法,我们应对此予以必要性地纠偏改错。
通过校园观察和专项调研,笔者发现瓶颈现象集中地体现在:学生的语文阅读情趣普遍不高,自主阅读能力偏低,情绪跳跃性较大;由于心理不成熟或伪成熟,学生的读写观点平庸化、片面化甚至怪异化;语言表达低幼,“闭门造车”“无故呻吟”和“故纸堆里觅旧货”等现象比较严重;读写活动长期徘徊在两相分离和低层次发展的困境之中。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霸教弱学,以教促学。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的艺术实践工程,“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本就沉重的心灵“十字架”背景上,常常采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和“范文引导”“细节说教”“生活拷贝”等方式,把读写教学演绎成“审题训练”“构思模仿”和“内容想象”活动。这种集约化训练过于忽视了主体学习地位,完全置学生的情感需要于不顾,“高消耗、低产出”的结果在所难免。二是源头乏活,闭门造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阅读时空,也剥夺了学生体验生活的权利。没有阅读,视野就会狭窄;没有思考,学生只能闭门造车。三是言之无物,行文不远。阅读写作是一项个性化活动,可为什么学生却是如此地整齐划一呢?我们不妨试想:写作对阅读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一个心灵闭塞和精神贫乏的人怎能“无中生有”?长期习惯于“统一、模仿、训练”的学生头脑,又如何产生个性化的读写思维呢?
要想有效转换和根除传统思想和应试教学中的积重难返现象,我们必须本着“以生为本、素质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战略指向和战术并重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读写教学活动。
有位古代哲学家说过:“要想清除旷野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理论和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心灵就有什么样的境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广积薄发、求真务实”的指导思想,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广泛性、深度化的有效阅读活动。一是要把课堂教学打造成学会阅读和善于阅读的训练阵地。比如,引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首尾之处和关键性语段等来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形式,进而逐步读懂它的内容与情感。二是要通过课内外各类学用活动,努力促进学生实现读写技能的熟能生巧。比如,在课堂上开辟“阅读交流五分钟”专栏,建立课外阅读与写作等兴趣学习小组,并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性活动,充分发挥“以赛激趣促读”的效应。三是要通过引荐、激励和推促等手段,让学生多读那些中外经典名著、科普类和优秀人物传记等具有较强滋养功能的读物,并学会如何地深入浅出,通过动笔逐步发出自己的心声。
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对读写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有专家曾经说过:“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生活,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这是对陶行知校长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作出的一种形象化诠释。语文学科不仅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特点,而且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属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有效增强他们的综合情感体验,不断拓宽写作视野,源源不断地输入健康活力元素。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时,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教学程序,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生活,寻找父(母)爱痕迹”,接着“抓住文本主线,品读体会真情”,然后“聚焦父爱画面,深化情感生活”,最后“拓展延伸联系,书写感恩告白”。如此而为,既可较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又能有效地激发和深化学生的思想情感,同时让他们在真情体验、丰富生命和健康发展之中进行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从而收获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关于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西方有句谚语:“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国宋代诗人陆游也曾经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透过这种很高水准的能力境界,我们应当汲取的启示是:成功的读写教学,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阅读中自我寻找各自的表达方式,并激励和引导他们能够以个性化方式来书写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从中获得一种美好的心灵享受。比如,在关于《红楼梦》的课外读写活动中,有些学生对于林黛玉的纤柔娇美和心智聪颖表示欣赏,而有些学生对于薛宝钗的丰腴华态和宽容大度表示欣赏,还有些学生则对于王熙凤的风骚美艳和玲珑得意表现出更加欣赏之意。鲁迅先生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今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和多元化特征的发展时代,作为未来社会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我们有什么理由和权力非得用原著之义去强行规范现代学生的思想与魂魄呢?实践表明,“以生为本、彰显个性”是促进学生进步和培养读写能力的有效法宝。
综上所述:立足现状、革故鼎新,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性基础;坚持“生本、文本与生活之本”,则是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1]杨瑾.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一体化[J].新课程(下),2012,(02).
[2]张霖.对初中语文读写综合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