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研究脉络与未来展望

2015-04-27 02:58安立仁张宸璐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年7期
关键词:开放式学者资源

张 洁,安立仁,张宸璐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研究脉络与未来展望

张 洁,安立仁,张宸璐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开放式创新为解决探索与应用共存的双元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向,吸引着学者们不断探讨开放式创新下双元对绩效的影响。本文在双元理论基础上,融合开放式创新的视角,对开放式创新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脉络与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文章首先回顾了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定义与测量的演变;其次,从和谐观和分离观两个角度归纳开放式创新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进展和双元实现方式;进一步,从资源基础观、动态资源管理观、环境观和组织观四个角度出发,讨论双元与绩效间的调节机制;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双元未来研究方向。文章在双元研究中融入开放式创新的视角,使双元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打破了组织界限,为后续开展跨越组织界限的双元研究提供了基础,为企业面对开放式创新挑战实现探索与应用双元提供了借鉴。

探索;应用;双元;开放式创新;跨组织界限;模式分离

一、引 言

自March(1991)提出探索与应用两种学习方式后,大量研究开始探讨探索与应用如何在组织中共存的问题,探索与应用的共存成为双元的核心内涵。双元的本质就在于探讨企业如何管理和协调相互冲突又相互促进的两类不同活动,解决企业面临的探索与应用选择的“悖论”问题。而双元与绩效关系问题是双元理论研究的核心,现有文献对此已得到不同的研究结论。随着开放式创新范式的提出,双元问题的讨论延伸到组织联盟构建、并购等领域。在开放式创新中,企业可以利用外部资源开展创新,在组织内部与外部安排探索与应用活动,利用跨越组织界限的合作联盟、并购、网络化研发等组织形式对探索与应用活动进行安排。开放式创新与双元的结合,使得对双元的讨论逐渐打破组织界限,促使双元内涵不断演进与发展,也为双元与绩效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Raisch和Birkinshaw,2008;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Hess和Rothaermel,2011;Stettner和Lavie,2014)。

本文以“ambidexterity”、“open innovation”、“exploration”、“exploitation”、“exploratory”、“exploitative”为英文关键词在Wiley、Ebsco、Elsevier、Jstor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到发表在“Organization Scie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 Management”等期刊论文中的实证研究与研究综述66篇。现有对双元的综述和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双元与绩效的关系研究涌现出不同的研究结论,需要学者们进一步归纳讨论。国内对双元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集中于对双元性理论的回顾,关注双元概念的理论渊源,总结双元研究视角与双元实现方式(凌鸿等,2010),讨论双元型组织本质与特征(张玉利和李乾文,2006),探讨双元性组织的构建路径(周俊和薛求知,2009;奉小斌和陈丽琼,2010),这些研究综述缺乏对双元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结论的归纳和对比。由于双元与绩效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两者关系依然不明晰(Junni等,2013)。一些学者提出双元与绩效是线性正相关关系(Gibson和Birkinshaw,2004;He和Wong,2004;Lubatkin等,2006);一些学者则认为双元与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Athuahene-Gima,2005;Lavie等,2011;Stettner和Lavie,2014);而最新研究则表明双元和绩效间存在非线性倒 “U”型关系(Wei等,2014;Caspin-Wagner等,2012;Zhao和Li,2014);而另一些学者则开始探寻开放式创新角度下双元与绩效的关系(Lin等,2007;Junni等,2013;O’Reilly和Tushman,2013)。

第二,传统对双元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从组织内部角度出发解决探索与应用的张力,缺乏从跨越组织界限角度,讨论开放式创新下双元的演进和变化。由于开放式创新范式打破组织内部界限,对探索与应用进行外部安排,因此减弱了两者由于对组织内部资源争夺而产生冲突。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新挑战,企业不仅需要考虑内部的探索与应用平衡,还需要考虑内部与外部的探索与应用平衡(Raisch and Birkinshaw,2008)。企业如何平衡外部的探索联盟与应用联盟、探索式并购与应用式并购等跨组织界限的双元问题成为了学者们需要探讨的新方向(Lin等,2007;Im和Rai,2008;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Stettner和Lavie,2014;Hoang和Rothaermel,2010;Hess和Rothaermel,2011)。目前,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双元研究同样也存在争议,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脉络:一方面从分离观出发,研究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如何在组织内、外部联盟和并购之间,通过模式分离对探索和应用进行安排;另一方面是从和谐观出发,认为组织需要平衡内部与外部的探索与应用。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对不同的观点进行验证,探讨开放式创新下双元的实现方式和实现效果等问题。

本文沿着“双元的理论基础——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内涵与测量的演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的争议与新进展——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未来研究展望”的线索开展对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探讨。本文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体现开放式创新与双元理论结合的视角创新。打破以往从组织内部创新角度探讨实现探索与应用的双元,关注开放式创新对内部探索与内部应用活动带来的挑战,探析更为复杂的内部探索与内部应用、外部探索与外部应用的关系。第二,追踪开放式创新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研究的新进展。理清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由内部双元向跨越组织界限双元延伸的研究脉络和新进展,理清基于分离观和和谐观的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双元研究的两方面思路。进一步,从资源基础观、动态资源管理观、环境观和组织观四个角度出发总结双元与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机制。最后,从四个方面探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的未来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挖掘开放式创新与双元理论结合的研究视角,深入研究开放式创新下双元与绩效的关系,探讨双元与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而明晰开放式创新下双元实现方式。

二、双元与绩效关系假设的理论基础

双元与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包括负相关、正相关、非线性相关。本部分基于资源基础观、组织路径依赖、动态资源管理理论和组织权变理论,揭示三类不同双元假设的理论基础。双元与绩效关系假设主要基于以下矛盾的理论解释:组织中的资源约束与资源互补的矛盾,路径依赖与组织动态演进的矛盾,以及组织的权变观。由于组织内部双元争议的存在,一些研究从组织外部寻找解决双元问题的思路。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双元与绩效之间的假设延伸到联盟构建、技术来源、企业并购等问题中,研究结论因而变得更为丰富。

一些研究提出双元与绩效存在负相关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资源分配约束。由于组织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探索与应用之间会存在资源争夺和竞争。第二,组织的惯性与锁定效应。由于组织会围绕现有观念、知识基础和流程路径发展,导致组织会形成一种锁定效应,使其过度开展探索或者应用活动,形成能力陷阱。第三,组织结构、文化与心智模式的冲突。由于探索需要灵活性和变化,这意味着变革和风险,需要柔性化和有机的组织结构;而应用则意味着组织的稳定性和流程化,需要依赖传统的机械式组织结构保证确定性收益(March,1991;Benner和Tushman,2003;Atuahene-Gima,2005;Auh和Menguc,2005;Smith和Tushman,2005;Sidhu等,2007)。基于上述理论推断,探索与应用表现出替代效应,双元与绩效呈现出负相关性。

另一些研究认为双元促进绩效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互补理论。例如,Shapiro和Varian(1998)认为尽管资源具有稀缺性,但是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如知识与信息是无限的,组织还可以通过外部环境获得与之互补的资源和资产,而探索与应用活动可以产生互补的知识与资源,如果两者维持平衡,则会存在互补关系促进绩效提升。第二,组织、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虽然探索与应用需要不同的组织特征和结构,但是可以通过组织单元的分离实现探索和应用的双元。另外,也可以在不同的业务和事业部中实现探索和应用的双元,或者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进行探索与应用活动。第三,塑造可以接受冲突的组织文化和流程,培养双元性的组织文化与员工(March,1991;He和Wong,2004;Cao等,2009; Uotila等,2009)。因此,探索与应用更多地体现为互补效应,双元与绩效正相关。

针对两种不同的结论,一些学者从组织权变和动态资源管理理论出发,调和两种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第一,资源约束具有权变性。探索与应用的冲突取决于何时有资源约束性,资源约束性是动态变化的,探索与应用都处于较低水平时,两者会发挥互补作用,而当两者水平不断提高,都处于较高水平时,探索与应用的冲突就会体现,因此,探索和应用的互补或者替代效应存在一个拐点,这个拐点取决于资源约束的变化。第二,资源可以动态管理。动态资源管理观关注组织对不同类型资源所进行的重构、组合和利用,通过对探索与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组合和配置以减少冲突,发挥互补效应,因此探索与应用的互补与替代效应也取决于组织动态资源管理能力。第三,情境特征会有差异。不同国家、行业的企业对探索和应用的需求水平存在差异(Su等,2011;Caspin-Wagner等,2012;Wei等,2014;Zhao和Li,2014)。因此,双元与绩效关系何时存在拐点,还需要对双元的两个维度与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

由于上述相互矛盾和存在争议的理论观点,双元问题不断吸引着学者们继续思考并探寻新的视角。但是大量对双元与绩效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企业内部,而随着企业创新范式的演变,开放式创新为企业带来了外部资源和新的组织架构,使得企业可以同时利用内部与外部的各种资源,借助内部与外部的组织模式对探索与应用进行安排,为双元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难题。企业如何平衡与协调内部与外部的探索与应用活动,如何实现跨越组织界限的双元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成为双元研究需要探讨的新方向(Russo和Vurro,2010;Stettner和Lavie,2014)。

三、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概念的演进与测量

在开放式创新影响下,组织内部双元延伸到跨越组织界限的双元,开放式创新下的双元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一方面,探索与应用的定义不断融合了组织学习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战略联盟理论等,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双元内涵;另一方面,对探索与应用间的作用关系,即对如何测量双元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对双元的测量也存在不同的方法。

(一)开放式创新下双元定义的演进

探索是搜索、变异、承担风险、实验、创造和灵活性的增长,强调追求新的知识;而应用是精炼、选择、实施和执行,减少变异,提高效率,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使用和开发(March,1991),两者在知识基础、需要的组织特性、思维模式、风险偏好等方面都存在不一致之处,双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探索与应用在组织中的共存难题(O’Reilly和Tushman,2004)。开放式创新下探索与应用的协调从组织内部延伸到组织外部,双元的核心问题就成为探索与应用如何在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共同存在的难题(Russo和Vurro,2010;Stettner和Lavie,2014;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

(1)传统理论视角下双元的定义。在March对探索与应用定义的基础上,大量研究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将双元定义为同时关注两种学习方式,在对新的技术和知识进行探索的同时,不断提高现有技术与知识的应用。一些学者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如He和Wong(2004)将探索定义为以进入新产品和新市场领域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将应用定义为以改进现有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技术创新。Jansen(2006)认为,探索式创新是根本性的创新,满足新市场上的顾客需求;应用创新是渐进性的创新,满足现有市场上的顾客需求,是对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扩张,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扩张。Voss等(2008)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将引入与之前产品不同的新产品定义为探索,而对原有产品的改进和提高则定义为应用。

(2)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定义的演进。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学者们开始关注双元的外部性,探索与应用以及双元的概念和内涵不断演进和拓展。一些学者从联盟的角度出发,将以搜索新技术和机会为目的的联盟定义为探索联盟,将以开发现有技术和机会的联盟定义为应用联盟;Lin等(2007)将与新的合作者合作的联盟定义为探索联盟,将与旧的合作者合作的联盟定义为应用联盟。一些学者认为探索联盟是与价值链上游伙伴的合作,如共同开展研发活动,应用联盟是与价值链下游伙伴的合作,如,共同开展市场营销、产品生产、供应等方面的活动(Rotheaermel和Deeds,2004;Lavie和Rosenkopf,2006)。还有学者按三种不同方式定义探索与应用联盟:按照功能不同,将探索联盟定义为促进新知识产生的联盟,将应用联盟定义为对现有知识进行应用的联盟;按照结构不同,认为探索联盟是公司与之前不存在联系的公司建立的联盟,应用联盟是公司与之前存在联系的公司建立的联盟;按照组织属性不同,探索联盟是公司与合作公司不在同一行业、具有不同组织属性的联盟,而应用联盟是公司与合作公司具有相同组织属性,在同一行业中的联盟(Russo和Vurro,2010;Lavie和Rosenkopf,2006)。联盟双元就是需要对组织的探索联盟与应用联盟进行平衡。

考虑到组织外部开展并购活动,探索式并购被定义为并购与公司现有业务几乎没有联系的对象,以扩大公司的知识基础和产品供给而开展的并购,而应用式并购被定义为并购与公司现有业务相同的对象,以增强现有知识基础为目的的并购(Stettner和Lavie,2014)。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将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的探索与应用活动分为内部探索、内部应用、外部探索和外部应用,将内部应用定义为从内部应用已知的技术,将外部应用定义为从外部来源获取已知的技术,将内部探索定义为从内部获取新的技术,将外部探索定义为在组织外部产生新的技术。在开放式创新下的双元性就需要考虑内部探索、内部应用、外部探索和外部应用之间的平衡。

(二)开放式创新下双元测量

现有研究中对双元测量主要包括两步,第一步先对探索和应用进行测量(He和Wong,2004;Atuahene-Gima,2005;Jansen等,2006;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第二步是对探索和应用作用关系做进一步计算,现有研究对探索与应用之间作用关系存在不同理解。

(1)探索与应用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解与测量。从组织内部对探索与应用作用关系的测量主要包括两个维度(He和Wong,2004;Cao等,2009):首先,一些学者关注探索和应用之间的互补关系,利用组合维度测量,认为双元是探索和应用共存并达到较高的程度,利用探索与应用的乘积代表双元程度(Gibson和Birkinshaw,2004;Jansen等,2012;Ma和Li,2014),也可以将探索和应用相加代表双元(Lubatkin等,2006)。另一个维度是探索与应用的平衡关系,学者们采取“绝对平衡”与“相对平衡”指标。“绝对平衡”是将探索和应用的得分相减来测量探索和应用的相对程度(He和Wong,2004):|探索-应用|,即两者的差值越接近“0”越好。但是,在探索与应用作用关系中的“绝对平衡”维度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他们认为探索与应用的最优平衡点,即探索与应用的匹配不应是探索和应用水平的绝对相等,而是 “相对平衡”(Lin等,2007;Uotila等,2009;Posen和Levinthal,2012;Wei等,2014;Zhao和Li,2014)。如Uotila等(2009)使用“探索导向指标”测量双元,即探索/(探索+应用),Wei等(2014)利用“探索导向指标”,认为探索与应用的平衡是“相对平衡”,而非两者相等。

(2)开放式创新视角下探索与应用作用关系的理解与测量。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学者们关注探索与应用在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平衡性问题,“相对平衡”的指标被广泛用于对跨组织界限的探索与应用活动的平衡测量中。Lin等(2007)在对联盟双元进行研究时,利用探索指标(exploration index),使用一定时期内新合作者与总合作者的比例来代表联盟的双元,只要这个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就认为联盟形成战略具有双元性,即“exploration index”在“0.2-0.8”的范围内都被认为具有双元性。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使用“外部技术应用/总的技术”来测量内部与外部的应用双元,用“外部技术探索/总的技术”来测量跨组织界限的探索双元。Stettner和Lavie(2014)分别使用“内部探索”、“联盟探索”和“并购探索”几个相对指标来测量内部模式、联盟模式和并购模式中的双元问题,分别在内部模式中验证“内部探索”、“内部探索的平方”与绩效的关系,在并购模式中验证“探索并购”、“探索式并购平方”与绩效的关系,在联盟模式中验证“探索联盟”、“探索联盟平方”与绩效的关系,并进一步用“内部探索”与“探索式并购”的乘积,“内部探索”与“探索联盟”的乘积,“探索式并购”与“探索联盟”的乘积与绩效的关系来检验不同模式间双元的实现效果。

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的争论与最新进展

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阐释双元和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的不同争议,关注开放式创新下双元与绩效的关系最新研究结论(如图1)。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双元与绩效关系研究的三大问题与新进展,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影响双元与绩效关系的调节机制和关键调节变量。

图1 双元与绩效的研究脉络演进与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新进展

(一)双元与绩效关系探析争论与回顾

双元与绩效关系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问题。第一,双元的绩效可以用哪些结果变量测量,采取不同结果变量测量是否有差异,采取不同行业的研究数据是否存在结果差异?第二,现有研究中最新的关于双元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进展如何?第三,跨层次双元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何?

(1)对绩效采取不同测量指标以及不同行业背景下的双元实现效果是否有差异?在双元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对绩效采取不同的测量变量,包括销售额增长、创新绩效、战略绩效、财务绩效、新产品开发和市场价值等。其中,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显示:双元与销售额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He和Wong,2004;Auh和Menguc,2005;Geerts等,2010);双元与销售额增长、利润增长、市场份额增长、运作效率、市场运作的现金流等正相关(Lubatkin等,2006;Bierly和Daly,2007;Schulze等,2008;Cao等,2009;Burton等,2012);双元与创新正相关(Phene等,2012;Tushman等,2010)。通过对比发现,对于不同测量方法和数据,双元与绩效正相关关系结果是稳定的(O’Reilly和Tushman,2013;Junni等,2013)。

一些学者采取不同行业的数据进行研究,这些数据并没有影响双元与绩效的关系。Geerts等(2010) 对500多家公司进行了历时4年的观察,结果显示双元与公司成长正相关。对比制造业和服务企业的数据显示,探索与应用双元与公司成长关系没有因此而不同。Goosen等(2012)利用500家公司样本,通过10年的观察发现,有更高技术能力的公司能从双元中更多地获益。He和Wong(2004)采取206家制造企业的调查发现,探索与应用的互补与平衡均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Jansen等(2006)针对软件类企业进行研究,发现探索与应用的双元创新对财务利润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Jansen等(2012)通过对一个欧洲金融服务公司88个分公司中的285个组织部门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创新双元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最新研究对双元与绩效关系得出了更为复杂的结论,双元的两个维度对绩效的影响不同,存在非线性关系。虽然一直以来的实证研究表示双元的两个维度与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He和Wong,2004;Cao等,2009;Geerts等,2010),但是一些研究也显示双元与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两者的关系依然吸引着学者们的继续思考。一些学者认为双元与绩效关系存在拐点(Yang和Atuahene-Gima,2007),即探索与应用两者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会存在一个临界点,当没有达到临界点时,探索与应用表现出互补关系,当超过临界点时,探索与应用表现出替代关系。Su等(2011)认为探索与应用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取决于是机械式组织还是有机式组织。Caspin-Wagner等(2012)研究605家技术公司,发现双元和公司财务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Zhao和Li(2014)发现新兴市场中的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缺乏探索创新,公司应该考虑将探索维持在更高的水平,双元的协调有效性维度,即探索与应用的相对平衡水平与竞争优势呈倒U型关系。同时,双元的组合维度,即探索与应用的兼顾程度也并非越高越好,当超过一定水平,两者的互补效应就会变为替代效应。Wei等(2014)的研究结果显示,双元的两个维度对新产品开发存在不同的影响,“相对探索”指标与新产品开发存在倒U型关系,“交互作用”指标与新产品开发正相关。他们认为双元的最佳平衡点是探索适度高于应用,而两者的交互作用水平则是越高越好。因此,双元与绩效的关系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对两者之间可能还存在的作用机制做进一步研究。

(3)对双元开展跨层次研究的新进展。除了企业层面关于双元的研究之外,大量研究也对部门层面的双元实现效果进行了分析。部门双元是指企业内的部门对现有能力、市场和资源进行应用,同时对新市场、产品和机会进行探索(Gibson和Birkinshaw,2004)。不同商业单元和团队层面双元与绩效的研究结论是否有区别也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Gupta等,2006;O’Reilly和Tushman,2007;Simseket等,2009; Huang和Cummins,2011;Jansen等,2012;Hill和Birkinshaw,2014)。

一方面,对不同类型部门的双元与绩效间关系的探讨也得出了不同结论。一些研究认为需要通过结构分离在不同的部门(单元)进行探索和应用的安排,认为不同部门应该专注于探索或者应用。因此,部门双元会不利于部门绩效。而Gibson和Birkinshaw(2004)却证明了部门双元可以增加部门绩效,因为部门双元可以增加部门的创新和灵活性,同时也没有丢失部门积累的经验和效率所带来的好处。不同类型部门的双元实现效果存在差异。Hill和Birkinshaw(2014)发现公司的风险投资(CV)部门双元与部门生存长久性存在正相关关系。Junni等(2013)使用Meta分析方法,对不同层面的双元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发现,随着分析层面由低到高,双元与绩效的关系更为明显。企业层面双元与绩效的关系比部门层面双元与绩效的关系更加显著。

另一方面,需要开展跨层次的关于双元与绩效关系的研究。Jansen等(2012)开发了跨层次模型来研究部门层面创新双元和绩效的关系,他们认为部门层面双元和绩效间的关系会受到企业层面组织结构和资源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企业具有分权、更多的资源宽裕度、较少的资源依赖时,部门双元与部门绩效的正向关系更为明显。公司中部门划分的数量对部门双元与部门绩效之间关系的作用不明显。因此,企业层面的结构特征和资源属性对部门双元与绩效的作用非常关键,部门双元的有效性需要考虑跨层次的企业层面的权变因素。

(二)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跨越组织界限的合作联盟、并购、技术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开放式创新活动为探索与应用的双元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新的难题。开放式创新打破组织内部界限,对探索与应用进行安排,可以减弱两者由于对组织内部资源争夺而带来的冲突,可以利用联盟和并购等组织模式对探索和应用活动进行外部安排,为双元带来了新视角,同时也带来了探索与应用如何在组织间安排的新难题。因此,开放式创新下探索与应用活动如何在组织内外部的安排成为双元研究的又一个新的方向(Lin等,2007;Im和Rai,2008;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Hoang和Rothaermel,2010;Hess和Rothaermel,2011;Stettner和Lavie,2014)。如何对探索和应用进行跨越组织界限的安排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和谐观出发,在联盟构建和技术来源等问题研究中引入双元理论,认为联盟构建时需要同时构建探索式联盟与应用式联盟,发现不同类型联盟的双元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在技术来源问题中需要同时考虑到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对现有技术应用的平衡,也需要考虑到探索性技术和应用性技术的内外部来源的双元性(Lin等,2007;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Lavie等,2011),才能更好地提升组织绩效。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从分离观出发,考虑到探索和应用之间的冲突,认为仅仅在组织内部或者在一种模式下实现双元平衡不利于组织绩效,因此可以考虑通过组织内部、联盟和并购等多种模式在组织内部或者外部对探索和应用活动进行协调时,通过模式分离能够更好地提升组织绩效(Hoang和Rothaermal,2010;Hess和Rothaermel,2011;Stettner和Lavie,2014)。

(1)和谐观下联盟双元和技术来源双元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在开放式创新的视角下,组织可以选择构建联盟、并购等方式进行探索和应用活动,一些学者认为对于联盟构建等问题需要考虑到探索联盟与应用联盟的双元性,在战略联盟的形成过程中双元联盟更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同时,在并购中通过对探索式并购与应用式并购的平衡能更好地促进绩效提升;在组织的技术来源问题方面,考虑到内部和外部、探索和应用之间的双元能更好地促进绩效提升。Lin等(2007)对联盟形成进行研究,认为联盟的形成过程需要平衡现有的合作者和新的合作者,即平衡探索联盟和应用联盟,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公司、环境不确定性高、网络集中度高的情境下联盟双元性比单一的探索或者应用联盟具有更好的绩效。Lavie等(2011)也认为在联盟构建中需要对探索联盟和应用联盟进行平衡。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探讨了技术来源的双元性,考虑到组织内部与外部技术来源的双元性,以及探索和应用之间的双元性,认为企业的技术来源应该考虑平衡内部和外部的技术,以及新的技术和现有技术。他们通过美国制造业企业的随机抽样数据发现,外部技术来源与绩效呈倒U型关系,外部应用技术与绩效呈倒U型关系。同时,对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进行的研究发现,吸收能力越高,公司技术来源双元带来的收益越大。研究表明,在企业技术来源方面需要进行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的平衡、外部探索和外部应用的平衡,以及内部探索和内部应用的平衡。

(2)分离观下不同组织模式中双元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另外一些学者考虑到探索和应用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认为仅在组织内部进行探索和应用的平衡,或者在组织外部,仅在联盟构建或者并购活动中对探索和应用进行平衡,都对组织绩效有负面的影响。可以通过考虑利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不同组织模式分别进行探索和应用的协调和安排,通过模式分离进行探索和应用的平衡,以减少探索与应用活动之间的矛盾,促进探索和应用活动互补效应的发挥(Hoang和Rothaermel,2010;Hess和Rothaermel,2011;Stettner和Lavie,2014)。Stettner和Lavie(2014)认为单一通过组织内部安排探索与应用,或者仅通过联盟或并购进行探索和应用,不利于组织学习高效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他们用1990-2001年190家美国软件企业的面板数据说明,仅仅通过组织内部模式进行探索和应用平衡不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在联盟模式中进行探索和应用平衡也不利于组织绩效提升。在外部导向模式中进行探索,同时在内部组织中进行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绩效。Hoang和Rothaermel(2010)对外部探索与外部应用学习经验对于R&D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应用学习经验对R&D项目绩效有正向影响,而外部探索经验对R&D项目绩效有负向影响。其次,考虑内部的探索和内部应用学习经验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有内部探索经验的情况下,外部应用学习经验对R&D项目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而在有内部应用经验的情况下,外部探索对R&D项目绩效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Hess和Rothaermel(2011)利用生物技术公司的数据说明公司通过内部探索和外部应用获益。因此,这些研究说明组织需要考虑到组织自身的优势和经验,来选择如何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进行探索和应用活动的安排,如何利用内部组织、联盟和并购等不同组织模式来对探索和应用进行平衡,利用模式分离来实现双元。

(3)开放式创新下双元实现方式的探讨

由于在对双元与绩效关系的探讨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观点,对于探索与应用如何在组织内、外部更好地安排也相应地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从和谐观出发的学者认为探索和应用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调和,通过构建组织情境和文化来实现双元,这是一种接受冲突的思想。而从分离观角度出发的学者则提出通过结构分离、任务分割、时间分离实现双元,这是另一种分解或避免冲突的思想。Simsek等(2009)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考虑双元解决的方案,提出和谐双元、分离双元、循环双元和互惠双元方案。

在开放式创新下,对双元困境的解决方法和双元实现方式的讨论依然沿着和谐观和分离观两个视角展开。一些学者从和谐观出发,认为在组织内部模式中探索和应用应该保持平衡以实现双元,同时在组织外部模式,如联盟、并购等模式中也应该实现探索和应用双元,在内部实现双元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跨越组织界限的双元的实现。学者们认为在联盟构建过程中需要对新旧联盟进行平衡,需要对探索与应用联盟的比例进行平衡,在开展并购活动中需要对探索式并购与应用式并购进行平衡,或者对技术的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进行平衡(Lin等,2007;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Lavie等,2011)。与此不同,另一部分学者则支持专业分离和模式分离,认为可以在组织内部安排应用,组织外部安排探索;或者在外部导向的模式中,如联盟和并购模式中安排探索以获取新的知识,也可以开展应用开拓市场。需要考虑到将探索与应用分别安排在组织内部模式、联盟模式或者并购模式中,在同一模式中同时安排探索和应用活动会损害企业绩效(Su和McNamara,2012;Stettner和Lavie,2014)。

(三)影响双元与绩效关系实现效果的过程机制

由于双元与绩效之间存在着拐点和不一致的结论,因此,学者们呼吁对双元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对调节和中介机制进行探讨(Simsek等,2009;Junni等,2013)。企业资源禀赋、吸收能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规模、组织结构、所处行业以及所处环境的竞争激烈程度等都会对双元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Gupta等,2006)。目前对双元和绩效关系的调节机制的探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调节机制

探索与应用的冲突与替代的关键原因在于两者共存会争夺组织资源,因此,大量研究从资源基础观出发分析影响双元和绩效关系的调节机制。从资源基础观出发的主要调节变量有组织规模、资源可获得性、资源宽裕度、环境冗余性等。其中,组织规模代替组织资源禀赋和资源可获得性,当组织规模大、资源充足时,有利于探索和应用的共存和互补,双元和绩效正相关关系更明显(Lin等,2007;Zhiang等,2007;Cao等,2009;Yu和Khessina,2012)。环境宽裕度也代表组织从外部环境获取资源的程度,环境冗余度越高,双元与绩效正相关关系越显著(Cao等,2009)。

(2)动态资源管理观下的调节机制

一些学者从动态资源管理观出发,关注组织对资源的组合与重构的情况。他们认为双元和绩效的关系受到组织对资源构建、组合和利用的动态资源管理能力的影响。战略柔性反应了组织对资源的动态管理能力,一些学者考虑资源柔性与协调柔性对探索与双元和绩效关系的影响(Wei等,2014),他们认为资源柔性越高,代表资源专属性越低,组织可以更好地在探索和应用中配置资源,资源柔性能正向调节双元的相对探索维度以及交互作用维度对绩效的影响。同时,协调柔性是一种动态能力,可以对不同部门的资源、内外部的资源进行协调,使探索和应用更好地发挥互补作用,对探索和应用双元的两个维度与绩效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Zhou和Wu,2010)。另外,吸收能力反映着组织对内部、外部以及新的和旧的知识、技术等资源的获取与利用。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探讨内部与外部技术来源的双元性,他们对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进行的研究表明,吸收能力越强,公司技术来源双元带来的收益越大。

(3)环境观下的调节机制

一些研究从权变角度出发,探讨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双元对绩效的关系,关键的调节变量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动态性、环境不确定性和竞争激烈程度等。首先,行业的调节作用。学者们从不同的行业开展研究,如Beckman(2006)和Cao等(2009) 从高新技术行业开展研究,结论显示双元与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Geerts等(2010)利用制造业和服务业数据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He和Wong(2004)采取206家制造企业的调查发现,探索与应用的互补与平衡均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Jansen等(2006)针对软件类企业进行研究,发现探索与应用的双元创新对财务利润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Jansen等(2012)对一个欧洲金融服务公司数据的研究显示,探索与应用创新双元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Stettner和Lavie(2014)从软件行业数据分析中,认为在同一种组织模式中同时进行探索和应用会对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如在组织内部模式中同时开展探索和应用对绩效有负向作用,在并购中同时开展探索与应用也对绩效有负向作用,而在不同模式之间进行探索和应用的平衡安排则对绩效有促进作用;Junni等(2013) 使用Meta分析方法,对不同行业包括食品、高技术行业、制造行业、服务行业与其他行业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不同行业的差异并不明显,双元与绩效关系影响最低的是制造行业,在非制造行业双元和绩效关系更为明显。

此外,环境不确定性、环境动态性也是影响双元与绩效关系的关键作用机制。当公司所处环境不确定性越高,动态性越高,企业需要探索与应用共同开展应对市场变化,在联盟的构建和并购活动中也需要考虑通过探索与应用两者共存应对变化。Lin等(2007)在对联盟双元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发现,需要考虑不同环境下联盟双元性对绩效的影响,在环境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联盟双元能更好地促进绩效,而在稳定性的环境中则需要考虑单一的探索联盟和应用联盟。他们进一步发现在网络集中度高、结构洞较少的环境中,联盟双元能够产生更好的绩效。在大公司、环境不确定性高、网络集中度高的情境下,联盟双元性比单一的探索或者应用联盟具有更好的绩效(Sidhu等,2004;Jansen等,2005;Siggelkow和Rivkin,2005;Lin等,2007;Jansen等,2009;Caspin-Wagner等,2012; Goosen等,2012;Tempelaar和Van De Vrande,2012),同时,企业所处环境竞争越激烈,需要组织同时对现有技术进一步应用以稳定市场,同时需要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断对新的市场和领域进行探索,双元和绩效关系越明显(Auh和Menguc,2005;Bierly和Daly,2007;Geerts等,2010;Caspin-Wagner等,2012)。

(4)组织观下的调节机制

组织结构安排和组织特征等因素也是关键的调节变量。由于探索与应用需要不同的组织安排,因此,两者在组织中的替代或者互补关系会受到组织结构和组织特征的影响。Su等(2011)认为探索和应用是互补还是替代受到组织结构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当组织结构是机械式组织结构时,探索和应用表现出替代效应,两者的交互作用,即双元与绩效负相关;当组织结构是有机式结构时,探索和应用表现出互补效应,两者的交互作用,即双元与绩效正相关。Zhao和Li(2014)认为双元与竞争优势存在倒U型关系,他们也考虑了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对双元和竞争优势关系的不同调节作用。另外,组织的分权、部门划分等变量也是影响双元与绩效的调节机制,在一些对部门层面的双元研究中考虑了跨层次变量的影响,Jansen等(2012)在对部门双元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中,从跨层次的视角考虑了企业层面的分权与部门划分数量对双元与绩效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在开放式创新的视角下对双元的实现存在以上两种不同的研究结论,从资源基础观、动态资源管理观、组织观和环境观四个角度出发,对双元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关键调节变量进行了归纳。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继续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探讨探索与应用在内部与外部的组织模式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平衡和兼顾。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对开放式创新范式下探索与应用双元逐渐由内部向外部演变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主要探讨以下内容:(1)总结双元与绩效关系争议的理论基础。(2)归纳开放式创新下双元定义与测量的演进。(3)讨论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的争论与最新进展。首先,归纳双元与绩效关系研究的三方面问题:一是对结果变量、行业研究数据选择的问题,二是对现有双元与绩效关系研究的争议,三是跨层次的双元研究的最新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开放式创新下双元研究内容,归纳从和谐观和分离观角度出发的开放式创新下双元与绩效的关系,探讨在开放式创新下如何对探索应用在组织内外部安排,即双元如何实现的问题。并且,从资源基础观、动态资源管理观、环境观和组织观四个方面总结了双元与绩效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归纳了双元与绩效之间的关键调节变量。

针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贡献和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展望。

(一)开放式创新视角与双元结合的进一步挖掘

从研究视角来看,对双元的研究目前还集中在从组织内部创新视角出发解决双元与绩效关系的争议。而将双元纳入开放式创新研究范式中,结合开放式创新理论,为解决双元难题提供了新的空间。开放式创新视角与双元研究的结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审视,包括对开放式创新下双元概念的演进和测量方法做进一步探讨;对开放式创新下双元与绩效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分析开放式创新下探索与应用如何在组织内外部进行安排,即对双元实现方式的探讨,这对企业所面临的开放式创新的挑战、对探索与应用在组织内外部的协调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地,双元理论也为开放式创新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结合双元理论解释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使得企业能够应对开放式创新范式的挑战和机会,利用开放式创新的资源,促进企业在组织内部、联盟活动、并购活动中更好地开展探索和应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审视开放式创新与双元研究的结合,促进理论研究的聚合。

(二)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对双元与绩效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未来研究可以利用跨层次方法分析不同层面的因素对双元与绩效关系的影响。探讨组织间层面、组织层面和部门层面的双元与绩效关系中的跨层次变量(Raisch和Birkinshaw,2008;Simsek,2009),利用跨层次研究的方法检验不同层次因素对不同层面的双元与绩效关系的影响。其次,对变量测量和研究方法选择的进一步探讨。对开放式创新下双元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采取大规模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未来在开展实证研究时可以进一步思考变量测量方法的创新,将客观数据和问卷调查相结合,还可以采取时间序列数据讨论双元与绩效关系的演变。另外,未来还可以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方法,跟踪案例企业如何在组织内部、组织之间进行探索与应用的安排,企业如何实现双元的过程。案例研究可以更好地解决“为什么”要开展双元和“如何”开展双元的问题,使得双元在企业实现的过程机制得到更好的解释。

(三)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实现过程机制的研究

由于双元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揭示双元和绩效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包括调节或者中介机制(Raisch和Birkinshaw,2008;Raisch等,2009;Simsek等,2009;Jansen等,2012)。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与绩效之间的过程机制更有待于深化研究,进一步从资源观、动态资源管理观、环境观、组织观等角度出发发掘影响跨组织界限的双元和绩效关系的关键调节变量。如,Stettner和Lavie(2014)采取软件行业企业进行分析,认为在同一种组织模式中同时开展探索和应用会对绩效产生负向影响,而在不同模式之间进行探索和应用的平衡安排则对绩效有促进作用;Lin等(2007)对比制药业、计算机行业、食品行业、钢铁业和造纸业,发现不同行业的环境不确定性不同,在环境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需要联盟双元,而在环境稳定的状态下需要单一的探索或应用联盟。因此,针对这些不同的结论,未来研究还需要更多的行业数据、环境特征对双元与绩效的关系进行讨论,进一步分析在不同行业特性、市场环境特性、技术环境特性、环境的冗余度等环境特征变量的影响下,探讨企业在联盟构建、并购活动和技术来源平衡等问题中的探索与应用的平衡问题。同时,很少有研究从动态资源管理观出发,考虑对资源的动态构建、捆绑和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应,进而对开放式创新下双元与绩效的关系产生影响的过程机制,这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四)开放式创新下双元实现方式的探讨

由于在开放式创新下对双元如何实现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未来的研究也需要对和谐观和分离观进行验证,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组织内部与外部的模式中对探索和应用进行更好的平衡和兼顾,探讨不同情境下的最佳双元实现方式。组织需要考虑到组织自身探索与应用的优势和经验,来选择如何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探索和应用活动的安排,考虑如何利用内部组织模式、外部的联盟和并购等不同组织模式来对探索和应用进行平衡,如何利用模式分离来实现双元,以实现探索和应用的最大协同效应,避免探索和应用之间的冲突。基于和谐观与分离观的不同观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如何对探索和应用在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进行安排以更好地促进绩效提升的问题(Lavie等,2011;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这仍然是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双元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Atuahene-Gima K. Resolving the capability:Rigidity paradox in new product innovation[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4):61-83.

[2]Auh S and Menguc B.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mpetitive intensity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1652-1661.

[3]Benner M J and Tushman M L. Exploitation,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238-256.

[4]Bierly P E and Daly P S. Alternative knowledge strategies,competitive environment,a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7,31:493-516.

[5]Burton M D,O’Reilly C A and Bidwell M. Management systems for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The micro-foundations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Boston,2012.

[6]Cao Q,Gedajlovic E and Zhang H P. Unpacking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Dimensions,contingencies and synergistic effect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781-796.

[7]Cao Q,Simsek Z,and Zhang H P. Modeling the joint impact of the CEO and the TMT on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7(7):1272-1296.

[8]Caspin-Wagner,et al.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for firm’s superior performance: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2012.

[9]Chandrasekaran A ,et al. Antecedents to ambidexterity competency in high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30(1-2):134-151.

[10]Geerts,et al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service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2010.

[11]Gibson C and Birkinshaw J. The antecedents,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2):209-266.

[12]Gilbert C G . Change in the presence of residual fit:Can competing frames coexist? [J]Organization Science,2006,17:150-167.

[13]Goosen ,et al. Consistently capricious: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simultaneous and sequential ambidexterity[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2012.

[14]Gupta A K,Smith K G and Shalley C E.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693-706.

[15]He Z L and Wong P K.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 [J]. Organizational Science,2004,15:481-494.

[16]Hess A M ,Rothaermel F T . When are assets complementary? Star scientists,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innovation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895-909.

[17]Hill,S.A. and J. Birkinshaw,Ambidexterity and Survival in Corporate Venture Units.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40(7):1899-1931.

[18]Hoang H and Rothaermel F T .Leverag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perience:Exploration,exploitation,and R&D project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734-758.

[19]Huang S and Cummins J N. When critical knowledge is most critical: Centralization in knowledge-intensive teams [J]. Small Group Research,2011,42(6):669-699.

[20]Im G and Rai A . Knowledge sharing ambidexterity in long-term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281-1296.

[21]Jansen J J ,Vera D and Crossan M. Strategic leadership for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9,20:5-18.

[22]Jansen J P ,et al. Managing potential 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How do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matter?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999-1015.

[23]Jansen J J,Simsek Z and Cao Q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in multiunit contexts:Cross-level moderating effects of structural and resource attribut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2,33(11):1286-1303.

[24]Jansen J J ,et al.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ambidexterity: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s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797-811.

[25]Jansen J,Van Den Bosch F and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 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661-1674.

[26]Junni P ,et al.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3,27(4):299-312.

[27]Lavie D,Kang J and Rosenkopf L. Balance within and across domains: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1,22(6):1517-1538.

[28]Lavie D and Rosenkopf L .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797-818.

[29]Lavie D ,Stettner U and Tushman M.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thin and across organiz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0,4(1):109-155.

[30]Lin Z,Yang H B and Demirkan I .The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ambidexterity in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s: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utational theorizing [J]. Management Science,2007,53:1645-1658.

[31]Lubatkin M H ,et al.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to Medium-Sized firms:The pivotal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behavioral integra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32(5):646-672.

[32]MaY.C.and Li P. Resource Structuring and Ambidexterity:The contingent role of managerial ties in new ventures[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2014.

[33]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87.

[34]Mom T J M,et al.Understanding variation in managers’ ambidexterity:Investigating direct and interaction effects of formal structural and pers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812-828.

[35]Mudambi R and Swift T. Knowing when to leap:Transitioning between exploitative and explorative R&D[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5(1):126-145.

[36]O’Reilly C A and Tushman M L.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74-81.

[37]O’Reilly C A and Tushman M L. Ambidexterity as a dynamic capability:Resolving the innovator’s dilemma [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7,28:1-60.

[38]O’Reilly C A and Tushman M L.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Past,present and future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3,27(4):324-338.

[39]Phene A ,et al . When do acquisitions facilitate techn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38:753-783.

[40]Raisch S and Birkinshaw J.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antecedents, outcomes, and moderato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34(3):375-409.

[41]Raisch S,et al..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Balancing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685-695.

[42]Rothaermel F T and Alexandre M T .Ambidexterity in technology sourcing: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759-780.

[43]Russo A.and Vurro C.. Cross-boundary ambidexterity: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fuel cell industry [J]. 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10,7:30-45.

[44]Smith W K and Tushman M L. Managing strategic contradictions:A top management model for managing innovation streams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522-536.

[45]Sidhu J S. Exploring exploration orientation and its determinant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41:913-932.

[46]Siggelkow N and Rivkin J W. Speed and search: 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turbulence and complexity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101-122.

[47]Simsek Z,et al. A typology for aligning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s dimension, antecedents,and performance outcom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 46(5):864-894.

[48]Stettner U and Lavie D. Ambidexterity under scrutiny: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ia internal organization, alliances, and acquisi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35(12):1903-1929.

[49]Su P and McNamara P.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thin and across intra-organizational domains and their reactions to firm-level failure[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2,24(2):129-149.

[50]Su Z F,et al.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28(4):697-714.

[51]Tempelaar M P and Van De V V. Dynamism,munificence,internal and external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and their performance effects[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2012.

[52]Tushman M L and O’Reilly C A .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4):8-30.

[53]Tushman M L,et al.Organizational designs and innovation streams[R].Working paper,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6.

[54]Tushman M L,et al. Organizational designs and innovation streams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0,19:1331-1366.

[55]Uotila J,et al.Exploration exploitation,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nalysis of S&P 500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221-231.

[56]Wang H L and Li J T . Untangling the effects of over exploration and over exploi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dynamism [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34: 925-951.

[57]Wei Z L ,et al.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mbidexterity,strategic flexibility,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4):832-847.

[58]Wei Z,et al.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market orient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4,33:134-153.

[59]Yang H B and Atuahene-Gima K. Ambidexterity in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 direct and contingent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2007.

[60]Yang H,Zheng Y and Zhao X. Exploration or exploitation? Small firms’ alliance strategies with large firm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5(1):146-157.

[61]Zhao J and Li Y.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comparative balance,and coordination effectiveness[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2014.

[62]Zhou K Z and Wu 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strategic flexibility,and product innova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5):547-560.

[63]奉小斌,陈丽琼.探索与开发之间的张力及其解决机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2):19-26.

[64]凌鸿,赵付春,邓少军.双元性理论和概念的批判性回顾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25-33.

[65]张玉利,李乾文.双元型组织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28(1):1-8.

[66]周俊,薛求知.双元型组织构建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1):50-57.

(责任编辑:度 生)

Research Contex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from an Open Innovation Perspective and Future Prospects

Zhang Jie,An Liren,Zhang Chenlu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Open innovation provides scholars with new perspective and direction for the solution to the ambidexterity dilemma of coexist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and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ambidexterity on performance from an open innovation perspectiv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search context and newest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from an open innovation perspective. It firstly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ambidexterity from an open innovation perspective. Secondly,it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and the realization modes of ambidexterity from an open innovation perspective based on harmony and partition views. Furthermore,it discusses the mod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based on resources-based view,dynamic resources management view,environment-based view and organization-based view. Finally,it proposes follow-up ambidexterity research directions through four aspects. It integrates open innovation into ambidexterity research across the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offers basis for follow-up ambidexterity research across the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to achieve the ambidexterity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hen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open innovation.

exploration; exploitation; ambidexterity; open innovation; across organizational boundary; mode separation

2015-04-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3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7140020611);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013JK0213)

张 洁(1983-),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安立仁(1959-),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宸璐(1983-),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F270

1001-4950(2015)07-0003-16

猜你喜欢
开放式学者资源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资源回收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