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瞻宁
插画/吴永信
希腊的一个村庄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村庄经济不景气,村民生活难以为继,大量村民出走外地,有的移民,有的到外打工,整个村庄10000多人剩下不到500人。村长倍感焦急,找到了罗马俱乐部成员之一的冈特﹒鲍利先生,让其为村庄的生存想想办法。
冈特对村子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村庄食用的奶酪是产自丹麦。冈特对村长说:“你仔细观察你的村庄,你看到了什么?”村长回答:“什么也没有。”他说:“你再看。”回答依然是什么都没有。当他第三遍问时,回答还是什么都没有。冈特说:“你难道没有看到村庄的空气中到处都充满‘酶’吗?”酶是用于制造奶酪、酸奶、啤酒、面包等食品的必要原料,其生产起源是希腊,“酶”这个单词也是源于希腊语“ενζυμον”,意思是“在酵里面”。可就是最古老的生存之本,酶生产之源的地方居然要进口外国的奶酪,这很不可思议。放弃本来的生产工艺,难怪生存会遇到难题。“充分应用本地现有的资源”正是冈特﹒鲍利一直推崇的“蓝色经济”的核心理念。希腊的这个村庄空气中充满了“酶”,这里具备制造和生产酶制产品的最有利的天然条件。
“蓝色经济”主张学习大自然,将生态系统的卓越成就应用于经济体系。不同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非可持续”的红色经济,也不同于“投资多,成本高,成效有限”的绿色经济,蓝色经济的原则是要充分应用本地现有的资源,串联能量、养分链,生产无污染无排放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多重利润,制造就业机会,吸引返乡人才。在蓝色经济理念下,已萌生出大量人类效法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运用可再生材料等实现永续发展的例子:日本丰田汽车发明的避震器,灵感来自啄木鸟爱点头却不会得脑震荡;伦敦动物学会设计出有效降低室温的建筑,借鉴了白蚁穴的构造特征;制作西红柿酱的废料可提炼茄红素作为防晒唇膏的天然色素原料。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今年10月9日“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上特别提到蓝色经济这种生态创新的方法。中国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亦可参考蓝色经济的理念,实现经济转轨的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