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污染场地治理已成当务之急

2015-04-24 06:43:06农工党北京市委员会
北京观察 2015年12期
关键词:北京市污染土壤

文 农工党北京市委员会

近年来,市政府围绕“绿色北京”建设,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4 部污染场地评价和治理修复方面的地方标准,初步建立了北京市停产、搬迁工业企业用地转变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监管机制,治理修复了大量污染场地,培育了一批场地评价和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方面的专业科研单位和企业。北京污染场地治理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及北京市社会和环境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何结合中央政策、争取支持,有效监管、安全处置、可持续利用受污染的场地,满足全市对污染场地修复与回用的迫切需求, 确保北京城乡人居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已成为北京市惠及民生的当务之急。

北京市土地污染问题凸显,其污染类型呈多样化,主要包括五大类:工业搬迁企业污染场地;垃圾填埋场。北京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缺乏污染控制措施,极易造成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加油站污染场地。早期建设的加油站由于环保措施不到位,已多次发生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故。成品油配送站、原油储库、商储库,对北京市土壤和地下水带来较大污染隐患;工矿废弃地;污灌农田。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北京市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对首都居民健康、农产品质量构成重大潜在威胁。

由于北京市污染场地多样性,土地置换后新的用途环境要求高,很多规章制度难以覆盖场地环境管理工作涉及的如场地信息与名录管理、场地采样要求、修复工程监管、后期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另外,在污染场地风险评价方面,北京市目前主要采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技术仍属于低层次风险评价,应尽快建立多层次风险评价体系,减少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避免过度修复等问题的产生。

近年来,北京市重点开展了工业企业污染场地关键原位和异位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工作,这些技术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市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奠定了重要基础。北京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部分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多数技术成果的推广还存在限制因素。由于尚存部分技术瓶颈,缺乏技术推广应用平台,产业化推广进展缓慢。

因此,建议北京市污染场地的管理和修复工作立足于现状,建立和完善场地相关的场地识别、修复技术筛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快污染土壤治理工作。

首先,完善北京污染场地修复相关政策,支撑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在呼吁加快制定和完善污染场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北京市应率先制定相关政策,为全市污染场地环境保护提供管理依据。以目前北京市污染场地管理技术标准为基础,结合污染场地技术流程,为场地调查采样、风险评价、修复技术筛选、修复可行性研究、修复方案设计、修复工程监理、工程竣工、修复验收、修复后土壤处理、后期风险管理等提供技术指南、导则和规范,全面完善北京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技术标准体系。重点明确污染场地管理职责、责任人义务,建立场地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的管理程序,明确场地环境评价、场地修复方案编制、修复工程实施机构的资质要求,提供相关技术工作的基本要求。

北京需要进一步完善污染场地管理体系

其次,强化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支撑研究,服务于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实践。构建污染场地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评估场地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分布范围、迁移趋势等主要污染特征,初步估计场地潜在修复范围与规模,将场地全面调查与评估所获取的基本信息纳入污染场地管理信息平台。为北京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

开展污染场地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技术研究。制定污染场地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程序、主要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编制污染场地生态风险评价技术指南。

开展污染场地控制技术研究。针对北京市污染场地实际情况,组织研究筛选和组合修复技术,建立污染场地示范工程,编制相关类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指南。同时,通过申报相关科研项目,争取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促进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的发展。形成适合北京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技术和工艺,为其他污染场地的治理和修复起到借鉴作用。

加快污染场地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发展。按照“谁污染,谁负责,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北京市需要进一步完善污染场地管理体系,研究环境污染保险、专项土地污染防治基金和市场机制;研究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具体项目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明确场地污染的经济责任主体,建立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国际资金、企业资金、场地污染者、受益者出资共同分担的融资模式来支持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建立多渠道的融资平台,加大政策性金融对污染场地管理、科技及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污染场地企业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

培育和发展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加速修复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包括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在内的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及其人才队伍。包括: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机构、搭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建设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完善科技服务政策法规等。

猜你喜欢
北京市污染土壤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节能与环保(2022年7期)2022-11-09 00:44:46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中小学校长(2022年4期)2022-05-28 11:40:36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测绘(2021年11期)2022-01-24 07:31:30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土壤
灵感的土壤
学生天地(2020年34期)2020-06-09 05:50:36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26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灵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