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以协同创新引领协同发展

2015-04-24 06:46
北京观察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关村京津冀协同

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渤海湾畔,激情涌起。

2014 年2 月底,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协同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以提升创新能级推动产业转型,解决环境治理和社会发展难题,促进整个区域协同发展。

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部分民主党派市委及科研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围绕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推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要与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首都打造成我国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同时,探索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新突破,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和数据文献等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此外,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载体,建立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和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辐射与引领

中关村,全国人才高地和高科技创新密集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中关村肩负着发挥“智力引擎”作用、构建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引领带动京津冀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任。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关村要与区域携手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引领企业参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在日前召开的“协同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上表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驱动,中关村要以自身优势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中起到独特的“基石”作用,以引领中国产业进入国际产业链的高端。

近年来,中关村正将自身科技创新资源、科研院所成果,辐射到津冀区域。 2014 年以来,中关村企业通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人才共享、输送先进科技园区模式等方式,与天津、河北实现了多种创新要素的共享和对接。4 月,天津宣布将与北京中关村联合打造具有世界创新影响力的京津创新共同体,双方开始共建武清、北辰、宝坻、东丽、滨海科技园5 大创新社区。5 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已经挂牌,该分园承接了中关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端人才转移。此外,与廊坊共建的固安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已有10 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截至目前,中关村476 家企业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1029 家,393 家重点企业在天津设立503 家分支机构。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相比,三地协同创新合作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差距。”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表示,目前京津核心区与周边经济发展落差还较大,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还较低,行政区划壁垒制约依然存在,区域创新合作还缺乏统筹协调。

那么,中关村未来在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具体怎么做?

赵弘表示,新时期,中关村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三地共同谋划好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大文章,构建大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二是要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通过功能布局引领差异化分工合作,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三是要务必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京津冀创新协作取得新进展。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要依靠创新驱动,所以我们提出了以协同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郭洪表示,今后,中关村将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决策部署,抓紧制定并实施《中关村示范区服务京津冀区域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7)》,与天津、河北以共建创新社区和成果转化基地等重点项目为抓手,打造京津冀大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力推进中关村创业孵化体系、科技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配套服务体系向区域延伸。他建议,要探索建立京津冀科技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合作建立跨区域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产业技术联盟,整合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资源,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并鼓励津冀科技企业在中关村设立研发中心、企业实验室;要共同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谋划打造以“中关村数据研发——张家口、承德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为主线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形成对京津冀产业整体升级的有力支撑,带动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建设。

开放与共享

“在京津冀协同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部市合作、院市合作、省际间合作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有序和优化配置,为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大战略做出贡献。”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党组常务副书记、副院长马扬表示,必须探索建立京津冀科技资源合作共享机制。“中科院与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合作在学科领域、合作潜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空间和舞台,发挥科学院的人才、资源优势,对接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需求是大有可为的。”马杨说。

从2011 年开始,中科院就与北京市签署院市合作规划,龙芯产业园、曙光项目和超级云计算中心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得以在北京陆续落地。中科院还与天津建立合作会商机制,建立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在秦皇岛,来自北京的中科院遥感所、自动化所、软件所等9 个研究所、14 个国内顶尖高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已与秦皇岛展开合作。中科院遥感所还积极参与筹建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北数据服务中心。

北京CBD

这其中,中科院北京分院与科委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让北京市的不少科技型企业尝到了优质服务甜头。“企业可以利用科学院的科研仪器设备,进行如物质成分检测、新材料新产品测试等研发试验,为企业节省了成本。”马扬说,利用好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丰富的科研成果,可以助推津冀产业升级,实现三方共赢。

在京津冀区域内,近200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处于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在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为主题的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分别就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专家们认为,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京津冀区域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源头,应该成为打破地域界限、促进京津冀三地间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创新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加强彼此间在项目、成果、人才等多层面的交流与协作,共同推进区域校际间、校企间产学研协同创新。

“北京大学拥有10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顶尖人才聚集,在面向京津冀合作方面,首先是将科研成果在区域内落地,通过前沿基础研究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据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介绍,北大和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了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将全面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原创性的核心知识产权;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共同开展癌症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精确操纵与测序技术,且有很大的产业化前景。

“京津冀三地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良好,且在继续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实质性合作研究、技术成果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还有很大工作空间。”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建议,三地可共同成立高校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任务,共同提升京津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产学研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要提高科技资源在三地间的充分利用与开放共享,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探索建立三地共享科技报告体系,实现基础研究项目成果的开放共享;进一步完善三地专家资源交换机制,充分利用专家智力资源;建立三地政策共享机制,召开三方工作对接会议,为管理创新积聚活力。要以科技前沿研讨会为载体,促进三地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合作。

转化与落地

2014 年以来,京津冀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屡有突破。

8 月中旬,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正式签署《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在基础研究层面,三方将提高科技资源在三地间的充分利用与开放共享,针对重大科研问题凝聚优势力量开展区域联合攻关,促进科研成果在三地共享与转化落地。

这其中,如何让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对接,让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中去,尤为重要。

“就北京市而言,多年来巨大的科技资源优势并没有太多的转化和运用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去。”在马扬看来,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的症结,是科研的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企业的技术需求缺乏有效对接,科研工作与经济需求产生了脱节。

他分析说,现在不少研究人员不知道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科研成果要能被应用产业化就非常困难。“不论是北京打造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加快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绝不能是科研人员自己关在房间里闷头搞研究,他创新的技术一定要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以能够实现转移转化作为目标和方向。只有把企业在发展中的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进行对接,才能让各种创新要素协同发挥作用,在科技与经济之间找到结合点。”

经验表明,华为的成功也得益于优势资源的对接与结合。

在企业科技研发过程中,华为集团非常注重与科研院所、大学间寻求合作。华为有相当多的技术是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如中科院的微电子所,声学所等都有技术合作项目。同时,企业很多员工,包括研发等部门的主管,也由来自大学、科研院所的老师、科研人员担任。“这是由企业自发形成的合作,是一种与科研资源寻求合作的事例。假如京津冀在推进协同创新中多一些这方面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政策,来吸引这些知名企业到区域内寻找科技优势资源或来建企业的研发机构,各方优势资源才能在市场上活跃起来,发挥出最大效益。”马扬表示。

“目前的情况是,科研人员往往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知之甚少。”北京市政协委员、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兰香对技术转化难题深有同感。她举例说,一项在象牙塔中沉睡了10 多年的专利技术,偶然的机会,碰到了一位能预见到该技术市场潜力的企业家,高额购买下了该项技术,并通过科研人员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把一项技术转变为社会需要的产品。“这个结果和这个速度都是原技术发明人没有料到的。”

“如何实现技术研发和产品市场的有效对接,这个环节本身就可以变成一个产业,通过市场化道路来实现。”赵兰香指出,关键的问题还是缺少人才,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同时了解投资的综合人才。她建议,实施京津冀人才圈构建工程,充分发挥中关村人才特区政策优势,共同推进三地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人才资源市场相互贯通、人才发展平台相互支撑,促进人才资源流动,逐步提升区域吸引和集聚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中关村京津冀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的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图数解说中关村
中关村的记录者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