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杂志上,记者用很大篇幅来反映和探讨日本造船业的现状,这是容易让读者产生困惑感的选择。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日本造船业新船订单量自被韩国赶超后,长时间没有做出被外界认为较有力的反应,用我们的话来说——属于“自暴自弃”;其二,自中国造船业新订单量赶超韩国,韩国造船业重心逐渐转向大型、LNG、海工等领域后,似乎在造船这个领域已经没有多少“疆域”可以留给日本造船企业了,用我们的话来说——属于“山穷水尽”。基于此,日本造船业经常被视作乏善可陈,或者至少从外部看是除了“努力活着”,无所事事的。
一般来说,商人无利不起早,媒体无事不起早。由于我们对其战略目标和布局的隔膜,日本造船业始终不能成为中国研究者和那些喜欢宏大叙事的媒体业者的关注焦点。
1月份,日本新造船订单量回到了全球第一的位置,人们似乎突然之间自感有理由重新来审视日本造船业。正当人们在收集材料、酝酿感情的当口,2月份,这股接单潮黯然消退,日本造船业似乎又被无情打回了原形。那些希望在“失而复得”上做文章的人没有了数据的凭证,无疑会很失落。读者可能会认为:正因为“全球第一”的“得而复失”,逼迫本刊记者去写一篇“双反”的文章,以补救措手不及的翻转行情,以探究日本造船业的深层次状况,并力图解答这“潮起潮落”的内在原因,去掩饰最初选题依据消失引起的尴尬。
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作为专门研究航运及其相关领域运行的行业媒体,日本造船业的现状以及经营理念,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原因在于:一是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某个行业始终保持第一,非第一的日子才是平常的日子,“安稳”的平常日子更能看出企业经营的真谛和艺术。日本造船业的今天,会是中国造船业的明天吗?二是作为竞争者,日本造船业是中国造船业的“绊脚石”,而且它们并没因数量下降而减少对中国的掣肘。日本造船业成功羁绊中国造船业的“武器”是什么呢?
在公众非常在乎第一第二第三排名的时候,行业企业研究的人员心知肚明——排名什么也不是,排名只是说明有规模。实际情况是:可能既有规模又有效益,可能有规模却没效益,也可能没规模但有效益,多种情况并存。规模之于效益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更非充要条件,只是一个偶然因素。规模是个魔鬼,特别是在造船领域,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没有高附加值的效益手段,规模归根到底只是为人做嫁衣的枷锁。
当然,高效益要有很多方面的前提,包括先进的企业组织、拥有的核心技术、严谨的工艺管理、超前的技术储备、合理的产业氛围、廉价的资金来源、切实的配套技术、高质的产业人员、准确的技术方向和高超的整合能力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发展包括造船业在内的装备制造业的时候,数量可能并不是第一需要考虑的选项,而应该增加单位制造量中的附加值,拒绝低附加值的规模扩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