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舟颖
“今天你刷微博了吗?”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尤其是在高校之中,高校学生之间这样的话经常能够听到。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产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大类,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风格独特等等特点,微博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发挥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各方社会对微博的关注度增加,微博在新媒体和社会地位也不断提升,我们应该对其加以关注和加以充分利用。
微博可以说是最便捷的一种网络传播媒介,它操作便捷,形式又多样,可以在140字的文字内容之外还能配上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这样便能够带动受众的多重感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些个特性更好的进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平等的交流平台更好的与学生交流。不仅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更快更多地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正能量,也能够让高校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接收到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更好地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的发挥,隐性教育的独特效能,比如能够用幽默和多样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空间。也能更加优化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微博的流行,改变着高校学生的各方面改变,尤其是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造成了不少的冲击,这给我们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带来了新的挑战。
微博的传播是具有实时性的,这种强大的裂变式的传播方式迎合了高校学生的需求,高校学生由于各种压力增大,社会节奏较快,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阅览繁琐的信息,因而微博这种传播快,免费的特性更是符合高校学生的心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博带给高校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冲击。微博具有“信息内容无屏蔽性”的传播特点,海量的内容席卷而来,这些信息中有不少夸大捏造的虚假信息,也有不少的不良的观点,并且新鲜事物也由此不断被创造出来。这些内容不断渗入高校学生的生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我们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本身就具有一种渗透性的功能,并且隐性教育的影响是具有多面性的,由于微博海量的难辨善恶的思想观念的大量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隐性教育的时候,很用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胜于良好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且吸收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其判别力不高,甄别信息真假善恶能力不高,因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播的信息在某一程度上会产生理解的偏差。
不仅如此,微博的内容虽然能够以“微”见大,但是还是仅仅局限于140个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能力若是不能跟上受教育者,会造成教育者想要通过微博这种资源想要表达的信息出现碎片化,而不能达到本来目的,更甚至还会造成反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目的越是明显,就约容易引发高校学生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在受过微博的洗礼之下,高校学生对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叛心理更加明显,他们的自我选择意识极强,不希望被管制束缚,倾向于标新立异,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微博进行隐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微博这个平台之上。而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往往受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是在进行隐性教育,隐性教育相较于显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有所减少,不在浮于表面,而在于内隐,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各种隐性资源用群体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三观。因而在选择信息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特定性。然而微博却让教育者在某一程度上丧失了部分的信息控制性,这些杂乱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与教育者想要传播的信息相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微博时代之中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应对微博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中不乏有年龄偏大的教育者,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但是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对于微博的使用能力较弱,这一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微博这个功能较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微”能力,积极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微”能力,更要完善自己的理论能力,更要具有运用这些理论的能力。在微博的评论平台之上,时常学生会实时的评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发布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实时的进行回复,这种回复也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所以绝对不能轻视这一点。但要合情合理地回复学生,便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极强的综合能力。
不单单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理念,隐性教育本来就要求要逐步渗透入学生的生活,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一定程度上放下自己的“高姿态”更加平等地和学生在微博上交流。当然现在有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得非常的出色,只是过犹不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掌握好度,受教育者必须还要做好一个出色的“引导者”高校学生是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要做好“主导者”的作用。
除此之外,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了,微博带来的信息污染,高校学生容易受到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同样会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自己,因而作为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己在利用微博传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以及自己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善于甄别这些信息,对于信息的二次编辑也至关重要,对于微博上的信息不可以做简单的转发,较为重要的是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评点,以加以“亮”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可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应当十分的广泛,内容应该要很好的渗透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培养自己的耐心恒心,微博的信息内容可以成系列的发布,这样既避免了信息的片段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将这种效果持之以恒,而高校思政教育者也应当要耐心应对各类学生反馈在微博上的问题和评论,要善于观察,要对偏激的学生要有“隐性”的特别关注,并且要持续地关注这类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群体,但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要比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得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微博海量的信息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高校学生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是他们还是没有走出他们的“心理断奶期”他们的思想还是不够成熟,他们没有办法甄别出资讯的优劣。所以我们的相关部门应当在技术和制度方面提供相关的帮助,比如相应的过滤技术和反黑客技术,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防范性的法律法规,争取防患于未然。而高校应当建立自己的绿色的校园微博平台,并且利用这些平台来净化学生的思想。
其次,也要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但是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该善于利用微博这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穿插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去,例如在课堂上运用微博这个平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一种评论的能力,调动课堂的积极性。当然也要依靠课堂这样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辅助培养学生的一种正确运用微博的观念,要避免学生变成“微博控”,也要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让高校的“低头族”的注意力从手机里转移到课堂上面。
高校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学生重要的人生阵地。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特色文化,而每个学院也有其偏重的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挖掘这些特殊之处,让校园的这个育人环境能够为高校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软环境,从而引导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完善自身。
高校思想政治者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样一个平台来对我们的校园文化进行“包装”,提高让这些文化更加能够吸引高校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主动地接受自己校园精神。
每个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学院特色,来设立有自己学院特色的学术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讲座或者是报告等等。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自己学院的学科背景科学的结合起来,要在这些学术活动之中渗透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让高校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的升华。不仅如此,每个学院或者每个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微博宣传平台,每一个学术活动前除了传统的宣传,在微博上应当进行宣传,在学术活动之后,应该开始一个“微话题”对这个学术活动或者说报告等等特色的活动进行一个交流,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微博进行“微话题”的讨论,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从而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精神,再者也是能够增加学生对学院或者学校的归属感。
高校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因而我们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以人为本,要贴近微博时代下高校学生的新心理,进行对传统方法、内容的转变。当今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比较强的,她们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意识比较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由封闭向开放发展,受到微博的影响,学生能够获取各种最新的信息,因而我们更要坦然面对社会的价值多元化,我们要多选择正能量的材料的同时也不能逃避社会问题。我们应当要合理地应对社会问题,可以把这些问题适当地选取出来,交给学生来讨论。因而应当要给与高校学生这样一个平台。不依靠讲台让学生处于一个相对主动的状态。这时候就应当充分的利用想微博这样的平台,去给学生培养慎思明辨的机会。
古人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甚至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一种地位定位始终是在“严父”的一种角色形象,而现在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学生渴望平等,渴望的是一种朋友般的交流,而不是一种说教式的教育。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要更好地去作为一种“朋友”的角色。对待高校学生既要有威严更要有亲和力,在关注高校学生的思想状态的同时,更加要细心地关注高校学生的生活状态。这样便能够更好的和学生交流,获得高校学生的最为真实的反应。
[1]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
[2]周宏伟 谢钢. “90后”大学生隐性教育途径创新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03)
[3]王灵芝.“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性特征 [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4]段晓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浅析 [J].中文信息.2013(3)
[5]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2011华东师范大学
[6]李翔宇.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36(6)
[7]肖岁利.隐性教育资源特点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分析 [J].价值工程.2011,30(28)
[8]华娟.“隐性教育”视阈下的思政教育创新探索——以南京特教学院公共管理系“火速关注”为例[J].才智.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