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伟
(河北省歌舞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特色之管窥
王伟伟
(河北省歌舞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我国的民族音乐一直是我国音乐艺术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打击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与民俗性,节奏多变,对于乐器的使用也要求颇高。在民族打击乐的重奏艺术中,由于我国不同地域的环境不同,以及经过长年的熏陶与演变,民族打击乐的音乐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针对民族打击乐重奏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打击乐;重奏;艺术特色
民族打击乐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艺术,已经拥有六千余年的悠久历史。见证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来跌宕起伏、一路发展到今天的美好生活的辛酸历程。我国民族打击乐通常以“严谨”的音乐风格著称,在国际音乐的舞台上一直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具有很多艺术特色,其中最鲜明的是地域的民俗特色、形象活跃的肢体动作。下面针对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的以上两种特色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例如著名的打击乐重奏经典作品《滚核桃》,是依据我国中原地带山西省新绛县附近的汾河流域一带的地域风俗文化特点,经过时间的洗礼,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一次又一次的改编,最终形成的广为流传的民族打击乐重奏经典曲目。《滚核桃》主要以我国汉族民间的多种锣鼓乐器作为打击乐器,外加少部分其他类乐器,将我国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鲜明的艺术表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滚核桃》在音乐主题、乐器合奏、表现形式以及作曲背景等诸多方面都十分精细地进行研究与编写,利用故事再现以及主题展开的形式将以上几个方面均完美地塑造出来。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的演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演奏方式的选取多根据地域的风俗特色进行改变。例如,在《滚核桃》中,其演奏方式便是根据陕西地区的地域特色,选择采用了渐变的传递时演奏方式,曲目中涉及到的乐器由少至多,曲目的整体进展速度由慢至快,曲风由缓慢到急促。
另外,演员们在演奏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采用一些没有规律的击打方式,使曲目的整体风格更加多样化,增加表演的新颖性。《滚核桃》的整体曲子并不冗长,长度适中,表现精准、干练,所表达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通俗易懂,曲子的内容所表现的是当地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曲子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其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却高于生活,利用精心编制的曲子与凸显细节的表演,轻而易举地将山西新绛县的村民们在丰收的秋季采摘核桃、将核桃铺在房顶进行晾晒的生活常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目前,经典曲目《滚核桃》仍然可以在很多大型的舞台上看到,表演与音乐中鲜明表达或暗里隐含的浓郁的山西部分地区的地域特色,能够让观众们深刻地体会山西新绛的地域特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经济合作逐渐加深,与此同时,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改革开放以来,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中外交流进步迅速,我国的音乐作品与西方的音乐作品相结合,音乐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接近。在西方的打击乐重奏艺术中,其肢体语言的展示具有极强的特色,这一特点也逐渐地被我国的音乐学家与民众们所接受,在我国的民族打击乐重奏中,其肢体动作的摄入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的宫廷、宴会、礼仪、寿堂、婚嫁等等场合,民族打击乐重奏曲目作为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之一,就已经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肢体动作与音乐的合理、巧妙配合,使人们不仅在听觉上能够得到美好的享受,在视觉上也同样能够拥有良好的、与音乐相搭配的欣赏美的机会。在一个完美的音乐作品中,音乐与肢体动作的精良搭配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国唐代著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胡旋女》中,“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便已利用诗歌的方式,从侧面将音乐与舞蹈(肢体动作)的巧妙配合对于音乐整体的重要性鲜明地体现出来。与此同时,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具有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鲜明的场景化。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的现场演出场景大多比较鲜明显著、简单易懂,对于场景的布置与铺垫十分详细、形象,将美妙的音乐场景与同音乐相关的肢体动作进行结合,为音乐曲子的主体进行烘托与突出。为我国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带来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中,打击乐重奏艺术一直是引领其他多种音乐的主体音乐。近年来,随着其变幻莫测的曲风与多种多样的韵律相结合,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与喜爱。本文以民族打击乐的知识与形式为基础,对我国的民族打击乐重奏演绎方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
[1]白扬洪.匠心独具非同凡响——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打击乐重奏作品和演奏比赛后记[J].音乐探索,2011,(36):10-11.
[2]娄文利.李飚的打击乐世界《从巴洛克到探戈》[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3,(18):13-14.
[3]易大鑫.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特色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22-23.
J647.5
A
1007-0125(2015)03-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