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更发
从张之洞的奏议、公牍、著述考证他施政之道是富民强国。为了实现富民强国,在实践上,主张学习外国的科技与先进经验,办教育、办实业。从他的施政之道与实践主张看,他一生都在致力于以科教富民强国。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智力兴国。他提出“益智第一”。认为:“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 “人力不能敌虎豹,然而能擒之者,智也。人力不能御大水,堕高山,然而能阻之,开之者,智也。岂西人智而华人愚哉。”
他总结西方各国强盛之道是以智兴国。所以,能够“群虎相伺”“各私吞噬,争胜争长”。因此,张之洞主张西学。但与同僚林文忠、曾文正主张西学的做法,却遭到朝野的冷落和非议,朝野一些人,没有列强吞噬之忧,不儆于列强之凌辱,他亢奋至极。
中国怎样以“智力兴国”呢?他认为,应广施教养富强之实政,这一“实政”,就是各行各业讲科学,以智力达到各行各业兴。以智力从政、以智力兴农、以智力导工、以智力从商、以智力强兵。
他认为:“学以益智”,益智的重点群体是士,即各级各类官吏。他们是智力兴国的主要因素,他说:“士以导农、工、商、兵,士不智,农、工、商、兵,不得而智。”智力是多科之学,益智的重点是什么呢?他说:“政治之学不讲,工艺之学不得而行也。”没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其他学问就不能兴。
他还认为,“智力兴国,智能救亡”。在《劝学篇》中指出:“大抵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他列举了印度、哈萨克、阿非利加等国分属别国领地,以愚而亡;而美国、古巴等国虽原分属别国领地,却以智而立而兴。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陈述智力兴国之由时,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求智”,必须“去妄”“去苟”。二是导民益智,反对历代王朝愚民政策。提出朝廷必须放弃愚民政策,导民学习科学知识,以智富民强国。
二、兴国以教育为先。《张之洞全集》中,有关教育内容的最多,有230多篇奏折与公牍提出与陈述怎样以教育为先兴国,在中国历代王朝的权臣中对教育最有建树。在中国封建史上是唯一公认的教育实干家、思想家。在他的推动与影响下,开天辟地,废除科举制,兴起了现在新型教育之雏形。具体做法有三:
1.变科举。在《劝学篇》中,论述变科举之由有三:认为一是科举制“自明至今,行之以五百余年,文胜而实衰,法久而弊起”。二是科举制与时局需要选拔的人才不适应,他指出:“今时局日新,而应科举者拘瞀意甚。”不能为国家培养与选拔“扶危御欺者”。三是富民强国,求通才,救危局,必须变科举。因此,他指出:“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不变科举,就求不到“通才”与“就时局之才”。所以,他提出变科举措施是“诏设学堂以造明习时务之人才”。在他任湖广总督时,大力开办武备学堂、自强学堂、师范学堂、工艺学堂、农艺学堂、商务学堂、矿业学堂等,以培养与时局相适应的现代人才。可是,一些世族俊才仍志于科举。为了解决“有进身之阶”问题,提出变科举为“三场分试,随场而去之法”,每场皆有去留。
2.广设学堂。他提出各省、道、府、州、县都要有学堂。主张:“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升入大学堂之选。府、县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学。”这就是中国普教体系形成的雏形。
确定的大、中、小学的学业区别是:“小学堂习《四书》,通中国地理、中国史事之大略,算数、绘图、格致之粗浅者。中学堂各事较小学堂加深,而益以习《五经》,习《通鉴》,习政治之学,习外国语言文学。大学堂又加深加博焉。”
确定的学堂教育方针是:新旧兼学,政艺兼学,宜教少年,不令争利,师不苛求。
针对经费不足,办学困难,“先以书院改为之”。即:下诏书将书院改为学堂。县可以善堂改为中小学堂。以赛会演戏之款及祠堂之费改为教育经费;以“佛道寺观改为之”。他提出:“每一县之寺观取十之七以改学堂,留十之三以处僧道;其改为学堂之田产,学堂用其七,僧道仍用其三。”他还指出有志之士当自立学会,互相切磋学习,倡导自学,形成学风。
3.确定学制。他指出,中国的学堂要向国外的学校学习确定学制。(一)从学校的门类看,学校之制可分为专门之学与公共之学,他说:“专门之学极深研几,发古人所未发,能今人所不能,毕生莫殚,子孙莫究,此无限制者也。公共之学所读有定书,所习有定事,所知有定理,日课有定程。”
(二)学生在学堂学习,要确定年限学制。小学、中学、大学及不同专业的学堂确定年限,或三年,或五年,或更多年限。
(三)小学、中学、大学要确定学业学制。指出:小学堂之书较浅,事较少,如天文、地质、绘图、算学、格致、方言、体操之类,具体而微;中学堂之书较深,事较多,方言则兼各国,算学则讲代数、对数、还讲化学、医术、政治等。对小学讲的内容还要加深;大学堂又有加焉。
(四)要建立学堂财务制度。他认为,“来学者既已出费,则必欲有所得而后归”,官绅所筹学堂之费,专为建堂、延师、购书、制器之用,不为学生膏奖。学生纳金用于饮事、束修之费。通过建立健全学制,“为其入何学堂,而知其所习何门也;问其在学堂几年,而知其所造何等也”。小学、中学、大学期满后,考期等第,给予执照。国家欲用人才,则取之于学堂,延其学堂之凭据则知其何官职而授之。
三、学习外国科技。张之洞的主张有二:
1.游学。即:多选派出国学习人员。他指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他列举日本与俄罗斯之强盛,都与出国学习有关。提出了如下游学思路:一是去东洋学习。东洋较西洋路近省费,且东洋文学近于中文,易通晓,可多派考察学习人员。二是中国与东洋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应派一部分人去那里学习。三是“求精求备”之事,赴西洋学习。如派人到美、英、法、德学习水路师各艺。
2.广译西书。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他指出:“知外而不知中,谓之失心;知中不知外,谓之聋瞽。”提出两条主张:一是培养多而广的会外语的人才;二是多译西国有用之书,以教不习西文之人。译书的方法有三:(1)各省多设译书局;(2)出使大臣访其国之要书而选译之;(3)上海有力书贾,好事文人广译西书出售,销流必广,主人得其名,天下得其用矣。
四、讲农、工、商、矿、兵、铁路之学,强国、强军。张之洞引《韩诗外传》“石田千里谓之无地,愚民百万谓之无民”警句时指出:“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为增加国力,必须讲农、工、商、矿、兵、铁路之学。
第一,讲农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他指出: “西人谓一亩之地种植最优之利,可养三人,若中国一亩所产能养一人,亦可谓至富矣。”以科技尽地利要:
(1)化学兴农。他指出,“林木果实一切种植,畜牧养鱼,皆农属”。需要化学知识,“养土膏,办谷种,储肥料,留水泽,引阳光,无一不需化肥”。
(2)机器之学兴农。他指出:精选农具,凡取水、杀虫、耕耘、磨砻,用风力,用水利,各有新法、利器,可以省力而备收。需要机器学知识。
(3)教育兴农。他说:“然化学非农夫所能解,机器非农家所能办,宜设农学堂。”“外县士人各考其乡之物产,以告于学堂,堂中为之考求新法、新器。”为了倡导农学,他提出各县有威望的乡绅、家庭富的都要试办,办农学行之有效,民自从之。
(4)加大大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向外向型农业发展,扩大出口。他提出,茶叶要培育优良品种,且要精细加工,提高出口份额;养优质蚕,产优质丝;因地制宜种植湿地与燥地优质棉,培育长绒棉以纺优质纱,织优质布出口;加大对麻的种植与深加工的科技含量,多织优质布与绸缎出口。
(5)采用西法种植学兴农。土地讲究换种,注意补益地利。
第二,讲工学,发展工业。他认为:“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内兴农力,外增商业,皆非工不为工。”张之洞提出了如下讲工学之法:(1)要重视“工师”(专家、工程师)的培养与使用。(2)要重视“匠首”(技术人员)的培养与使用。(3)要设工艺学堂。(4)要设劝工场(展览交易市场)。
第三,讲商学,发展商业。首先,抓商机。他说:“其精于商术者,则商先谋之,工后作之,先查其何器利用,何货利销,何物宜变新式,何法可轻成本,何国喜用何物,何术可与他国争胜,然后命工师思新法,创新器,以共商之取求。”他提出抓商机的做法,是他的“商为主,工为使”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建商律。他认为,我国发展工商业集股难,是没有商律可守,“西国商律精密,官民共守”。他提出译外国的商律,借鉴外国的经验,制定本国的商律。再次,求自治。调节供求与价格,促外销。最后,广游历。各省设商会,上海设总商会,由商会举荐人出洋游历,查外国市情货市,随时电告商会。
第四,讲矿学。开发矿产资源。张之洞认为,矿学兼地学、化学、工程学之学问。是以浑浑之土石略见苗引,研测其矿质之优劣,矿层之厚薄,矿脉之横斜,施工之难易的学问。
研究矿学,须先研究煤矿学,煤矿利国利民在五金之上。五金乏,可他物代之,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富则国家富,英国之富,是以煤矿兴。
按照“学将而后练兵,学水师而后购舰,学工程而后制造,学矿师而后开矿”的法则,必须先办矿学堂,而后举矿事。为了走捷径,一开始,可募西人办矿厂与矿学堂。使之学有实践,矿亦成,一举两得。全国举矿事不必盲从。
有矿之省,建立矿学会,矿学会筹集资金,推举数人,出洋学矿学。讲矿学,开发矿产资源,以富国。切注意矿产不被他人所得,与外商合资,要有自主权。
第五,讲兵学,强军。张之洞认为,“兵必须学”,必须教之以能战之法。张之洞提出了如下办法:
(1)设武备学堂。武备学堂学生学习方法有三:
①学堂授课,讲军械理法、地理测绘、战守机宜,古来战事等。
②操场操练,体操、列队、火器等。
③野外操练,队伍的分合、攻守、侦探等。除此之外,将领还要教兵棋、战略。
(2)不同的兵种,不同的士兵,不同等级军官,用不同时间,讲不同的兵学。“一般士兵在操场教练一年可用,速者半年可用……教将官者,在学堂学习五年,随营操演两年……自将及弁,无人不读书;自弁及兵,无人不识字,无人不明算,无人不习体操,无人不解绘图。达到以学强军。”
第六,讲铁路学。加快社会发展速度。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士有铁路,则游历易往,师友易来;农有铁路,则土苴粪壤皆无弃物……兵有铁路,则养三十万精兵,可以纵横战守于四海。”张之洞认为,铁路学,是其他各学之门者,讲铁路学,可以使社会各行业发展速度加快。
(作者单位:中国档案报社 来稿日期:201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