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景峰+孙静+胡金文等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结肠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肠癌患者的MSCT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SC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 盲肠4例,回盲部3例,升结肠7例,横结肠5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18例。MSCT 检出了所有结肠癌,敏感度为100%,术前C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总符合率为85.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在结肠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关键词:结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分期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老年人,就诊时绝大多数患者已属进展期癌。MSCT可以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确定肿瘤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更精确地进行术前分期,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09年5月~2012年12月行全腹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增强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结肠癌患者资料,男20例,女22例,男女之比约为1:1.1,年龄26~91岁,平均年龄68.7岁,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21例,血便或粘液血便11例,大便习惯改变11例,腹部包块6例,进行性消瘦4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5例,便秘3例。
1.2方法 使用Siemens Emotion 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130 kV,100~160 mA,矩阵512×512,螺距1.0,准直宽度16×1.2mm,重建层厚为1.5mm,重建间隔为1.0mm。检查前禁食8~12h,并于检查前2h快速饮用1%~2%的泛影葡胺1500ml,以便充盈胃及小肠,检查前应充盈膀胱。扫描范围从肝顶部至耻骨联合下方,采用一次屏气完成全腹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强化扫描,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加压快速团注对比剂碘佛醇(320mgI/ml),剂量1.5ml/Kg,流速3ml/s,动脉期延迟时间25s,静脉期延迟时间为50s。对原始横轴断面图像数据进行薄层重组后传送至工作站,全部进行冠状、矢状位或斜位多平面重组(MPR)。
1.3图像分析 由2位高年资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分别对42例结肠癌患者的轴位图像和重建的MPR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包括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病变强化特点、浆膜面及周围脂肪间隙是否受累、淋巴结有无转移、腹腔内其它器官有无转移等,并进行术前分期。
1.4结肠癌术前分期标准 采用DUKES改良分期法进行分期,分为A、B、C、D四期。A期:肿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B期:肿瘤侵及或穿透肠壁肌层但无淋巴结转移;C 期: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肠系膜血管蒂淋巴结转移;D期:有远处转移。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部位 盲肠4例,回盲部3例,升结肠7例,横结肠5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18例。
2.2病理分型 大体病理类型:肿块型11例,溃疡浸润型28例,缩窄型3例。 组织学类型:管状腺癌30例,粘液腺癌9例,乳头状腺癌3例。
2.3 CT表现 本组42例均有肠壁不规则环形或半环形增厚,厚度为8.9~24.9mm,部分肠壁僵硬变形(图2);11例表现为突向腔内的肿块,多为偏心性生长,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块与周围肠壁分界较清楚(图1);42例均匀不同程度肠腔狭窄,2例合并肠梗阻征象〔病变近端扩张,肠腔积气、积液);增强后肠壁或肿块呈轻中度均匀强化19例,不均匀强化6例;明显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4例;分层状强化7例;18例肠壁浆膜面光滑,23例浆膜面毛糙,12例肠壁周围脂肪间隙内出现索条影,2例肠壁与邻近腹膜粘连,2例肠壁与邻近小肠粘连,1例肠壁与邻近肌肉粘连;CT以淋巴结短径≥1cm为判断转移标准,本组有9例淋巴结转移(图3),表现为肿块旁、肠系膜根部、大血管旁淋巴结肿大,6例呈环形强化,3例呈均匀强化;本组有3例肝转移(图4),其中1例合并卵巢转移;1例大网膜转移。
2.4术前CT分期及诊断符合率 本组42例结肠癌病例中,MSCT检出42例,敏感度100%(42/42); CT对结肠癌术前分期准确性见表1,术前C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总符合率为85.7%(36/42);根据DUKES改良分期法,肿瘤CT分期和病理分期比较见表2,χ2=1.725,P>0.05,说明MSCT分期和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结肠癌传统的检查方法有气钡双重造影和纤维结肠镜,但两者均不能观察肠壁的深层改变和肠壁外情况、肿瘤侵犯邻近脏器及远处转移情况。MSCT 作为纤维结肠镜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其扫描速度快,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腹扫描,层厚薄,同时由于其Z轴分辨力明显提高,能做到各向同性,各种先进的图像后处理功能,除可了解病变处肠壁、肠腔情况外,还可了解肠腔外浸润范围,使结肠癌的诊断敏感性和CT分期的准确性大大提高[2]。本组结肠癌MSCT表现为管壁增厚、僵硬,突向腔内肿块,肠壁或肿块异常强化,管腔狭窄及其浆膜面毛糙,周围脂肪间隙内出现索条影,与临近脏器脂肪间隙消失;42例结肠癌均被MSCT检出,敏感度100%。结肠癌仍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MSCT检查技术在结肠癌检查上的应用,克服了结肠肿瘤手术的盲目性,为外科医生手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剖腹探查[3]。MSCT 作为检查肠道病变的一种无创性方法,不仅可以对肠道病变做出较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多平面重组图像也可以从多平面、多角度整体观察病变的解剖关系,对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MSCT 区分大肠癌A期和B期(浆膜层未被累及)准确性主要依赖于对肠壁各层的分辨能力,一般认为,在肠腔适度扩张的情况下肠壁表现为单层结构,部分学者报道正常肠壁分为三层结构。本研究中,仅极少数肠壁CT可显示三层或双层结构,多数表现为单层结构,故不能将肿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A期)与肿瘤侵犯肌层但没有突破浆膜(B期)明确区分开来。由于结肠周围有丰富的脂肪组织,与肠壁及肿瘤组织形成明显对比,通过观察MSCT薄层横断位图像及适当调节窗宽、窗位可以明确显示肿瘤突破浆膜向外侵犯的征象,因此MSCT对突破浆膜的B期把握度较好。
MSCT对结肠癌C分期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转移淋巴结的判定,主要传统CT多以短径超过10mm作为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标准,而病理证明大肠癌的转移淋巴结有31%直径<4mm[4];本组诊断淋巴结转移9例,有1例为假阳性,其直径大于10mm,但病理证实为炎性肿大;术后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12例,准确率为66.7%(8/12),有4例因直径小于10mm而误判为非转移性淋巴结,若淋巴结只以大小为判断转移标准,会导致MSCT判断转移性淋巴结准确率较低。因此MSCT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时综合分析其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方式能大大提高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
MSCT对结肠癌远隔转移诊断符合率很高,结肠癌远处转移以肝脏多见(75%),其次为肺、肾上腺、卵巢、骨、脑等,MSCT均可清楚显示。结肠癌卵巢转移的发生率是胃癌的两倍,尤其绝经前的女性患者更易受累。本组有3例肝转移伴1例卵巢转移,1例大网膜转移。MSCT均诊断正确 ,符合率100%。
总之,MSCT具有创伤小、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好,可明确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从而可更准确的进行术前分期,对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下卷.第二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264.
[2]彭泽华,蒲红,白林.结肠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24(10):1211-1214.
[3]王锡明,武乐斌.CT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11):940-942.
[4]秦明伟,潘卫东,王云,等.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在大肠恶性病变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纪念特刊:183.
[5]刘玉金,陈克敏,刘林祥,等.低张水灌肠多层螺旋CT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54-58.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