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中州题材杂剧的创作

2015-04-20 12:15李妍
上海戏剧 2014年6期
关键词:杂剧元杂剧包拯

李妍

作为一代之文学,元杂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主要集中在北方,以当时的大都、真定、平阳、东平为主。然而,通过对元杂剧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存的一百六十二种杂剧1中,有七十八种杂剧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以汴京、洛阳为主的中州地区,数量之多,远远超出了上列元杂剧的活跃地区。由此可见,中州地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元杂剧作家的关注,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元代之前,中州地区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载于史册的历史都城中,中州的古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时间累积上都占据绝对的优势。这使得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原文化在政治的影响下顺利地传播四方。“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州逐渐成为华夏子民心中“天下”的代名词,占据中原亦成为检验政权是否合法的重要标志。这种以中州(中原)为核心的“正统意识”可谓是源远流长,在经历了战乱并处在异族统治下的元杂剧作家心中,这种意识依然根深蒂固。他们将自己对正统伦理的缅怀借助“中州”这个代表性的地区充分地表现到作品中,以中州作为故事背景,创作出了如此之多的中州题材杂剧。

北宋的首都汴京商业经济繁盛,汴京杂剧在激烈的百戏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成就了开封“中华戏剧之都”的卓越地位。然而由于战争的缘故,汴京杂剧伴随着社会政治结构的急剧变化而迅速转移,金人撤离汴京时将大批汴京艺人北掳而上,他们或被带至燕京,成为宫廷杂剧的主流;或流落至平阳,促进了平阳民间杂剧的发展。这些带有中原特点的杂剧就跟随着艺人向四方流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中州题材杂剧创作。

在元代,“元曲四大家”都写过以中州为故事背景的杂剧,其中仅关汉卿一人就有9种,占他所存杂剧的一半之多。郑振铎将元杂剧分为前、后两期:“第一期从关、王到公元1300年,第二期从公元1300年到元末”2为据,前期作家高文秀、郑廷玉、李文蔚等二十二人;后期作家宫天挺、曾瑞、乔吉等十人,以及一些无名氏都参与了中州题材杂剧的创作,可见在当时杂剧创作圈内,以中州为故事背景已经成了非常普遍的事情。

在上述三十二位杂剧作家中,除郑廷玉、石子章、宫天挺三人为中州籍外,其余都是非中州籍杂剧作家。由非中州籍的作家创作出如此之多的中州题材作品,可见当时各个地区的杂剧作家并不是在封闭地创作,而是由于作家的流动进行着频繁的交流。以关汉卿为例,我们知道关汉卿是最早的南渡作家之一,从他的诸多杂剧和散曲中可以看出,在南渡过程中他到过河南很多地方。如《单鞭夺槊》以洛阳为背景,《鲁斋郎》以许州、郑州为背景,《救风尘》以开封、郑州为背景,等等。这些杂剧中涉及的洛阳、郑州、开封等地,与他在散曲《不伏老》中“我玩的是梁园(商丘)月,饮的是东京(开封)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的描述基本一致。从地理位置上看,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一线自古以来就是河南主要的交通线路,九州通衢的隋唐大运河在河南境内几乎与这一线路重合。由此可以推断,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关汉卿极有可能来往于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并在中州地区停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无论是受前代戏剧成就的影响,还是因元代剧作家自身的流动性,元杂剧的剧本中都吸收了大量的中州元素。通过对这些杂剧的研究,对我们探索元杂剧作家的“中州”情节渊源,以及展现沉淀在作品中的世俗生活情状和民众心理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中州题材杂剧涉及中州生活的各个方面,按内容可以分为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市井伦理剧、历史传奇剧及神仙道化剧五类,这些杂剧虽然经过了后世的流传与再加工,但依然较为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州。

(一)公案剧

中州题材的公案剧共有《鲁斋郎》、《盆儿鬼》等17种。除去一些从属于元杂剧的共同点以外,中州题材公案剧的突出之处在于它拥有一位具有代表性并处于民众思想核心地位的灵魂人物——包拯。

在中州题材公案剧中,有11种杂剧将故事中的清官人物设定为包拯,从而也使这些杂剧的故事背景最终落脚到中州,可以说包拯是中州大地上的名片人物。在剧中,包拯不仅能日审阳间夜审阴,更是忠义与权威的化身,为人民解决各种冤屈案件。如在《合同文字》中,包拯不仅正直也展示出了其充满智慧的一面。时遇天荒,汴梁人氏天瑞携妻及子安住逃荒并与兄嫂天祥夫妇立下两张合同文字。安住十八岁时带着合同文字回家,已经富裕起来的天祥夫妇不仅不认侄儿,更是赚取了他的合同文字,并打破他的面部将其逐出家门。后来安住在李社长的帮助下向包拯告状,包拯则略施小计,让狱吏通知天祥夫妇称:安住因伤而死,杀人偿命,唯亲不究。从而轻易赚取了杨氏的两张合同文字,了结此案。在这部剧中包拯展示出的智慧与能力,不禁使人钦佩。而在包公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包拯光辉形象的塑造更是广大中州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是在包拯身上也存在一些清官自身的弱点和难以克服的政治局限性3。如《后庭花》中包公经反复勘察,发现翠莺一案的罪魁祸首就是廉访夫人时,他犹豫不决,并最终惩小放大,包庇了元凶。而此时,这位一向刚正不阿的“青天大老爷”“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二)爱情婚姻剧

在18种爱情婚姻剧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女子的婚姻爱情,即妓女与普通女性。这两类女子的身份虽然不同,但是她们都突破了“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观念,对爱情拥有自己的想法,并毫不掩饰地进行追求。如《救风尘》中,在宋引章不听劝告,嫁给周舍受尽委屈之时,赵盼儿此前尽管说过:“久以后你受苦呵,休来告我。”但还是毅然决然地奔赴郑州解救宋引章。剧中,赵盼儿不仅智慧亦颇具侠义风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对女性传统的描写,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另外,杂剧中的普通女性也不甘示弱,如《破窑记》中的千金小姐月娥心甘情愿地跟随丈夫住在破瓦窑中,在父母想让她先吃好饭穿新衣时,却被她断然拒绝了:“常言道夫妻是福齐,俺两口儿过日月,着他独自落便宜,怎肯教失了俺夫妻情道理。”从行动上维护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突出了婚姻爱情剧中女性的能动性,尽管还是会受到世俗观念、封建家长等多方面的阻力,但她们对感情的追求仍然会使民众感受到力量与鼓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endprint

在这些作品中,最后普遍有着令人满意的“大团圆”结局。穷秀才状元及第、有情人终成眷属、各种矛盾也都被解除。虽然这些结局落入了“大团圆”的俗套,但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作者希望借助作品将现实生活中的缺憾给圆满化。“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4在当时“九儒十丐”的制度下,这样的结局不仅表露了元代文人的功名意识,也显示了他们对科举取士的态度。同时更解释了这类杂剧大多集中发生在开封、洛阳两地的原因。中州在元前一直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开封、洛阳作为此前许多朝代的都城,不仅经济繁盛,更是知识分子们实现理想、施展抱负的神圣之地。它们俨然已经成为元代文人心目中进京赶考——“京”的代名词,因此,这些包含了才子佳人、富贵豪门、状元及第的杂剧故事就理所应当地发生在了这片曾经繁荣的中州大地上。可以说,这类杂剧的创作是剧作家在面临并不如意的现实时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

(三)市井伦理剧

中州题材杂剧中的市井伦理剧共有《看钱奴》、《荐福碑》等15种。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将笔触投向了中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对某一阶层人物的刻画、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关注以及一些世风民俗的描写等。

在对某一阶层人物的刻画这一部分,最成功的当属《看钱奴》一剧。剧中贾仁为腰缠万贯的“员外”,但他却一毛不拔,想吃烧鸭子舍不得花钱,在油渌渌的烧鸭上“着实的挝了一把”,回到家顺着四根指头吃了四碗饭。酣睡之中,剩下的一根指头不幸被狗舔了,竟一气之下大病不起,临终时还嘱咐养子在他死后不要买棺材,要借用邻居的斧子将他剁成两段放入马槽,因为“我的骨头硬,若使我家斧子剁卷了刃,又得几文钱钢!”至此一个爱财如命,吝啬刻薄的守财奴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正是通过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守财奴,使我们看到了元代社会贫富悬殊的悲惨现实及下层民众可悲的命运,因此,这部颇具喜剧色彩的杂剧也充满了批判意味。

在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关注上,有讲究孝道的《降桑葚》,讲究诚信的《范张鸡黍》,讲究兄弟情义的《赵礼让肥》等,这些杂剧都展现了中州人民朴实忠厚的生活态度,并富有教育意义。事实上,中州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华夏文明的诞生之地。这里产生过许多与忠、孝、仁、义、礼、智、信相关并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出了中州人民质朴善良的思想品质,更展现了他们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正是通过杂剧作家对这些流传故事的选择与再创作,也使中州的礼仪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并对传播中州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卖卦算命”、“烧香拜佛”、“绣球招亲”、“元宵观灯”等对世风民俗的描写并不只存于中州题材的市井生活剧之中,而是存在于整个元杂剧的创作之中。尽管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在中州题材杂剧中出现对世风民俗的描写,不仅能使我们感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加作品的现实性意味,更对我们再现元代中州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大帮助。

(四)历史传奇剧

历史传奇剧在中州题材杂剧中所占比例最多,共有《单鞭夺槊》、《渑池会》等20种。

在这些历史剧中,有充满智慧的能臣,如诸葛亮等;有富有忠义气节的武士,如关云长等;也有不羡富贵的隐者,如严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这类杂剧如此繁盛的创作主要缘于“中国人一般都重视过去的事情,有一种尚古主义的保守性” 5。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剧的创作不仅满足了剧作家“持文有据”的意识观念,更是让老百姓将其当做趣谈而津津乐道,迎合了大众趣味。其次,元蒙统治者入主中原,打破了以往的统治方式,它将国人分为四类: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许多重要的官吏都由蒙古人与色目人担任,并一度取消科举制度。在此情况下,创作历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杂剧作家“在文禁极严的元代很难直言”,“借古人古事抒发出来罢了”。6

这些历史传奇剧多以中州为背景,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州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历史孕育故事。中州大地正是以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重要的历史地位而流传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传奇。这些素材经过元杂剧作家的再创作,并通过戏剧演出呈现到当时的民众面前,对中州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神仙道化剧

在中州题材杂剧中,神仙道化剧所占比例最少,共有《陈抟高卧》、《忍字记》等8种。这类杂剧在关注中州现实的同时,较多宣扬修道成仙,逍遥自在等隐世思想,引导人们抛弃富贵,摆脱苦难。可以看出,神仙道化剧的创作与搬演,不仅传播了宗教思想,同时也为生活苦难的下层民众提供了精神上的出路,是中州题材杂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的中州地区对元代文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元杂剧中,中州题材的杂剧数量繁多,内容类型丰富,涉及中州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它也渗透了作家的历史沉思与社会批判,不仅反映元代背景下的中州生活,更代表了元代社会整体的精神面貌,从而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探索中州题材杂剧的创作,对于整个元杂剧的研究都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注释】

1.田同旭《元杂剧通论》:“以《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元人杂剧钩沉》为据,即元杂剧的传世作品全本一百六十二种。”(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72页)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645.

3.张大新.权与欲肆虐时代的苦涩求索[J].河南大学学报,1997.

4.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7-8.

5.(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M].吴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6.

6.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66.endprint

猜你喜欢
杂剧元杂剧包拯
元杂剧中的妓女形象分析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清代杂剧的研究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对同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权意识觉醒
明杂剧风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