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歆然 李长福
摘 要:随着企业中现金流量表应用日益广泛,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现金流量表对于评估企业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综合性意义。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现金流量表内涵、分析方法、现状进行阐述;对其作用与不足进行探究,就"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这个话题进行浅谈,以期与其他研究者就此话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内涵分析;方法结构;分析作用
现金流量表是指在某一固定期间(通常情况下是以一季度或是一年)内,对于企业在现金或是现金等价物进行流入和流出的一种会计报表,属于三大财务报表之一,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关于现金增减变动情况的特征。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重要会计报表之一,因此,对于现金流量表的理解和编制已经成为企业以及各种机构的财务人员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中,笔者就以"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这个话题来进行浅谈,希望以此来与其他研究者进行深入探究。
一、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内涵
企业中的财务状况往往会采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形式来予以分析和预测。作为三大财务报表之一的现金流量表,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对于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在现金或是等价现金物中的流入和流出的一种财务会计报表。作为三大财务报表的中的一个基本报告之一,现金流量表会对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要是会计期间,即每一年或每一季度)内的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现金(增加或是减少的)变动所做出的详实的记录、分析和解释。现金流量表通常是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为信息数据记录和编制基础的,其能够对于企业或是公司的真实现金流入和流出状况进行反映并提供给企业或是公司经营者以及决策者准确掌握企业或者公司的财务信息,引导公司经营者及决策者科学、合理地对企业或是公司在财务信息方面进行预测。与其它会计报表具有差异性体现在,现金流量表分析以动态为特征,可以真实有效地进行公司一定期间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反映,这种动态的反映可以说就是公司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投资和筹资等活动情况的反映。现金流量表动态性是其与其他财务报表相以区分的重要特征。财务从业人员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指标分析法对现金流量表进行操作。分析现金流量表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财务管理作用。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企业现金流动规律和流动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企业现金使用率或是利用率,同时为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决策等方面的提供重要依据并以此进行企业将来偿付债务和利润分配能力的推测性活动。从实质上儿言,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所进行的财务状况变动表。
二、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方法
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使得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在未来企业现金获取能力中具有准确的预测和评估,是一种重要的企业评价手段。现金流量表对于企业在固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需要客观、真实、有效地进行整体性客观实际状况的反映,并对于其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做出准确说明和解释,而这些有利于企业财务从业人员对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估,并根据其实际评估结果做出不同应对性会计政策。根据财务状况分析操作可知,正确计算运用趋势百分比可以使得报表使用者(企业经营管理者或是决策者)对于企业有关项目的具体情进行详细了解并就其中的基本趨势和变动以及产生这种变动的具体或是主要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来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尤其是现金状况),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或是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科学的财务信息依据。完成以上所提到的功能并要达到其最优化的效果就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对具体现金流量表分析法来实现。当前现行的现金流量表分析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指标分析法。
1.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现金流量表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常以编制历年财务报表的形式来进行流量表的制定、分析和操作。其操作的具体流程为:首先将某个企业或是统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的连续多年的报表放在一起进行整体性归纳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性的分析和思索,从中得出对变化趋势的掌握和预测等,最后再进行结论性的分析结果报告。趋势分析法对于企业中现金流量可以给予综合性分析和预测,具有整体性,回避了以往只是单独一个报告期的分析和预测的局限性,使得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信息能够得到全面地反映,有效避免了单看一个报告期的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使得会计信息报表数据更加真实、合理和科学,使现金流量表具有了较强的可比性和分析性,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越性。
2.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又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是通过信息使用者或是决策者对于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具体来源和现金流出量的具体去向的了解来得以完成现金流量分析的,从而达到对于企业相关信息数据(尤其是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通常情况下,企业现金流量表分析中的结构分析法主要是以编制百分数现金流量表来进行操作的,具体来说就是将各项现金流入和流出以及净值占现金总流入和流出与净值之间进行比重性计算,从而得出百分比结构,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最后的结论,即企业现金流入信息数据和企业现金流出渠道信息数据等。最后,将现金流入渠道与现金流出渠道之间的比例作为分析企业财务具体情况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在财务形成、变动以及原因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并做出详细的解释。
3.指标分析法。指标分析法也是现金流量表分析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现金流量表的指标分析法的工作方法主要是对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相关指标的一种采用对比形式来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方法,真实反映了企业在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将企业中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等予以详实的计算和比较,也具有较大的全面性功能和较强的预测性功能。总之,指标分析法可以对于企业现金流量中表中的盈利质量、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和财务弹性进行具体和真实客观的分析并最终给与有效的预测。
三、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分析
企业的现金流量主要是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这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企业的现金流量的积极作用在于它可以推断企业在现金来源和去向中的具体情况,使得企业可以由此做出符合其企业发展状况的客观分析并进行深入的详细掌握和预测,从而进行对于其在创现和筹资能力以及自身资金实力等中的综合表现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估和判断。
1.分析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首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需要的支付现金要与购进商品所需的支付现金进行对比和分析。如果其二者之间的比例较大,即:企业在销售利润中的数值较大,说明其实际的销售回款良好,从而反映出其创现能力较强的优势。其次,比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需要的支付现金与企业经营活动流入现金总额,如果企业产品销售现款占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的比重大小进行比较和分析,如果比重大,就说明企业在主营业务和营销状况等方面具有优势和发展态势良好。最后,将本期与上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果其反映值是增長性的,那么就说明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2.分析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企业目前的投资项目是决定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的重要基础,而其中有关现金净流入或是现金流出只是一个方面的体现。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不平衡,即前者大于后者,这就说明企业在扩大规模或开发新利润增长点,此时的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就表现为负数;而如果企业投资具有有效性,那么,它会在未来产生现金净流入用于偿还债务的情况,这就使得企业具有收益性,从而使得偿债困难的情况不会在企业中得以发生。
3.分析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正比关系应该在企业的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偿债压力中得以体现。在进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时,需要对比其所吸收权益性资本现金与筹资活动现金总流入之间的关系,如果其所吸收权益性资本中现金占的比重较大,就说明该企业资金实力较强,其财务风险也就较低,企业面临偿债压力也就较小。
4.现金流量构成分析。现金流量构成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与现金总流入量之间的比例需要进行逐一的计算和分析,这有助于分析企业中的现金来源,是最为有效和客观的方式之一。一般来说,如果企业在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的对比中具有较大比重就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并且企业财务风险较低,现实出了合理的现金流入结构。其次,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分别性现金计算,即现金支出与现金总流出的比重性计算,这是对于企业在现金用途中的具有真实性、直接性有效反映。总之,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比例越大,其生产经营状况越好,其现金支出结构越合理。
四、现金流量表分析方法的作用
作为财务报表的三个基本报告之一,现金流量表作具有提高财务报表信息在相关性、可比性以及可解释性上的重要意义,发挥着积极的财务作用,它可以真实和如实反映企业在某一固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并可以进行原因的具体说明和详实分析。现金流量表还可以将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能力进行推测性或是预测性评估,并以此来避免和消除由于会计核算中对于企业获利能力和支付能力估计的种种不足和弊端,是对企业未来获取现金能力的一种重要分析途径和手段。现金流量表分析具有多种积极作用,它不但可以推动企业在投资和理财活动中的良好表现,还可以对于企业在把握其自身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现金流量表还可以以其附注方式来为企业提供不涉及现金投资和筹资活动等方面的各种有效信息和数据,具有了更强的全面性。因此,企业一定要利用好并充分发挥好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为企业发展和预测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广飞.关于现金流量表分析与运用的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5).
[2]郭艳.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方法与分析误区[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2).
[3]赵宗义.浅谈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与应用[J].北方经贸,2012(2).
[4]朱红彦.关于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及应用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