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研究
——以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山东省为例

2015-04-20 08:26颜培霞张卫国
东岳论丛 2015年6期
关键词:比重山东省经济

颜培霞,张卫国

(山东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研究
——以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山东省为例

颜培霞,张卫国

(山东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经济转型期,亟需动力要素和动力机制的适时调整与转变。山东省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动力要素的基础上,定量测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和不同动力要素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提出转型期要从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提高创新能力以及深化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等方面入手,加快促进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

经济增长;动力要素;产业结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投资;劳动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彭斯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具有GDP增长率超过7%、高增长年份超过25年的持续高增长特征①Spence Michael:Wealth of Nations: Why China Grows So Fast, Wall Street Journal(Eastern Edition),New York,Jan23,2007.。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在投资消费严重失衡、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等一系列现实约束条件下,长期以来驱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逐步弱化甚至趋于衰竭,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尤为艰难。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经济面临着重大转型,经济发展阶段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②李克强:《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9月12日。和“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③习近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瞭望》,2014年2月22日。。伴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这种演进,突破经济增长约束瓶颈的动力要素和动力机制也必须作出适时的调整与转变。近年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型问题。楼继伟认为,城市化和创新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④楼继伟:《中国经济的未来15年风险、动力和政策挑战》,《比较》,2010年第6期。。张德荣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由中低收入阶段向中高收入阶段发展过程中,必须及时转换动力机制才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依靠原创性技术进步和改革来保障⑤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经济研究》,2013年第9期。。黄泰岩则更加系统地论述了加快更换经济增长新引擎实现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并全面提出了实施供给推动的第三次动力转型的新框架⑥黄泰岩:《中国经济的第三次动力转型》,《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2期。。

通过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型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政界和学界的共识。山东省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⑦薛立勇采访:《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访山东社会科学院张卫国研究员》,《社会观察》,2006年第11期。,以山东省为例,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问题,也可为全国的经济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拟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动力要素的基础上,定量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和不同动力要素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进而提出转型期经济增长的动力选择以及发展措施。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山东省经济增长动力要素分析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1978-2012年34年间,山东省的GDP规模呈跳跃式发展,由1978年的225.45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50013.2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2012年,人均GDP达到51768元(8201美元),介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3856-11905美元的数值区间。推动山东省经济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素,主要从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发展、对外开放、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图1 山东省投资率变动曲线

1、资本投入。根据大推动理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快速起飞与高速增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东亚新兴经济体,借助较高的投资率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遵循国际经验,改革开放伊始,山东省依靠超大规模投资实现了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从投资规模看,山东省投资快速增长。1978年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别为77.08亿元、62.32亿元,2012年分别增加至27551.54亿元、26808.85亿元。以1978年为基期年,采用固定资产价格投资指数进行可比价格换算,2012年山东省实际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别是1978年的70.6、85.0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3.67%、14.29%。从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率即投资率(图1)看,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2002年起,投资率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上限,并年年攀升,至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3.6%。

表1 山东省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超过年均9%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创造了所谓的“中国经济奇迹”,其中,“人口红利”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二人口大省,在过去三十五年间,总人口从7160万人增加到9685万人,增长35.3%。从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力规模、抚养比看,和全国一样,山东省也具备“人口红利”的基础条件并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在长时期内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根据国际通行的劳动适龄人口标准15-64岁,1982年15-64年龄段占比为63.4%;2010年提高到74.4%,提高了11个百分点。利用1982、1990、2000、2010年四个时间点人口普查数据和15-64岁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可以得出四个时间节点山东省的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规模增长的基本趋势(表1)。1982-2010年间,劳动力规模从4718.2万人增加到7127万人,增加51.05%。从抚养比看,1982年抚养比高达57.7%,1990年迅速下降到48.8%继续保持下降趋势,2000年五普时进一步降至40.6%,到2010年抚养比跌至历史最低34.4%。抚养比的大幅下降,对应的是劳动适龄人口的增加和储蓄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

图2 山东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趋势

3、产业结构变迁。1978-2012年间,山东省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76%、13.92%、13.28%。图2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与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基本相契合。1978-1991年间,在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和强劲的需求拉动下,产业结构发展进入补足性调整阶段,强化农业基础,加强基础工业、改造和提高加工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1992-2001年,是山东省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第二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至2001年底,二产占比高达49.5%。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山东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002年之后,一产产值占比持续下降,二产产值占比小幅提高后呈下降态势,三产产值在略有下降后逐步提高,至2012年底,三产比重调整为8.6:51.4:40。

4、对外开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已经形成一个由资本、信息、技术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山东省作为我国面向日韩开放的门户、前沿和“桥头堡”,对外开放政策使具有先天区位优势的山东省深入地纳入到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中,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1984年山东青岛、烟台被确定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为起点,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从1984年的40万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235267万美元。从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图3)看,曲线波动较为明显。1984-1991年,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缓慢增长。1992-2001年完成一个变动周期,在1994年快速达到峰值5.68%后又迅速下降至1998年的2.62%,到2001年又回升至3.26%。2002-2012年,2003年达到一个新的峰值4.86%后持续下降,到2012年,这一比重已经跌落至1.56%。从数据变化看,近年来山东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从外贸依存度(图4)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和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的外贸依存度总体上呈逐步提高的态势,由1978年的6.51%发展至2012年的30.99%。

图3 山东省FDI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4 山东省外贸依存度

5、制度创新。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认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本身,制度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原因。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干预程度、非国有化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利益分配的主体,企业处于完全从属地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以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来衡量山东省政府在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图5显示,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经历了快速下降又缓慢提升的过程。1978-1993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8.44%迅速跌至7.02%。随着1994年全国分税制改革,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创下历史最低点3.50%,其后山东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稳步增长,至2012年增长至8.12%。

与此同时,山东省的非国有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1978年,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32.37%。改革开放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山东省非国有经济发展不断壮大。1991年,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非国有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60.04%、46.80%,比1978年提高27.67、16.7个百分点。1992-2001年,伴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目标的提出,非国有经济保持第一阶段的强势扩张。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幅提升,由1992年的30.69%迅速提高至2001年的72.45%。2002年以来,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非国有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基本保持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2012年底,分别为95.62%、87.36%、85.49%。

图5 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图6 山东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检验

1、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1)产出。数据来自《2013山东统计年鉴》,1978年为基期年,GDP用GDP指数进行可比价格换算。

(2)固定资本存量的折算。采用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PIM)。其数学表达式为:

Kt=Kt-1(1-δt)+It

其中,t指第t年,Kt、Kt-1是第t年、第t-1年的固定资本存量,δt是第t年的资本折旧率,It表示以不变价衡量的第t年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该公式重点确定并估算下面四个变量:

——历年投资额的确定。选用与张军*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单豪杰*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等相一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山东省历年的投资额。

——投资价格指数的构造。根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 ( 1952~ 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 ( 1952~ 2004)》提供的可比价资本形成总额指数进行换算,计算出以1978年为基期年、1978-2004年的可比价投资隐含平减指数。2005年以来的指数采用《山东省统计年鉴》(2006—2013)上提供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替代。

——折旧率。这里采用张军等的研究成果,折旧率取9.6%。

——基期年物质资本存量的确定。基于经济在稳定状态时,资本存量增速与投资增速相一致这一假定,在估计初始资本存量时有一个通用方法,即用初始年份的投资比上接下来一个时期(如十年左右的时间)平均投资增速与折旧率之和,得出初始年份的资本存量。采用这一方法,得到1978年山东省的固定资本存量268亿元。

依据公式,计算出改革开放以来各年度的物质资本存量。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存量指标更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这里选用教育经费法,用地方政府预算内教育支出近似反映人力资本投资的总规模,数据来自历年《山东统计年鉴》,对于缺省的1978年数据利用平均法计算所得。

(4)产业结构变迁。选用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之和度量产业发展水平。

(5)制度变量。制度变量是一系列经济变量和政治变量的集合。这里对制度变量的考察从政府干预程度、非国有化率、对外开放三个方面展开。

2、计量模型

为考虑不同动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拓展,以GDP为被解释变量,以物质资本K、人力资本L、产业结构S、制度创新I等为解释变量,建立山东省经济增长的总量生产函数:

Y=F(Kt,Lt,St,It)=A*(Ktα,Ltβ,Stγ, Iitδ)

采取劳均形式克服多重共线性,回归方程选择线性对数形式:

lnyt=C+αln kt+βln ht+γ ln st+ δlnIit+μ

其中,yt、kt、ht、st分别表示人均GDP、人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产业结构;Iit表示影响制度的不同因素,政府干预程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分别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gov、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n、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ftd进行度量。

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出的有效性,体现经济增长的质量部分。将物质资本K、人力资本L、产业结构S、制度创新I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称为“综合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TFP计算公式为:

TFP=产出/综合生产要素= Yt/(Ktα* Ltβ* Stγ* Iitδ)

利用索洛的增长核算方法得出:TFP增长率gTFP=gY-αgk-βgl-γgs-δggov-ωgn

3、回归结果与分析

表2 各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表3 优化后的经济产出与变量间的回归结果

利用Eviews对参数做LS估计,结果表明,以教育投资度量的人力资本、以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反映的对外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从专门讨论人力资本、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看,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促进山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刘文,房光婷:《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外部性与山东经济增长》,《东岳论丛》,2008年第6期。;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定和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尉雪波,梅陆鑫,周晶: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对变量间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发现,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这表明,人力资本、对外贸易并非对经济增长没有正向促进作用,其贡献可能是已经包含于物质资本、产业结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中。

为克服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出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

从回归结果来看,物质资本与经济产出高度正相关,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7954,与大家的普遍认识——山东省依赖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相吻合。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达到0.9987。政府干预程度系数为负值,一般认为,政府干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的“大政府”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但由相关系数0.0904看这种作用并不太显著。与政府干预程度相比,山东省的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呈负的相关系数0.327,表明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更强,暗示着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更大程度上受益于“大象经济”而非民营经济的发展。

(1)整体考察。综合来看,1978-2012年,山东省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12.01%的高速增长,资本、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1.48%、0.50%,不断改善的产业结构的贡献份额为0.95%,政府干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0.22%。但是表现为负值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又削弱了这种正面效应,降低了总体经济增长水平。针对非国有经济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有正向与负向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刘海英,张纯洪:《非国有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影响机理研究》,《经济学家》,2007年第6期。。山东省非国有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我们认为,长期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群象经济特征,规模相对弱小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对经济质量的提高反而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但随着非国有经济规模经济的扩大、经济效率的提高,非国有经济迸发的活力越来越大,这种负相关就由强变弱。表5“非国有经济发展”栏也清晰刻画了这一发展趋势。

表4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注:要素贡献由回归系数与要素增长率相乘所得。

从全要素生产率TFP发展趋势(图7)看,TFP值经过一个先快速提高、又波动中缓慢增长、后平滑下降的趋势。从TFP值变动趋势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的表现不太突出。图8显示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动趋势,TFP增长率围绕零坐标轴上下波动。

(2)1978-1991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为10.39%,资本投入提供了最主要的贡献,高达10.16%。政府干预程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87%,是仅次于资本贡献的第二大贡献。改革开放初期面临严重的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做法,能够高效地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随着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目标的逐步实现,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不断发展,也加快了劳动力由农业向收益率更高的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产业结构、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0.54%、0.58%。这一时期,TFP主要受经济政策或重大经济事件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确立建立市场经济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

图7 全要素生产率TFP

图8 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

(3)1992-2001年,物质资本以年均14.789%的高速度增长,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比1978-1991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83%,是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亮点。随着市场逐渐发挥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强烈干预就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表现在数值上就是负0.14%的消极效应。1992-2001年,是山东省TFP增长最快的时期。TFP的提高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1992年十四大明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幅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随着山东省对外经济的发展,加大了技术引进的步伐,技术效率显著改善。

(4)2002-2012年。年均增长16.085%的资本高投入,使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高,高达12.79%。但同时,产业结构发展、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幅较为明显。第三产业是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但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滞后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导致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幅降低。同时,第三产业的滞后发展又限制了一二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向服务业的有效转移,产业间劳动力的转移不畅直接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模式越来越受到现实的挑战,政府干预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越发明显。从TFP值和增长率看,变动趋势趋于平缓。

三、转型期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

1、资本投入:通过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从投资效率看,资本产出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1978-1991年,资本产出率在波动中缓慢下降,从1978年的0.84下降至1991年的0.63;1993年以后,资本产出率逐年下降,201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0.40。投资快速增长与投资低效并存,形成了山东省资本投资的典型特征。在目前产能严重过剩、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持续下滑的背景下,紧紧依赖于这种高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但是,在消费引致经济增长的模式尚未建立之前,长期以来形成的超高投资率的下降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循序下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由投资结构的改善促进经济效益提高和社会管理改善的过程。

从投资的行业结构看,山东省投资结构还比较落后,行业层次比较低。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二者之和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批发与零售、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文体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与仓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保持缓慢增长的态势,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则严重滞后,2005-2012年间,所占总投资的比重呈近乎停滞状态,2012年仅为0.5%。因此,在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方面,山东省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推动投资行业结构的升级,在制造业内部,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创造了庞大经济体量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要与经济同步发展的基本诉求,直接导致了目前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改变过去对经济增长关注的单一聚焦,对社会、对改善民生的公共社会事业投以更多的关注、给以更多更快的投资。

2、人力资本: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国已经享尽了人口红利的绝大部分*③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1期。。按照联合国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该地区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995年起山东省就已进入老龄社会。2012年,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10.4%,同期全国这一比重为9.4%。山东省老年抚养比年年攀升,2012年达到14.2%,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看,和全国相比,山东省的人口红利消耗更快、后续效应更显不足。

在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情况下,Lee提出“第二次人口红利”,即有劳动能力的人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在年轻时会产生一个新的储蓄动机,导致社会总资本量增加,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Lee, Ronald and Andrew Mason: What 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Finance and Development,Volume 43, Number 3, 2006.。蔡昉进一步提出,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来强化第二次人口红利③。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正在逐渐被打破、人口红利逐渐被消耗殆尽的现实面前,以及经济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山东省也迫切需要从人力资本方面创造经济增长新源泉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即人才红利。这就需要不断增加对劳动力知识、技能、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投资,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使人力资本成为山东省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山东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根本前提。2013年山东省三产比例为8.7:50.1:41.2,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在全球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如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等若干重要领域将实现新的突破。2013年4月,德国推出了工业发展的智能化时代即工业4.0(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无论从山东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现实还是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成为转型期山东省加快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加快科技创新,一是要坚持学习、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我国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成果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依然是目前提高我国技术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二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山东省的海尔、海信等一批企业能够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依靠的就是通过自主研发获得世界最新技术、新工艺保持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增加科技创新投入。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12%提高至2012年的2.15%,但和发达国家超过3%的研发投入比重相比仍显不足。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必须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稳步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总之,通过科技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4、制度建设:深化改革中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证明了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度量的政府规模或者说是政府干预程度,已经成为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阻碍因素。同时,在以大规模国有经济占据优势地位的经济环境中,非国有经济面临非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其发展空间、发展机会亦受到大规模国有经济的挤压。随着山东经济向中高收入阶段发展,制度因素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转型期,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是规范政府行为,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山东省要逐步摈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减少集权政治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与利用、对微观经济运行的过多干预;推动政府职能朝着服务型政府转变,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市场活动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实施有效的政府治理,坚决遏制腐败。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经济体系发展到今天,市场基本具备了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体系发育最为完善,但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并未完全放开,在石油、电力等垄断行业市场准入方面还有诸多限制。为此,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结论

基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动力要素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是典型的资本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贡献。(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但产业结构变迁累积起来的问题逐渐增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降低。(3)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政府干预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政府干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出负相关性,并且这种负相关性越来越强。(4)山东省非国有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但这种负相关由强变弱。由这种强到弱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山东省的非国有经济将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将不断增强。(5)TFP值总体上呈现逐渐提高的发展趋势,经济增长的质量越来越高。但是近年来的资本过度深化、产能过剩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束缚了TFP的持续提升。

在经济加速转型期,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要素的转变:(1)通过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形成投资拉动和结构推动的新合力;(2)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使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3)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使创新成为山东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4)在深化改革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责任编辑:王成利]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十三五’山东省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研究”;“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产业链跨地域组织的城市化空间效应及其机制研究(41201163)。

颜培霞(1981-),女,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张卫国(1959-),男,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泰山学者。

F120.3

A

1003-8353(2015)06-0078-08

猜你喜欢
比重山东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