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背景下山东省农业生产率、比较优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5-04-20 08:26公茂刚王学真
东岳论丛 2015年6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率

公茂刚,王学真

(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12)



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等收入背景下山东省农业生产率、比较优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茂刚,王学真

(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12)

通过对中等收入背景下山东省农业生产率状况、比较优势及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山东省农业生产率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增速降低,虽然农业生产率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后的前半段时间持续下降,但后半段时间则持续上升。山东省各地市农业生产率的变化与此相似,而且各地市间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后上升。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农业生产率增长超过了第二产业生产率增长,但仍低于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农业生产率增长是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山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其影响力大于第二产业生产率增长,但仍低于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的作用。

农业生产率;比较优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

一、引言

农业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多年以来都是发展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Nurkse,1953)认为没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就没有工业的革命性变化①。刘易斯(Lewis,1954)认为农业停滞的经济体将不会有经济发展②。罗斯托(Rostow,1960)指出农业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是经济成功起飞的必要条件③。Matsuyama(1992)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前提④。Kogel & Prskawetz(2001)认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摆脱马尔克斯陷阱的必要条件⑤。Gulati et al(2008)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农业改革带来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⑥。Bosworth & Collins(2008)测算了中国与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并指出其是过去25年间两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⑦。Gollin(2010)认为农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⑧。Cao & Birchenall(2013)认为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非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农业部门通过重新分配劳动力到非农业部门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增长⑨。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证的:一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农业部门能够养活工业部门不断增长的人口,而且还能够向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二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农业部门的收入,进而增加了工业产品的国内需求,而且能够为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能够为工业部门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原材料。但应该看到的是,这三方的分析主要是以发展中国家处于收入水平较低的经济起步阶段为背景的,当发展中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后,上述三个方面也将发生变化,农业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自然需要重新界定。而根据山东统计年鉴数据,1997年山东省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当年人均GDP约为7461元,按照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8.2898折算约为900美元,已经超过当年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786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经济社会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比如人口红利消失、出现农民工的用工荒;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加速城镇化等。在这样新的背影下,农业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体现出怎样的变化,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山东省为例,分析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山东省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变化情况,与其他非农产业生产率的对比情况及其对山东经济增长影响变化情况。

二、山东省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本文在对山东省农业生产率测算时主要采用了经过Caves et. al.(1982)⑩和Fare et. al.(1994)发展的基于DEA方法的非参数Malmqusit指数法。采用此方法可以计算得到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及其分解的情况。由于计算Malmqusit指数时需要面板数据,因此本文选用了山东省17个地市作为截面,即决策单元,1990~2013年作为时序,因为之前有些地市的数据没统计,比如日照市是1989年6月才成立的。采用基于DEA的Malmqusit指数法测算农业生产率时需要农业的产出和投入数据。本文选用的农业产出数据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包括农林牧副渔,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1991~2014)。选用资本和劳动力作为投入。其中资本的数据为第一产业的资本存量,劳动力数据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1991~2014))。由于第一产业资本存量数据没有相关统计,因此需要计算,计算公式为,该公式表示当期的资本存量等于上一期资本存量减去折旧再加上当期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于各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0~2013)。的取值参照Hall & Jones(1999)的做法,令其为6%。基期资本存量参照Young(2000)的做法,用各地区1990年固定资本形成除以10%作为该地区1990年的初始资本存量。

使用DEAP软件对山东省1990~2013年的农业生产率进行了计算,得到了1991~2013年间17地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结果的变化情况。为了能反映山东省作为一个整体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我们将每一年对17地市做了一个平均,相关数据详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非一直在增长。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前,除1992年(该年农业TFP指数为0.975)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超过了1.1,而且在1993年达到了最高值1.294,这也是所研究的整个时期上的最大值。这表明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前,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除1992年外,一直在增长。从农业TFP指数的分解来看,1992年农业TFP降低是因为技术进步不增反降造成的,而不是技术效率降低所致,实际上在1992年技术效率还是增长的,而技术效率的变化则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共同引起。但在达到中等收入前的其他年份,山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增长,技术效率在有些年份反而却是降低的。在1997年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山东省农业TFP的变化存在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表现。1997~2002年这前一段,山东农业TFP持续下降;2003~2013年这后半段的表现正好相反,即持续增长。前一段农业TFP的持续下降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的下降,而后半段农业TFP的增长则是因为技术进步的提高。这段时间技术效率的变化并不具有规律性,时高时低。从农业TFP变动的幅度来看,达到中等收入之后的增长幅度要低于达到中等收入之前,通过计算可知,达到中等收入之前,农业TFP平均增长率为16.03%,而之后的农业TFP增长率为4.15%。尽管如此,最近10来,山东农业TFP始终保持增长趋势,这种持续增长的积累必将大大提高山东省农业生产率。

图1 1991~2013年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平均变化情况

从分地市的数据来看,山东省的农业生产率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尽管山东省17地市的农业生产率的变化与全省总体水平一致,但各地市间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前,济南农业生产率增长最快,聊城则增长最慢。达到中等收入之后,滨州增长最快,而临沂则是负增长,即农业生产率平均而言在这段时间是降低的。山东省17地市间的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后上升了,而且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业生产率变化的差异更大,而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率变化的差异则较小。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山东省农业生产率变动与其他产业生产率变动的对比情况,本研究采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得到了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及其分解。在计算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山东统计年鉴》(1991~2014)和各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0~2013)。通过计算可知1991~2013年间,山东农业TFP的平均增长率为7.25%,第二三产业TFP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97%和8.97%。由此可见,在这期间,山东农业生产率增长快于第二产业生产率增长,但低于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前,农业、第二三产业TFP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03%,18.45%和17.88%,之后分别为4.15%、2.92%和5.82%。由此可见,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前,农业生产率增长明显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生产率,达到中等收入之后,三次产业的生产率增长虽然都降低,但农业生产率增长超过了第二产业生产率增长,不过仍低于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从图2、图3与图1的比较可以看出,1991~1996年间,山东省农业TFP指数和第二、三产业TFP指数每一年的变化并无明显的差异规律,即农业TFP指数与第二三产业TFP指数相比时高时低。1997~2002年间,山东农业TFP指数明显低于第二三产业TFP指数,在这期间农业TFP指数小于1,而二三产业TFP指数则大于1,表明农业生产率在下降,而二三产业生产率则明显上升,这是因为在这期间农业技术进步在降低,而二三产业技术进步则基本保持增长。2003~2013年间,除个别年份,比如2006、2007和2008年,其他所有年间,农业TFP增长率高于二三产业TFP增长率,这表明最近一段时间,农业生产率正以快于二三产业生产率的速度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农业技术进步的提高。山东17地市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生产率的变化也极为一致,而且增长速度变化的原因也都根植于技术进步增长的变化。

三、山东省农业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注:括号内为各系数所对应的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根据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主要受到资本积累、人口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即Y=AF(K,L)。接下来将依据该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由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产出函数是指数形式的,为了得到线性模型,需要将所有变量取对数,将其变为双对数形式。本文采用GDP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中资本积累使用资本存量(K),人口因素使用就业人员数量(L),技术进步使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根据研究目的,此处引入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NP)、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GP)和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FP),从而能够区分出农业生产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的面板数据的截面是山东省17个地市,时序是1991~2013年,数据均来自于或者根据《山东统计年鉴》(1991~2014)和各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0~2013)计算得到。根据面板数据模型理论,模型应该采用何种形式需要进行F检验、BP检验和Hausman检验。用F检验来确定采用混合OLS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其原假设为采用混合OLS模型;用BP检验来确定采用混合OLS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其原假设为采用混合OLS模型;使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其原假设为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首先建立了1991~2013年间未划分收入阶段的山东省经济增长面板数据模型。表1中的模型1给出了相应的检验结果和回归结果。F检验表明不应采用混合OLS模型,BP检验表明不应采用混合OLS模型,Hausman检验表明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模型1调整的R2和F值可以看出,该模型的总体拟合效果较好,表明各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从各解释变量的t检验来看,除ln(FP)前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各解释变量都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ln(NP)前面的系数为0.3171,表明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提高1%时,山东省GDP将增长0.3171%。ln(K)和ln(L)前面的系数分别为0.6462和1.0668,表明资本和劳动的偏产出弹性都为正。ln(GP)前面的系数为-0.4026,表明第二产业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为负。ln(FP)前面的系数不显著表明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动并不影响GDP的增长。从系数的对比来看,对山东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力增长;其次是资本存量的增加;再次是农业技术进步;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为负;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不显著。从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1991~2013年间山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因为山东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产值和农业劳动人口都占全省总产值和总就业人口的较大比例。山东省加工制造业中也有较大比例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因此,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会通过促进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山东经济增长。

山东省农业生产率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大于第二、三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但这种结果是否在山东省达到中等收入前后具有一致性呢?为了检验这一点,我们引入了虚拟变量D,并设置1991~1996年间,D=0;1997~2013年间,D=1。虚拟变量以乘法方式引入模型,即与其他变量相乘的方式引入,估计结果见表1中的模型2。根据F检验,不应采用混合OLS模型;根据BP检验,也不应采用混合OLS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调整的R2和F值可以看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总体拟合效果。从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来看,除ln(NP)前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所有解释变量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表明影响是显著的。根据模型2的结果,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系数为0.0183,但由于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山东农业生产率变动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达到中等收入后,农业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ln(NP)和D*ln(NP)前面的系数之和,由于ln(NP)前的系数不显著,因此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农业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只表现为D*ln(NP)前的系数,即为0.2587,而且该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生产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中等收入前后发生了显著地变化,由之前的无影响变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通过系数的比较来看,达到中等收入之前,ln(GP)之前的系数为0.0536,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第二产业生产率增长对山东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达到中等收入之前,ln(FP)之前的系数为-0.7653,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第三产业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地负向影响。由于达到中等收入之前,农业生产率变动对山东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从绝对值来看,第三产业生产率变动对山东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大于农业和第二产业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不过该作用为负效应。达到中等收入之后,第二三产业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分别为-0.2166(0.0536-0.2702)和0.5446(-0.7653+1.3099),且两者均显著。与达到中等收入之前相比,第二产业生产率变动的效应由正变负;第三产业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作用则由负变为正。从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农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对比来看,农业和第三产业生产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的正向效应更大,第二产业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则具有负向效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动主要是因为山东省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依靠工业的发展,但经过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已经基本得到释放,其边际效应已经很小。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技术进步缓慢则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对经济增长不利,随着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对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也更为紧迫,因此对农业的支持开始增加,农业科技进步也日益加快,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日益提升。第三产业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日益增加,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开展,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也日益加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此提高。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山东省经济增长受到农业和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显著正向影响,虽然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低于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但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继续加强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将有力地促进山东经济增长。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点。

第一,山东省农业生产率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增速降低。达到中等收入之后的前半段时间,山东农业生产率持续下降,后半段时间则持续上升。产生这样变化的根源在于农业技术进步的不同变化。山东省各地市农业生产率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而且各地市间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后上升。

第二,通过与二三产业生产率变化的比较来看,达到中等收入之前,农业生产率增长明显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达到中等收入之后,三次产业的生产率增长虽然都降低,但农业生产率增长超过了第二产业生产率增长,不过仍低于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山东17地市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生产率的变化也极为一致,而且增长速度变化的原因也都根植于技术进步增长的变化。

第三,依据面板数据模型的结果,中等收入背景下,农业生产率增长是山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前,农业生产率对山东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农业生产率增长对山东经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达到中等收入之后,农业生产率增长对山东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第二产业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但仍低于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的作用。

[注释]

①Nurkse R. 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②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2(2): 139-191.

③Rostow, W. W. The Stage of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④Matsuyama K.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2, 58(2):317-334.

⑤Kogel T. & Prskawetz A.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Escape from the Malthusian Trap.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1, 6(4):337-357.

⑥Gulati A. & Fan S. The dragon and the elephant: Learning from agricultural and rural reforms in China and India. IFPRI Issue briefs 49, 2008.

⑦Bosworth B. & Collins S. M. Accounting for Growth: 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8.22(1):45-66.

⑧Gollin 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0, 4: 3825-3866.

⑨Cao K. H. & Birchenall J. A.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post-reform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3, 104(C):165-180.

⑩Caves D. W., Christensen L. R., Diewert W. E.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1982, 50(6): 1393-1414.

本文得到国家软科学项目(2013GXS4D127)、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2AJY00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JY10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2DJJJ07)、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014RKB01110)的支持。

公茂刚(1982-),男,经济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王学真(1955-),男,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F304.7

A

1003-8353(2015)06-0073-05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跟踪导练(三)4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