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璐
(丹东文化艺术学校 综合教研室,辽宁 丹东118100)
小儿脑瘫属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模式异常及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此外,部分患儿除运动功能障碍外,还存在行为、语言、认知、社会适应等方面障碍[1]。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但现行的康复训练大多注重运动功能方面的锻炼,难以将患儿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全面贯彻到康复训练中,从而使得患儿康复受到限制[2]。近年研究表明[3],躯干化训练有助于提高大脑思维反应能力和肢体协调性及灵活度。为此,本文将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对脑瘫患儿应用躯干控制训练,并对患儿治疗前后日常运动功能、运动功能、心理功能及综合功能进行评价,旨在为脑瘫患儿临床康复训练提供指导。
选取本调研的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瘫患儿85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我国2004年小儿脑性瘫痪研讨会中对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②患儿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至少存在一项高危因素;③生命体征稳定;④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性康复训练。①Bobath法:通过叩击法、反射性抑制手法、姿势反射、关键点调节对患儿肢体进行刺激;②Vojta法:对患儿身体特定位置行压迫性刺激;③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包括步行、进食、穿脱衣服、鞋袜、解系衣扣及系鞋带。上述训练45min/次,2次/d,每周持续训练6 d,8周为1疗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躯干控制训练。具体如下:①俯卧位训练:患儿取俯卧位,用肘关节支撑体重,支点位置与床面垂直线前方垂直,缓慢移动外周肩部,使体重向侧方向移动;②俯卧位训练:患儿取俯卧位,治疗师两手握持患儿前臂并向上拉伸,随后将患儿量手指分开,置于两膝后方,治疗师从侧后方轻按患儿身体;③坐位训练:治疗师坐于患儿前方,采用拇指将患儿肋骨向下牵拉,当患儿侧方体重增加时,患儿会主动伸手支撑体重,当其无需支持时,治疗师可抬起患儿足部及膝部进行训练;④膝立位训练:治疗师面向患儿取膝立位,将患儿上肢向外分开并置于治疗师肩部,并对患儿腹部及髋关节进行性叩击,边叩击边向后推患儿身体;⑤立位训练:治疗师将患儿两腿分开,并将其骑跨于治疗师腿部,通过来回将患儿下肢抬起,提高患儿肢体功能。治疗师将患儿下肢往各方向推动,让患儿身体重心转移,然后对患儿肢体进行复位。
两组患儿治疗8周后采用步行性分级(functional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4]及步速(walking speed,WS)对患儿步行能力进行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5]、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6]对患儿ADL能力进行评定。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评表(gross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GMFM)[7]对患儿俯卧、手膝位、坐位、行走、立位进行评定。采用WeeFIM量表[8]评定患儿认知、运动、语言及社会功能。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U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BBS、MBI及步速均得到改善,而治疗后观察组BBS、MBI评分及10m步行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前后BBS、MBI及步速改善程度都更明显,见表2。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GMFM 评分和WeeFIM评分均得到改善,而治疗后观察组GMFM和WeeFI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前后GMFM和WeeFIM评分改善程度都更明显,见表4。
两组患儿治疗后步行功能均得到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患儿FAC分级评定为3~5级38例(88.37%),对照组FAC分级评定为3~5级24例(57.14%),两组患儿FA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985,P=0.000)。见表5。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DL各项指标分析 (±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DL各项指标分析 (±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BBS/分 MBI/分 步速/(m/min)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3) 28.45±4.68 47.65±5.42† 51.69±5.73 82.32±7.29† 5.68±2.05 14.98±4.07†治疗后 治疗后对照组(n=42) 27.89±4.25 41.21±6.03† 50.62±4.86 70.21±7.45† 5.78±2.16 10.23±5.62†t值 1.005 3.984 1.132 4.058 1.067 4.253 P值 0.125 0.000 0.113 0.000 0.106 0.000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DL指标改善程度比较 (±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DL指标改善程度比较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步速/(m/min)(治疗后治疗前差值)观察组(n=43) 18.62±2.72†32.58±4.88† 9.62±1.73†对照组(n=42) 12.46±1.84 18.36±4.86 4.73±1.84 F值 12.684 15.782 8.873 P值 0.004 0.003 0.016组别 BBS/分(治疗后治疗前差值)MBI/分(治疗后治疗前差值)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及综合运动功能分析 (±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及综合运动功能分析 (±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GMFM评分/分 WeeFIM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后观察组(n=43) 42.36±12.54 58.96±22.12† 43.96±10.87 58.67±22.12†对照组(n=42) 41.86±12.32 52.04±20.85† 42.87±9.68 50.36±14.28†t值 1.115 4.821 1.042 4.763 P值 0.145 0.000 0.132 0.000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及综合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比较 (±s)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及综合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比较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WeeFIM评分/分(治疗后治疗前差值)观察组(n=43) 17.88±5.48† 16.57±394†对照组(n=42) 10.33±2.96 8.37±1.47 F值 10.582 11.636 P值 0.012 0.010组别 GMFM评分/分(治疗后治疗前差值)
表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步行分级比较 例
小儿脑瘫病因复杂,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性功能障碍,目前关于小儿脑瘫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运动、交际等方面的功能障碍,但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对脑瘫患儿进行系统化的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社会活动、接受教育及生活自理能力[9]。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已有十多年,其临床效果也获得患儿家属及医务人员的认可。但目前大多数康复训练项目侧重于对患儿肢体的康复,以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为主,缺乏对患儿躯干功能的训练,从而导致患儿躯干控制能力较差,如患儿不能保持躯干直立,不能正常抬头或站立[10]。BARTON[11]等认为躯干训练能有效提供脑瘫患儿体位活动灵活性及反应性,躯干控制效果将直接影响患儿坐、立、行等动作。因此,加强对脑瘫患儿躯干控制训练对提高患儿社会适应性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瘫患儿由于大脑发生非进行性损伤,导致患儿原始反射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运动模式及姿势。人体中的躯干肌具有主动稳定人体平衡及维持腰椎生理性前凸的作用。上部躯干模式具有改善肩胛骨及头颈活动的功能,下部躯干模式可提高俯卧位骨盆伸展性。当躯干功能控制良好时,患儿对肢体的协调性及平衡性也显著提高[12]。HOLLEY等[13]研究发现,患儿步态稳定性差是影响患儿步行能力的主要原因,患儿躯干控制能力与步行能力关系密切,肢体活动功能需要躯干组合共同控制协调完成。ENGLANDER等[14]研究表明,肢体ADL功能与躯干控制能力高低关系密切,躯干控制能力越好,肢体ADL功能越理想。
治疗师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躯干控制训练可促进患儿机体对姿势及运动的正确反应,可矫正俯卧位固有运动反应及平衡反应,利用躯干运动可调整骨盆在水平面上控制及左右旋转能力,利用坐位平衡反应训练能促进骨盆稳定性,利用立位重心移动训练骨盆能有效提高患儿控制能力及稳定性。本研究中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脑瘫患儿应用躯干控制训练,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BBS、MBI及WS、GMFM评分、WeeFIM评分均得到改善,而治疗后观察组BBS、MBI评分及WS、GMFM评分、WeeFI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表明,对脑瘫患儿应用躯干控制训练能有效提高患儿ADL及运动功能能力,提高患儿适应性及生存质量。
[1]戚金飞,史惟,吕舜玲,等.引导式教育结合推拿对重度脑瘫患儿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2):158-161.
[2]廖亮华,潘洁,王淑芬,等.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59-61.
[3]徐艳,谢文龙,何凤翔,等.躯干控制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1):825-828.
[4]BJORNSON KF,ZHOU C,STEVENSON R,et al.Walking activity patterns in youth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youth developing typically[J].Disabil Rehabil,2014,36(15):1279-1284.
[5]HOHTARI-KIVIMÄKI U,SALMINEN M,VAHLBERG T,et al.Short Berg Balance Scale,BBS-9,as a predictor of fall risk among the aged:a prospective 12-month follow-up study[J].Aging Clin Exp Res,2013,25(6):645-650.
[6]SPRIGG N,SELBY J,FOX L,et al.Very low quality of life after acute stroke:data from the efficacy of nitric oxide in stroke trial[J].Stroke,2013,44(12):3458-2462.
[7]ALOTAIBI M,LONG T,KENNEDY E,et al.The efficacy of GMFM-88 and GMFM-66 to detect changes in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CP):a literature review[J].Disabil Rehabil,2014,36(8):617-627.
[8]AUSTIN CA,SLOMINE BS,DEMATT EJ,et al.Time to follow commands remains the most useful injury severity variable for predicting WeeFIM?scores 1 year after paediatric TBI[J].Brain Inj,2013,27(9):1056-1062.
[9]张进华,王玉霞,郑勇,等.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对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技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121-1125.
[10]石淑霞,吴建贤.脑瘫患儿平衡功能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2,16(8):1055-1057.
[11]BARTON GJ,HAWKEN MB,FOSTER RJ,et al.The effects of virtual reality game training on trunk to pelvis coupling in a child with cerebral palsy[J].J Neuroeng Rehabil,2013,10:15-20.
[12]张冬青,郭洪科,刘莎莎,等.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矫形外科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8):747-750.
[13]HOLLEY D,THERIAULT A,KAMARA S,et al.Restoring ADL function after wrist surger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A novel Bilateral robot system design[J].IEEE Int Conf Rehabil Robot,2013,2013:1-6.
[14]ENGLANDER ZA,PIZOLI CE,BATRACHENKO A,et al.Diffuse reduction of white matter connectivity in cerebral palsy with specific vulnerability of long range fiber tracts[J].Neuroimage Clin,2013,22(2):44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