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学、议论、引导的学习方式真正走入历史课堂

2015-04-20 04:38杨培培
学子·上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自学长征红军

杨培培

自学、议论、引导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方式,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本文试结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具体的做法。

一、学生因自主而激趣,课堂因自主而灵动

1.自主预习,接触新知。教师布置自学指导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可以设置相关预习题,如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出发地点,结合地图找出红军长征的路线等。这样学生对本课所要探究的内容就心中有数,方向明确了。

2.自主评议,学习新知。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评价,同时对学生自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比如在学习这课时,教者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所预习的问题,集思广益,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学会了倾听别人,感悟到团结的力量。

3.自主练习,拓展新知。练习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学生检查学习状况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但是传统的作业布置形式单一,如果换一种思路,也许学生会“爱上”作业。这一课我布置的作业有两条:一,长征为什么最终走向陕西,如果换个其他方向,比如目的地换成江苏结果又会怎样?二,长征油画欣赏,从油画中能看出哪些信息,感悟怎样的精神?

历史课程不仅要我们记得历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公民的素质。

二、课堂因议论而精彩,议论因设计而有效

1.问题设计要有新意性。新颖、独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收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让人在闲适悠然的情境中步入正题,增强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这节课,我借用时下流行的微信平台,告诉学生我的朋友们将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点的几张图片发到朋友圈上啦,但是顺序有点混乱,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合作讨论,整理好顺序,理清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在这些地点上发生的故事,学生的兴趣果然增加了许多,听课劲头十足。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一种饶有趣味的情境,激发好奇心的产生,是提高课堂效率、改变课堂生态的有效途径。

2.问题设计要有艺术性。从方式上衡量,提问应注意艺术性。例如教师应掌握利用问题创设情境的技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尽量剔除“好不好”“要不要”等意义不大的提问;所提问题应有梯度,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应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比如在本课中探究红军长征的意义时,如果直接提出问题可能学生思考的时候很空洞,于是我设计了百家争鸣话长征这个环节,先展示了外国人眼中的长征和毛泽东对长征的评价,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最终培养学生思维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因引导而真实,学生因引导而奋进

1.教师引导要走进教材,超越教材。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育有这样一个怪现象:编教材的是高校学者,教师是教教材的,命题的不是编教材的也不是教教材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深研教材,整合教材,拓展视野,多阅读名家新作,吸收新的史学观念,站在更高的高度去使用好教材。

2.教师引导要走进学生,走出学生。有时候我们想把别人的教案课件拿回来直接用,却上不出那种效果,因为学生变了,学情变了。所以教学设计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按照学生的认知需要来预设教学的目标,确定教学的内容,设计教学的教学活动。

3.教师引导要走进预设,精彩生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能动的活泼的,对老师设计的预设问题往往有出乎意料的反映。这不确定性也是课堂精彩的根源。在这节课上,正当我沉浸在自己的预设长征路线时,有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我会!我会!”“你真的会?”我怀疑的看着他,“那你来试试。”虽然他画的长征路线不是很准确,但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我趁机说道“刚才陈阳同学的长征路线图画得怎么样?”“好!”“但是啊,老师也发现了其中还是有点偏差的,你知道哪儿还有点问题吗?”因为我们这儿用的是白板,好几个同学相继上来指出问题,就这样,本来比较枯燥的长征路线在“小插曲”后,课堂气氛一直活跃到最后。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用心倾听,敏锐的去捕捉一些“意外”,恰当地引导,可以把这些意外变成“课眼”。既不影响教学的进程,又自然地解决了难点,有时还能成为一抹亮点。

猜你喜欢
自学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