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经济学校 林建忠
论中职体育的“内网”传播
福建经济学校林建忠
该文探讨将体育传播理论应用于中职体育实际,分析受众心理,构建传播渠道,从技能和文化两个层面入手,把握奋斗意识和合作精神两个传播重点,发挥体育传播在校内(“内网”)传播的作用。体育教师们不局限于体育教学,携手同行传播体育文化,实现学校内涵建设、文化提升的宏观效应,同时对体育教师“大视野”、体育工作“大格局”有益。
中职体育文化建设校内传播
中职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中职校园文化管理普遍存在各自为阵现象,缺乏宏观统筹,体育活动往往只有当事的师生关心与受益,旁人不太理解更深层的意义。在中职学校建设中如何将体育传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如何不局限于体育运动的传播,超越对体育竞技、体育娱乐的关注,而着眼于体育精神、师生健康发展,都值得体育教师探索。
中职体育校内(“内网”)传播的受众看似简单,只有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有参与关注、体验认知、自省提升的基本需求。但细分起来,却颇复杂。以中职学生群体为例,他们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但体育基础未必都好。不同体育基础、性格特点、专业班级的学生倾向不同。以中职教师群体论,教师工作各有侧重,专业教师注意职业技能大赛,公共基础学科教师亦各有任务,如语文教师关心中华诵读活动、文明风采比赛,德育教师关注心理咨询、师德建设等等,教师们在工作环境中不免有本位意识,以本职忙碌为由不关注校园体育。通过加强体育校内传播,促进教师对学生体育情况的了解,可更好发挥科任教师、挂班科长对班级的齐抓共管作用,实现全员教育,完成对学生的综合培养;通过加强体育校内传播,引导师生高瞻远瞩,把健康发展当作人们生存和发展需求统一看待,共享体育文化精髓。
师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一般源于三类需求:(1)从体育活动游戏中追求乐趣的需要;(2)归属运动集体获得荣誉的需要;(3)展现体育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学校体育传播策划时要注重满足师生的需要。
中职阳光体育活动的推行让体育突破学科课堂的禁锢,随着数班同时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班主任到场落实,课外体育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促进体质健康,师生都需要“心动”、“行动”。构建体育校内传播的渠道有:校园网络体现学校及各班体育动态,校园报纸报道学校体育重大赛事新闻,校园广播推介体育人物、体育故事、奥运文化,校园公告栏展示学校体育赛事结果,校园闪屏告知学校体育讲座和校际体育交流信息,体育教师教学空间介绍个人运动健康心得等。
珍视校园体育“内网”传播平台,还要切实解决“谁来做”的问题。谁来做?校内传播单靠体育教师来做是不现实的,要发挥体育教研室专业指导作用,联合相应部门形成合力机制。比如在教学部、校团委协调下,体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会体育部干部做好具体组织工作,沟通各媒介各栏目专门的新闻人员、宣传人员,整合多元技能与文化因素,体现传承与创新。如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帮助设计赛事海报进行宣传,渲染营造气氛,激发师生关注热情;让营销专业学生帮助进行活动策划,联系企业冠名,在竞技成绩、“体育道德风尚”之外适当加入其他奖项评选(如“最具勇气奖”、“最帅姿态奖”等),增加趣味性。解决了阵地与人员的问题就保证了传播渠道的畅通。体育教师还可以助力工会做好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以我校为例,校工会开展教职工登山活动、接力比赛、跳绳比赛、太极拳培训、健身操培训,组织羽毛球、篮球、足球俱乐部等,内容丰富多样,通过学校官方群进行动员、通联,通过电子闪屏(内屏)公布表彰情况,调动体育教师专业技术力量,激发体育爱好者的热情,将教职工体育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影响力广。教职工们通过体育活动及宣传,增进健康和友谊,增强团队凝聚力。
传播什么?把体育制度、行为、精神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形态等体育文化信息完全纳入传播,推崇体育精神文化中的运动参与、竞争奋斗、公正和平,设定校园体育标准色,设计体育吉祥物,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丰富体育物质文化等。结合实际,下面从两个层面论述把握校园体育传播的两个重点:
3.1技能层面入手:增强师生的奋斗意识
从技能层面入手开展体育传播,不仅要持续普及师生“体育运动训练计划拟定”项目的指导,而且要在训练中强调吃苦精神、奋斗意识。从1995年国务院提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健康意识深入人心,教师和学生都要找到合适的锻炼内容和方法。通过宣传引导师生了解运动价值、运动保护常识,推荐以改善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有氧运动,形式多样,尽可能不受时间、地点、场地、天气影响,也不受性别、年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影响,让师生们量力而行,自由选择,合理安排。学校实施阳光体育、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开设特色体育教学、开办体育文化节、开展师生体育社团训练、自主体育赛事活动等,坚持体育传统,于实践中不断创新,同步宣传引领提升师生们的奋斗意识。
通过案例宣传等引导自我诊断,确定训练指标、负荷安排、检测手段,综合个人能力基础和训练条件确定训练计划,包括基础训练阶段的一般运动能力发展训练和专项提高阶段的专项竞技能力提高训练,实事求是,降低难度,分解目标,着眼于周计划的落实,最终达成健康发展的目标。教学中强调以体质健康标准检测促训练的常态管理,强调训练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把师生体育比赛优异成绩通过校园网站、报刊广播等形式加以宣扬,引导挑战自我、与他人竞争,增强“更高、更快、更强”的奋斗意识。
3.2文化层面入手:培养师生的合作精神
从文化层面入手开展体育传播的目的是培养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运动能够培养社会能力,提升职业品质。要布置有针对性的环境标语,如“体育是挑战与追求,体育是发展与超越”、“体育塑活力个体、体育造聚力团体、体育铸强力国体”、“彰显个性自信,关注生命健康”弘扬体育精神文化,激励团队。要经常策划体育团队活动并予以宣传。如以海报形式宣传班际篮球赛、排球赛、拔河赛,宣传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如花式跳绳五人表演、有氧拉丁单体形式团队表演、班级器械操表演等,扩大影响。我校开展的学生街舞训练,学生互教互学。地点设在教学楼一层大厅,时间设在中午和傍晚,过路师生较多,街舞社有榜样示范作用,反响较好。
要引导师生团队在运动中学会正确看待目标和困难,克服恐惧,富于决断,突破自我;学会倾听,有效沟通,营造自律互信、互相鼓励、协调一致的团队氛围;创新思维,培养应急应变能力,体验信息资源共享重要性,共创整体赢利意识等,从而形成“自律进取—分工协作—共赢”优秀团队模式。要有意识地把体育活动和学校建设相融。比如在学校田径运动会教工团队入场时,设计呼喊与示范校建设相联系的宣传口号——“创建示范,豪情万丈,体魄健康,共铸辉煌”,呼喊和师德要求相吻合的宣传口号——“学高身正,知行合一,教师出彩,人民满意”,培养教师归属感、光荣感。
中职体育“内网”传播是中职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中职体育教师携手同行,借助“内网”传播,弘扬体育文化,将极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许正林.体育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