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小学校园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对策初探*

2015-08-24 03:14福建省气象学会诏安县气象局福建省气候中心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周榕贞童怀忠邹
海峡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

.福建省气象学会;.诏安县气象局;.福建省气候中心;.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周榕贞童怀忠邹 燕  刘 美

福建中小学校园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对策初探*

1.福建省气象学会;2.诏安县气象局;3.福建省气候中心;4.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周榕贞1童怀忠2邹燕3刘美4

气象灾害是不可抗拒和消灭的天祸。中小学师生在彪悍、凶顽的气象灾害面前无疑是渺小的弱势群体。如何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将气象灾害对校园的侵袭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十分重要。该文通过分析福建省气象灾害的种类、时空格局及危害特点,结合大量危害或影响中小学校园的气象灾害实例,对目前中小学气象防灾减灾现状作出科学评价,提出了中小学校园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的新对策,以期在未来应对灾害过程中,进一步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提高国家财产的安全系数。

中小学校园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运动及演变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气象灾害有7类20多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据相关部门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1%以上(见图1)。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全国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可计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灾害性天气对工业、农业、国防、民生等的影响更加广泛。其中,中小学校园所受气象灾害的侵袭与危害尤其不容忽视。

图1 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量的71%左右

1 福建省气象灾害的种类、时空格局及危害特点

1.1影响福建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及其时空格局

福建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季风的年际不稳定性特别是季风进退和季风强度的异常,使福建成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频发区,主要气象灾害种类见表1。

表1 影响福建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及其时空格局

1.2福建省气象灾害的特点

从表1可见,福建省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一是种类多。既有温带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又有热带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既有陆地滋生的灾害,也有来自海洋的灾害。二是出现范围广。一年四季都有出现灾害的可能;各县市的灾害种类都有十余种且各有其重点,地域性较强。三是活动频率高。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中约有70%会对福建产生影响;福建不仅是全国暴雨多发区之一,而且遭遇干旱的机遇也较高。四是持续时间长。每年平均汛期长达5个月;登陆、影响的台风平均活动期半年左右;春季低温、夏季热浪天气也常久拖不消。五是群发比率大。气象灾害发生后,因不同的地形、地理条件又往往会引起多种灾害同时出现。六是连锁反应强。一种气象灾害出现后往往会触发一些次生灾害相继出现。七是灾情危害重。在福建自然灾害中,不论人员伤亡数字还是经济损失,气象灾害均居第一位。

以上所列的福建主要气象灾害也直接或间接地对我省的中小学校园造成影响甚至威胁。因此,做好中小学气象灾害防御教育对于维护校园安全、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2 气象灾害对中小学校园构成的危害与威胁

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自我救护的知识和能力,往往会成为自然灾害最大的受害者。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和近年发生的灾害情况分析,气象灾害对中小学校园构成的危害与威胁,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2.1危害与威胁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这样的事例相当多。如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宁安市遭遇200年一遇的暴雨造成山洪暴发,使该市沙兰镇中心小学105名学生死亡;2006年6月29日,安徽泗县长沟朱彭小学突遭龙卷风袭击,造成2名学生死亡,46名学生受伤;2007年5月23日,重庆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突遭一场雷击,酿成7名小学生罹难,44人受伤的惨祸……此类事故时常见诸报端。

2.2危害与威胁学校教育基础设施

气象灾害对学校教育基础设施所造成的危害与威胁不胜枚举。如2006年的“桑美”强台风在浙江苍南登陆后,强大的气流横扫素有优良避风港美誉的福鼎沙埕港,给当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同时,也重创福鼎教育系统,校园基础设施损坏惨重,全市共有205所学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多万元。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教育设施的不断完善,气象灾害一旦发生,对学校教育基础设施所造成的损失也会越来越严重。

2.3扰乱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

2006年高考前夕,福建省建瓯市遭遇了5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阻断了交通,淹没了考场。为确保当年参加高考师生的生命安全,福建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在开考前7分钟做出延期高考的决定,使建瓯市成为全国唯一因气象灾害大规模延期高考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高考使用B卷的灾区。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台风、暴雨洪涝、高温酷暑、冰雪冻害、雷雨大风、雾霾天气等气象灾害使学校延期开学、提前放假或因灾停课等情况时有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课程的施教内容与教学时间安排因灾而变,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困扰。

2.4给经历灾难的师生留下巨大的心理创痕

每当重大气象灾害发生,人们大多关注的是因灾而亡的不幸人群,而侥幸逃离灾害魔爪的人,他们的幸运并不彻底,无情的气象灾害有的带给他们巨大的生理、心理创伤,有的使他们痛失家人、家园和家庭财产,使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极难摆脱巨大的伤痛或灾害带来的生活困窘,有的学生甚至因灾变贫而失学,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有的甚至伴随终身。

3 中小学校园气象灾害防御教育宣传对策

3.1校园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气象灾害的强度大,突发性、破坏性强,这是造成校园人员伤亡和财产严重损失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笔者认为,校园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突发性灾害的体制不够完善,学校对防灾应急预案缺乏了解,缺乏实际防灾减灾的经验,预案演练不够,特别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方面还很薄弱,存在麻痹思想,师生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甚至毫无自我保护意识,则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观原因。

校园历来是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领域,几十年来,福建省气象部门一以贯之将校园气象科普宣传稳步地向前推进。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频发、重发的现象日趋严重,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在科普宣传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在提升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及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校园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基本上还是按常规的科普方法进行,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的常态化机制,宣传教育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引起重视;对如何做到人人明白、入心入脑,做得还不够,师生对气象灾害的危害性、破坏性认识还不足,灾害基础知识、防灾减灾行为教育有待提高;科普受众的范围较小,宣传效果仅局限于参加活动的人群,普及延伸的空间有一定限度,还无法做到辐射带动,全面铺开;宣传资源不够丰富,内容缺乏特定的深度与广度,宣传方式有待创新与探索。

在中小学校园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是一项具有前瞻性与战略性意义的重要工作。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对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防灾减灾能力的强弱关系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尤其要对极易受伤害的中小学生进行专门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从中获得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

3.2开展校园气象灾害教育宣传的优势与特点

在中小学进行防灾减灾宣传,具有诸多优势。一是政策优势。校园防灾减灾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学校安全,校园安全教育历来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中之重。抓住时机,与教育部门做好协调与沟通,自上而下地开展宣传活动,其声势与效果不容小觑。二是组织优势。中小学校园是学生的集散地,学校强大的组织、管理功能保证了宣传的广泛性与高效率。三是人才设备优势。学校教师素质高,接受能力强,校园各类教育设施完备,特别是各校都配有科技老师,结合科技活动与特色校建设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找准切入点,效果显著。四是媒介性与辐射效果。对中小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宣传,不仅使他们学会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而且,他们还可以用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去影响家庭及周围的人,发挥媒介宣传作用,从而增加学校防灾减灾宣传的影响面和受益群体,形成一种巨大的减灾效应。五是资源优势。近年来,我省的校园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围绕着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防灾减灾宣传队伍,气象科普知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涉及面也逐步拓宽,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气象科普工作的软实力。

在校园开展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宣传,其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福建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丘多、平原少,海岸曲折,海域辽阔。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各种气象灾害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中小学校园分布在城市、农村、沿海、山区,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影响,学校所在地固有的气象灾害各不相同,无可避免,所以灾害防范宣传的种类与重点也不同;防灾减灾宣传的对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状况不同,对灾害情况的估计和处理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2];新时代学生科学素质高,主动参与意识强,所以,对学生的防灾教育,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特点,探索创新更加多样、活泼、生动、互动性强的宣传方式。

3.3加强校园气象灾害防御教育宣传的对策探讨

3.3.1政策支持,逐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公共投入、项目带动”的防灾减灾宣传新格局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是丰富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自然灾害的增多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青少年应对及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国家的意志、社会的需要、公众的愿望、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已逐步得到认可。

提高各级政府对校园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的重视,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的领导。政策上可以为防灾减灾宣传给予适当的倾斜和一定的鼓励措施,整合民政、气象、地震、国土等各部门各领域的防灾教育资源,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集中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各界开放的综合性防灾教育培训基地、防灾教育馆、气象科普馆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建设项目,定期举办气象灾害防御教育展览、科普画廊,利用近年发生的重大灾害进行警示教育,通过防灾教育基地模拟演习[3],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管理力度,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在国家和国际减灾日期间,教育部门按照统一主题,积极组织学校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制定详细的防灾减灾教育宣传计划,严密组织防灾减灾教育的落实,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良性互动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切实保障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实施和规范管理[1]。

学校教育在灾害知识教育和宣传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可参照日本及欧美等国的作法,将灾害知识作为一项常规教育,让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各级各类学校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防灾教育和防灾演习,常规宣传与重要结点配合,使灾害防御宣传日常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应对各类突发灾害事件的演练,使孩子养成强烈的防灾意识,锻炼学生的胆识、机智,培养学生自信心、自控力和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的协作互助精神。

3.3.2立足校园,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开展宣传

学校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进行防灾减灾宣传可以有多种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3.3.2.1课堂学习

防灾减灾意识是一种自觉的科学的意识,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基础上的认知。中小学教材中都有一定篇幅的气象灾害知识内容,尤其是编写针对性高、实用性强的校本课题的开发与校本教材,是开展防灾教育的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载体与宣传平台。

不同地区常见气象灾害往往差异很大,且各具特色。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中小学开设防灾减灾教育课程,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学校所在地特殊的地理背景,结合各校的特点,组织气象专家参与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充分挖掘防灾减灾教育素材,如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有哪些种类?学校所在地各种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了解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科学的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的措施,等等。同时,多举灾害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产生忧患意识。教科书上少量浮光掠影的气象灾害知识,通过校本教材精心组织,变成丰富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教育课程,使之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普及到每一位学生,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他们的灾害自救和逃生能力。这方面工作,浙江省走在了全国前列,2012年出版的《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既延伸了小学阶段课本中的气象知识,又能对学生课外的气象知识进行补充。

3.3.2.2利用校园环境进行宣传

校园环境属于隐性课程,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结合校园环境建设,围绕防灾应急工作主题,常设防灾教育宣传展板,在科技长廊和科普走廊中张贴防灾减灾宣传资料,介绍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有关知识,让防灾减灾教育融入校园环境,营造宣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3.2.3将丰富的气象科普知识移植校园

结合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充分利用学校完善的多媒体软件录像投影仪、校园网、校园广播站等现代化教辅手段,播放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知识的科教片、动画片、灾难片,以形象震撼的影视语言,让受教育者去体会、感受,想象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可能采取的自救措施等,让他们通过观察学习来丰富自己的逃生知识和技术。

3.3.3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校园气象站及各类气象科普基地的教育宣传功能

气象科普教育是我国中小学重要的传统教育项目之一,历来深受国家和党政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中国气象局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引领者和最有力的支持者。随着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推进,气象科普教育、校园气象站、气象科普示范校园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校园里,通过科技老师和气象专业技术人员的言传身教,让同学们掌握气象目测与器测各项目的观测和气象预报等技术,了解重要天气现象和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掌握对重要天气现象和气象灾害的观察、预测方法和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在动手实践中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成长。

近年来,气象部门又推出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这一科普品牌项目,将各级气象台站向校园开放,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让学生现场体验如何制作天气预报、跟踪监测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以图文并茂形式讲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基地注重大型气象科普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结合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宣传周,通过散发各种宣传彩页、制作气象科普展板、展出气象应急指挥车、人工增雨发射架、举办科普讲座,播放防灾减灾科普光碟、指导学生阅读防灾减灾手册、书籍等,宣传科学预防气象灾害的有关知识,提高中小学生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在基地里,气象专家指导学生开展气象科技探究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举行防灾减灾的知识竞赛、防灾游戏、避难训练、夏令营等活动增加防灾体验,习得逃生本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

气象科普工作者希望通过校园气象站及青少年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建立校外青少年气象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把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知识深入到校园中,补充并延伸课本知识内容,拓宽师生的科学视界,激发同学们爱气象、学气象的热情。

福建省的“校园气象站”建设与活动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校园气象站自行发展,部分学校也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气象科普教育,但整体上缺乏组织与计划,处于“自拉自唱,自生自灭”状态。为结束这一混乱局面,可借鉴上海、浙江等校园气象科普先进省份的经验,整合各校气象科普资源,寻找共同点和结合点,打破学校的围墙,结束校园气象站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各级各类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组织。通过这一共同的平台,各校园气象站相互沟通和学习,将有利于校园气象灾害防御教育宣传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开展,为推进校园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常规化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3.3.4建立师资队伍,加强对中小学教师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要建立气象灾害宣传教育机制,教师队伍的建设必不可少。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一支热心敬业、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是整个灾害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将关系到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可持续发展。灾害教育要进行并形成长效机制,必须由具有灾害教育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来进行。教师培训时应全面介绍灾害知识与防御的技能,使其深入了解各类灾害的形成机理、危害性以及应对策略与技能等。务必使广大受训教师真正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以保障在以后的灾害教学实践中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自然灾害,果断地避开自然灾害[1]。

3.3.5因势利导,跟踪校园防灾减灾需要做好应急科普宣传

校园应急科普,是指为提高中小学师生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及处置自然灾害能力而开展的相关科学技术普及、传播和教育,具有时效性强、针对性强、挑战性大的特点。

当校园气象灾害即将来临或突发之时,师生最信任的是科学,这时气象科学的地位就突显出来了。在平时,科普知识的关注度不是很高,但在突发灾害面前,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寻求科技资讯,了解有关气象信息。此时,开展应急科普,对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做出科学和权威的解释,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做到科学预见、精心策划与正确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师生的疑惑和恐慌,对缓解紧张情绪,有条不紊地开展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具有决定性意义,气象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也会随着师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而被大量地吸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科普效果。

当然,开展校园气象灾害防御教育宣传还有很多途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满足校园防灾减灾需求、建立学校师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未成年人尊重和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让每个人都成为防灾教育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是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防灾减灾宣传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1]廖贤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9):31-34.

[2]张信勇,卞小华.关于我国防灾教育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5-118.

[3]朱景林,操维琦.关于我国教师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3-16.

[4]王渝生,苏青,李万刚.抗震救灾中的应急科普[J].中国科技教育,2008(7):18-25.

*项目资助:福建省气象局软科学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气象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气象树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