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余 芳
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总体要求由原来的“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变为“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杭州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指出:“这不仅仅是措辞上的改变,更是向考生提出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正确、熟练、有效。建议在复习时多关注语言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少做文字游戏。”大纲中对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等考查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要求未作改变。笔者对过去十一年浙江省高考卷中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内容的命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年 份 题目(一) 题目(二) 题目(三) 题目(四)2004年 句式变换 语段归纳 句子仿写 对联2005年 图文转换 句子衔接 标点 词义辨析2006年 句子仿写 情境题 词语辨析填充2007年 情境题 稿件处理单 寓意题2008年 句子衔接 情境题 提炼中心2009年 句子衔接 图文转换 情境题2010年 提炼中心 句子仿写 海报2011年 句子衔接 句子仿写 图文转换2012年 下定义 扩写语句 新闻内容及评价2013年 排序题 寓意题 句子仿写2014年 情境题 写致歉信 句子仿写
数据统计表:
考查题型 考查次数寓意题 2次图文转换 3次语意理解 4次句子仿写 6次句子衔接 4次情境题 4次其他题型 各1次
(附注:其他题型包括对联、海报、新闻类、信件、下定义、稿件处理、提炼中心、句式变换、词语填充和辨析。)
从以上的统计中,我们看到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每年都有新变化,形式各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难预测性。语言文字运用命题形式以语段压缩、图表转述、警示语、公益广告以及句子仿写等形式综合考查。“连贯”多考查语句的衔接、句子顺序调整,主观题、选择题等多种形式并举;“得体”多以主观表述题形式出现,体现日常实用的特点,如写广告语、情境对话等。容易变换出题的情境题和句子仿写应高度重视。
命题的语言材料选用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题目设计一般要弘扬民族文化,紧贴时代主旋律,推动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分值和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重要性不容小觑。而高考复习时又不易把握,导致复习不复习一个样,练不练没有明显差异。如何抓住得分点,有效提高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答题准确率?
应对语言文字运用题,审题是重中之重。审什么?如何审?本文提出语言文字运用解题的四个步骤,即:
1.审出显性要求;
2.审出隐性要求;
3.审出关键词语(即得分点);
4.润色完善答案。
在这四个步骤中,最难把握的是对隐性要求的提取,那么,哪些内容属于隐性要求的范畴呢?我们结合高考真题来分析。
如2014年浙江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
依据下列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4 分)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显性要求是题干中明确规定的,包括句式、结构和意象选取。隐性要求只能从示例中分析得来,例句中,月、湖、鱼、月影,四个意象之间密切相关;最后一句是一个问句,运用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而且嫦娥与月也相关;此外,整段文字意境优美,读来有一点儿感伤的基调,这些都是隐性要求。审出了这些看不见的要求,才能准确把握出题意图,按要求答题。
隐性要求主要有:情境色彩、感情色彩、上下文语境、意象之间的关联、哲理性和深度。
如2011年浙江卷: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4分)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此题除了句式和顶真的手法外,隐性要求是句子的情境色彩带有感伤的基调,表达的情感是对逝去的东西无法挽留的无奈。另外,所选意象——树、叶、花、香,四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这些隐性要求如果在审题时没有注意到,写出来的句子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对于一些谈寓言故事寓意的题目,其隐性要求就是走出故事本身,拓展至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人生道理,谈出哲理性,具备一定深度,而不能停留在故事所提及的事物层面。
如2014年浙江卷: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题型按一般的隐性要求,师父的答话不能还在说爬树的事,要影射到社会人生,要看出爬树的象征意义,“爬到高处”象征“困难之处”,“低处”则象征“容易之处”,两次爬树的区别在于有无经验。所以参考案是: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接下来,在审出题目的各项要求之后,还要根据题目分值,审出答案的关键词语,即得分点。如2012年浙江卷:
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作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3分)
这类题目抓住得分点所在的关键词就能得高分,第(1)小题第一个得分点是调查对象——学生和父母,第二个得分点是代沟或沟通话题只有学习;当然在概括时要注意看大多数的普遍情况,所以其拟定的参考答案是: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第(2)小题,这种谈看法的题型,得分点就是看问题的角度。此题根据分值最好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同时要注意观点不能过于偏激和绝对,要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有的学生答这类题时,往往是答了很多,却拿不到高分,就是因为说来说去,都只是一个角度、一层意思。这道题参考答案就是从学生、父母、话题内容三个角度拟定的:学生以学业为主,父母关心成绩没错;但我们的成长路上不仅只有学习成绩,强健身体、培养兴趣、磨砺意志、塑造品格等都应该成为交流的话题。
再如2014年浙江卷:
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信的正文,字数不超过90字。(4 分)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地址、姓名等信息用XX代替。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这种写实用类文体的题型,最终要审出关键信息,这道题4分,应审出四个得分点信息:说明事由,表明歉意,寄回地址,表示诚心和欢迎再次惠顾。
最后一步,润色完善答案,就是要使语言生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修饰:
1.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展示语言的表现力;
2.从形、声、色等方面对事物进行多角度描摹,丰富语言的内涵;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4.巧用句式,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特殊句与常式句交错使用,体现语言的情感性。
锤炼语言的方法很多,以上只是在短期内易于掌握的几种方法。另外,还应注意观点表达要紧扣题旨,思想健康。句子要符合语法,合乎逻辑,不要出现病句,注意语言使用的场合,区分语体,用词规范。
运用以上方法解答语言文字运用题应该能做到思路清晰,胸中有数。我们并不是唯标准答案论,但答题思路和方向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强化,形成一种解题习惯,最终自然能提高答题效率。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题型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创新不断。《庄子·知北游》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万变不离其宗,要善于从多变中看出不变的真理和规律。审题是关键,把好审题这一关,审好题目的各种要求,把握出题意图,再加上润色句子,争取作到少失分甚至不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