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常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现代研究证实,其发病与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有很大关系[1-2]。有文献报道,血小板 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通过作用于血栓形成的最后通路,能够显著减少血小板表面的功能性 GPⅡb/Ⅲa受体,抑制血小板的粘附、活化、聚集,而替罗非班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3-4]。本文以89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替罗非班在AMI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上该病的治疗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9月接收的89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第6版《内科学》制定的AMI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18~70岁;(2)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3)就诊时间距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4)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脏、肾脏等重大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出血、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的患者;(3)既往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史;(4)3个月内的严重头部闭合性创伤或面部创伤、疑似主动脉夹层、消化性溃疡;(5)对受试药品中成分过敏,以前使用替罗非班出现血小板减少。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即刻给予氯吡格雷600 mg、阿司匹林300 mg口服,至少坚持术后服药18个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各75 mg/d,低分子肝素4000 U皮下注射,2次/d,12 h/次,持续7 d。在此基础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支架释放后,对照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肝素,1000 U/h,持续36 h,观察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替罗非班,0.15 μg/(kg·min),持续36 h。
1.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患者入院后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脉搏、呼吸、血压和体温等),并行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生化、尿常规、凝血常规等)。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后,术区部位碘伏消毒,经皮穿刺建立股动脉通路;穿刺成功后,插入动脉鞘管,沿动脉鞘管置入J型导丝,依次行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完成后,依据造影所示病变情况,用小于血管直径的球囊(15~20 mm)行预扩张,再按常规方法植入支架。所有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均成功(支架完全跨越狭窄病变,并充分扩张,同时再次造影示残余狭窄<30%)。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T段下降、缺血导联数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顽固性缺血状态、新近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轻度出血(血尿、咯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症(术前血小板计数正常,而术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 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心电图变化比较 给药前两组患者ST段下降、缺血导联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两组患者ST段下降、缺血导联数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变化比较(x-±s)
2.2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2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2例咯血;对照组2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87%)高于对照组(6.98%),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412,P>0.05)。
AMI是冠心病比较严重的类型,其发病时病情严重、进展快、死亡率较高。其是临床内科较为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5]。研究表明,其可继发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进而使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而引发的严重心肌缺血性坏死,同时冠状动脉闭塞会导致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出现坏死,及透壁性心肌坏死,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6]。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由于可以及时、高效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改善梗死血管闭塞处残余狭窄,被广泛用于AMI的治疗,但是,研究发现,介入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血栓脱落及IRA远端“无复流”现象,加大了心肌细胞发生永久性死亡的几率[7]。同时,随着对AMI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AMI患者血管内聚集着大量激活的、粘附性的血小板,其会促进微血栓的形成,造成冠脉血管堵塞,并且会使病情恶化、发生不可逆转的病理生理改变,影响患者预后[8]。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对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使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及聚集的过程,改善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9-10]。
本文通过对国内唯一使用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AMI治疗中的应用发现,与给药前比较,两组患者的ST段下降、缺血导联数均显著降低(P<0.05),但是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替罗非班明显改善其心电图的缺血损伤,考虑与文献[11]报道的应用替罗非班后仅5 min就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病变部位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或发展有关。研究中还发现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替罗非班能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进一步证实了文献报道。有文献[12-13]报道,替罗非班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替罗非班应用于AMI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一提的是,文献报道,约50%AMI患者由于发生心律失常导致死亡,而这种心率失常是可救治的,临床可利用好“时间窗”,进而使冠状动脉再通,可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从而挽救AMI患者的生命[14-15]。本研究中患者入院即刻给予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口服,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此外,目前临床上对于替罗非班的使用时机和使用剂量一直存有争议,临床上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试验进一步明确,使结果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能够有效调节AMI患者心电图变化,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吕磊.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7):1132-1133.
[2] Dong L,Zhang F,Shu X.Upstream vs deferred administration of small molecule glycoproteinⅡb/Ⅲa[J].Circ J,2010,74(8):1617-1624.
[3]谷新顺,郭晓平,贾新未,等.延迟PCI联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AMI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1530-1533.
[4]崔晓琼,李彤,王怀祯,等.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5):332-335.
[5]杨宏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8):1327-1328.
[6]李美红,朱强锋,陈赛勇.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海南医学,2013,24(9):1280-1282.
[7]李志勇,周敏,周健.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作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13(5):235-236.
[8]黄军章,严华,陆永光,等.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7):487-489,495.
[9]郭京东.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24):3-5.
[10]陈春望,程勇,张荣林,等.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8):595-598.
[11]张若兰.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8):477-478.
[12]石泉.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33.
[13]孙梅芳.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0):49-50.
[14]周玉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干预(附42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0,21(12):2136-2137.
[15]许研,李金秀.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介入治疗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3):3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