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2015-04-18 11:46潘建楠谢乐乐
经济视野 2015年3期

潘建楠谢乐乐

1.云南师范大学 2. 广东财经大学

美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潘建楠1谢乐乐2

1.云南师范大学 2. 广东财经大学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永恒主题。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地运行,也能够降低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其竞争力。本文对美国的商业银行监管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完善有一些启示。

商业银行 监管 风险管理

引言

随着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于2004年6月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新协议中将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风险归为三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降低银行风险、减少银行损失,以此达到维护自身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与支持宏观经济运行三者的统一。其主要职能是为科学的考核提供基础,为银行的产品定价、开拓市场提供依据,帮助管理投资组合。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凤险衡量、凤险控制和凤险管理评估等四个环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四个环节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良好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意见,已指导本国本地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其中又属美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最为完善。美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紧紧围绕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从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值得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上借鉴。

1 、美国商业银行监管体制

1.1 多元化监管体制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典型的多元化监管体制,它的商业银行监管职能由两家或两家以上机构共同负责。美联储作为综合一级的监管机构负责金融控股公司的综合监管;在联邦一级,有货币监理署负责监管负责监督在联邦政府注册的国民银行、外国银行分支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监督在州政府注册的非联储会员银行,储贷监理署负责监管在联邦和州注册的储贷机构及其控股公司,国家信用社管理局则负责对信用社的监管。在州一级,各州又拥有各自的法规和银行监管机构。多层级、垂直的监管体制可以使监管者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各层级监管机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防止了金融监管权利的过分集中,加强监管的专业化,提高了监管效率。

1.2 量化的监管手段

美国监管当局对银行风险管理及资本充足率的监管,除风险资本比例规定外,主要以风险为重心的金融监管程序为主,其包括动态性、持续性的监督、配合实地检查、场外监控及“立即纠正措施”,以督促银行积极改善风险管理缺失及强化资本状况。此外,美国监管当局还运用激励相容的监管技术,对不同资本类型的银行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在对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监管时风险评级是重要手段,通过“统一的评级制度”将监管指标量化。著名的“骆驼评级法”从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收益状况、流动性以及市场风险敏感度六个方面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考察,得出1—5级的综合评级并给予不同的监管对待。

2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美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建立董事会一级和银行高层行政主管一级的两个信贷委员会,由银行的权力机构和银行的执行机构双重审核信贷业务中信贷政策的执行情况,依靠双重控制把握信贷业务大方向。第二,除了信贷部门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之外,还通过直接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负责的审计部门,对信贷部门的工作进行独立的监督,提供不受信贷部门意见左右的信贷工作评价。由审计部门和信贷部门双重控制信贷业务的日常经营,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信贷业务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充分体现了内部制衡和监督的机制。在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上,美国做出了许多巨大的创新。从以往的5C分析方法、财务比率分析法、行业分析法、消费者信用评分模型等定性模型,到现在广泛的使用KMV信用监管模型、信用度量模型、KPMG风险中性贷款分析模型。美国银行业还开发出了许多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产品、结构化的金融合约,并通过金融衍生品转移、规避信用风险。如有担保的抵押贷款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信用衍生工具。同时美国商业银行还重视信用风险的集中与组合管理,利用多种多样的资产管理工具使信贷资产符合积极贷款资产管理的目标。

3 、美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银行有效管理市场风险的关键在于建立与其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功能齐备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确保有效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市场风险。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集中于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管理。

在美国,敏感性缺口管理、持续期缺口管理、金融远期合同、期权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管理市场风险的基本工具,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在险价值、经济资本、压力测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也已经被广泛采用。除了现代量化技术方法以外,传统的设限也被灵活应用于市场风险管理。美国的利率风险管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在对利率风险的衡量和管理方面,美国前50家银行几乎全部放弃静态的缺口方法,而主要采用动态的收入模拟分析来评估银行的短期收益和长期价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收入模拟分析法是分析在未来不同利率情境下,收入可能发生的变化。根据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目标的不同,收入模拟分析选择的比较基准、对资产负债表的假设和对未来利率情景的假设都会不同,而收入模拟分析是以银行持续经营为前提,对银行短期内的在险收益进行模拟。美国商业银行对汇率风险的报告一般较为简单直接,只记录现货与远期市场的各种货币头寸。交易者为汇率风险设置一个额度限制,之后就实时监测汇率市场的变化,或只监视每日的收盘情况。一些外汇交易活跃的美国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在外汇风险管理中使用在险价值(VAR)方法,但额度控制仍然是外汇交易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它为所交易币种的现货和远期都设置限制。许多美国商业银行对汇率风险暴露头寸所设置的限制都是以经验或主观判断为基础的,然而也有一些银行在尝试着利用类似于利率风险管理模型的方法,使决策更加客观。无论是采用模型还是根据经验对汇率风险暴露头寸设置限制,一般都需要对汇率变化所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模拟。在模拟时,既可以设想一个汇率的变化范围,也可以利用历史数据中最大的汇率变化来模拟最坏的情况,或者利用历史数据估计扰动的分布。后一种情况下,需要考虑标准差。近年来,在为单个币种或多种相关货币集合的风险暴露设置限制时,美国商业银行也将各币种间的“协方差”考虑在内。

4 、美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操作风险管理,为了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美国不少大型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全面操作风险管理秩序,一般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第一,在集团层面,即在总部设定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的首席操作风险控制官。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合规部门共同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提供必要的管理工具,并负责汇总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信息向董事会和行外的监管部门汇报。第二,各个业务领域在集团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内负责组织实施,并保证业务运作的合规性,保证集团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转化为在该业务领域内能够实施和检验的政策、流程和程序,保证系统内的全体员工认识到操作风险的存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回避和管理这些风险。第三,每一个员工都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去开展自己的工作,能准确识别操作风险,确保自己办理的业务和管理的事项无差错、无事故和无损失。美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活动包括内部和外部损失数据的采集和管理、风险和控制评估、内部控制活动、设立关键风险预警指标、操作风险结果管理、提供风险概括、保证在突发事件中能够持续经营、设立操作风险管理经理岗位、资本配置等等。

5 、启示

通过对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概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首先,构建全面风险组织管理框架。积极探索实践既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又符合中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实际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业务线、风险线和内部审计线三条主线相互独立、相互监督制衡的机制。同时,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应建立清晰的自上而下的风险报告路线,除了纵向层级之间的报告,还应包括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横向交流,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实现信息的共享。其次,引进先进风险管理方法。当前,中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应广泛借鉴美国银行业经验,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量分析,通过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逐步由简单的技术管理过渡到复杂的统计分析管理,使风险管理更具科学性。再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科学、准确的早期预警是有效防范银行危机的前提,美国普遍建立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此方面要做的是制定科学的信用评级方法,构造科学的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所有选取的指标都应能从某一方面或角度反映风险程度的大小。最后,加强外部监管建设。监管当局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可信性进行监督,强化监管当局对银行安全性监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完善市场准入、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公平的监管机制。社会监督要引入,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建立规范、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促使所有银行业按照统一的信息披露标执行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与国际银行业接轨。发挥银行业自律组织监管作用,提高银行业整体金融管理水平,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促进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保证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

[2]姜建清:《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环境与体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李豪明:《英美银行监管制度比较与借鉴》,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4]谢伏瞻:《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 潘建楠,女,云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

2 谢乐乐,男,广东财经大学金融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