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东 林德宏
人工自然是人类借助技术手段,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天然自然的产物。人工自然是相对于天然自然而言的,天然自然是无人的自然或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因为人的出现才有人工自然,而恰恰是因为人工自然的创建,才使人成为自然界中独有的风景。在这个意义上,人工自然与人具有相互的建构性,这也意味着人工自然的历史与人的历史具有同步性。上世纪60年代,于光远先生最早提出人工自然理论是自然哲学的重要内容,这个论断是具有中国哲学智慧的理论独创。对今人而言,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思想发扬光大是我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当前,在人与自然关系矛盾不断加大、雾霾等环境问题不断彰显的情况下,深入挖掘人工自然理论的哲学内涵,构建人工自然哲学体系,对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也会推动自然哲学新的发展。
“人工自然”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能够找到相关渊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及:“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①唯有人参与的自然界才是具有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的自然界。在这里,马克思用的是“人化自然”的概念。“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②但马克思对“人化自然”概念并没有做更多解释和阐述。就“人工自然”与“人化自然”这两个概念而言,国内学术界有学者沿用“人化自然”的概念,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没有本质区别,陈昌曙就认为“没有什么原则的不同,甚至没有宽窄的区别”③。事实上,“人化自然”概念与“人工自然”概念是有区别的。“人化自然”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具有人的属性和印记;“人工自然”概念强调人通过劳动而形成物的形态,相对而言,“人工自然”概念更能细致揭示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
于光远认为,重视人工自然的研究是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特色之一。“我们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有一个特色,不但国外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学者不一定了解这个特色,就是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者也不一定都了解这个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我们不但注意研究天然的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过程,而且注意研究人工的自然,研究人如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个特色可以说很早以前就有的,但是我们越来越自觉。”④对于这一问题,于光远先生将之上升到我国的一个哲学学派的高度,并多次系统地阐述这一思想,相关文献主要有:《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第6期)、《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关于“我国的一个哲学学派”》(《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2期)等。
学界从理论构建角度推进“人工自然”研究是上世纪90年代后的事。1993年7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委员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研讨会,会议达成共识,认为人工自然就其哲学观念而言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强调人工自然理论的提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并组织编写了关于人工自然理论的相关著作。2000年7月,由林德宏、陈洪良主编的《迈向新世纪的课题——人工自然研究》出版,至此,关于人工自然的理论研究进入崭新阶段。由于93年会议的辐射作用,在此以后,多篇研究文章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关于人工自然的理论研究在哲学界逐渐形成氛围并出了很多成果。在对“人工自然”的理论建构过程中,于光远是从哲学学派角度定位人工自然研究的,将之纳入自然辩证法体系之中,他认为天然自然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的上篇,人工自然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的下篇。陈昌曙在《试谈对“人工自然”的研究》⑤一文中对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的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工自然的性质与机制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并建立了以人工自然论为基础的技术哲学体系,形成技术哲学研究的东北学派。林德宏认为,“人工自然观研究是自然观研究的新阶段,要努力创造一门新学科——人工自然论”⑥,他将自然哲学分为“自然本体论、自然发展论、人工自然论和人与自然关系论”四部分,认为自然哲学研究应“从自然本体论转向自然发展论、从天然自然观转向人工自然观”⑦。吕乃基探讨了传统自然哲学的不足或缺陷:“其一,单纯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研究自然,尤其以本体论为主;其二,讨论的对象主要是与人相分离的自然,即使涉及人,也把人当作物来理解;其三,自然哲学赖以建立的地基是近代科学与相应的哲学思想。正是近代科学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并把人视为物。”⑧同时指出,人工自然哲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在形成之中。他对由自然哲学到人工自然哲学的路径与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思考,并尝试了两种建构路径:一是借鉴自然哲学概念、体系建构人工自然哲学体系;二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建构人工自然哲学体系。以上思考与建构对人工自然研究而言都是奠基性的理论。
目前围绕着人工自然理论建构,研究呈现多种进路和维度:
(1)自然哲学的研究进路。这一研究进路关注人工自然的基础理论内涵研究。包括林德宏、吕乃基、肖玲等学者都是其积极推动者。这一进路对人工自然认识论也有推进,还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基于实验的人工自然的建构与科学认识的关系。研究者认为,人工自然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自然哲学的研究重点应从天然自然转向人工自然,使具有古老历史的自然哲学同现实生活发生密切关系,获得新的生机。
(2)技术哲学的研究进路。这也是一条主要的研究进路,因为“一旦技术被置入自然之中,技术就产生一个‘人为’的世界”⑨。技术对人工自然的建构意义重大,以陈昌曙为代表的东北学派的诸多学者是从这条进路推进研究的。他们致力于研究“人工自然”的本质与特点,构成了中国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陈昌曙先生在1999年出版的《技术哲学引论》,标志‘人工自然’理论的创立。在这个阶段陈昌曙把中国技术哲学明确为自然改造论,而‘人工自然’成为是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⑩
(3)工程哲学的研究进路。工程是人工自然的物化形态,是典型的人工自然形式。李伯聪通过《人工论提纲》、《工程哲学引论》两部著作,对“工程”这种人工自然的特殊形态有深入的探索。但工程哲学更多关注工程价值和工程伦理等问题,人工自然理论研究在工程哲学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挖掘。
(4)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研究进路。有很多学者从生态哲学视角考察人工自然问题。当然,这一进路研究者一般不关注人工自然的基础理论,多是以环境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的形态出现并以自身理论建构为使命。
(5)创造哲学、经济学等视角。也有学者从创造哲学、经济学等视角对人工自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张明国(2010年)对人工自然的创造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国光、王健(2002年)探讨了人工自然的增殖性、人工自然的结构与劳动的关系;张斌、赵英才(2006年)探讨了人工自然的经济嵌入性和经济循环问题。
通过以上研究,人工自然及其哲学研究实际上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自然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创了人工自然理论研究体系的先河,丰富了其内涵,也体现了研究的重要性和丰富度,但也显示出问题所在,即研究的分散性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人工自然哲学的元哲学性和核心地位。总体而言,当前人工自然哲学研究还没有上升到元哲学的高度,研究还相对零散,缺乏具有整合力的研究,并且缺少系统的学术专著。
如何寻求更具高度、深度和广度的突破,进行跨越学科界限的理论整合,更加充分切实地推进人工自然相关理论的研究,成为学术更新的内在要求。在我们看来,人工自然研究应该上升到元哲学高度,作“人工自然哲学”研究,而不是“人工自然的哲学研究”。
构建人工自然哲学理论体系是个宏大的命题,是否具有可能性,如何具有可能性,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元哲学角度对人工自然哲学进行系统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其一,欧美近现代哲学发展出完善的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形态,但缺少自然哲学形态,这是一种遗憾。自然哲学要发展,要从传统的自然哲学研究向人工自然哲学研究转变,在二者关系上,人工自然哲学应该是自然哲学的一种新形态,更具基础地位。
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探讨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时,用的是“实践”的理论,这个理论是科学、成熟和理性的。但“实践”理论只呈现了改造物质的活动,没有深入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属性。事实上,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具体改变的是“创造”行为。人工自然哲学恰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实践”上升到“创造”,如同从“变化”上升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地位。
其三,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区别在于,人工自然用人的创造取代了天然自然的演化,这种取代主要是人的精神创造的结果,是精神对物质能动的体现。人工自然哲学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创造作用,具有积极的认识论意义,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传统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另一方面,人工自然的构建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天然自然是无人参与的自然界,认识这样的自然界是必要的,也是有局限的,只有与人发生现实联系的自然界才是对人具有真正现实意义的自然界,这样的自然界需要更多的哲学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当前人与自然关系愈加复杂化,环境问题凸显,更需要哲学深层关注与现实深切关照紧密结合。事实上,雾霾等环境问题并非突如其来,是科技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不适应、对抗的结果。这一系列问题为哲学提供了思考空间,当然,解决问题需要更多的哲学智慧。人工自然哲学在今天愈发具有回应现实的重大使命和意义,因为人工自然哲学研究的是自然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环境哲学、产业哲学等哲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体系性的研究有望实现研究的跨越,突破相关研究的壁垒,使哲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如何使理论上的可能和现实的可行变为理论的必然,这也取决于方法的合理性。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元理论分析方法,将人工自然哲学研究上升到元哲学层次进行理论的建构与分析,以此探讨人工自然哲学的理论发展路径,做到理论深层解读与现实深切关照的紧密结合。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自然史、人类史、技术史、哲学史和文化史的发展脉络,探寻人类创造性行为对自然的影响与改变,揭示人工自然的深刻哲学内涵。采取跨学科方法,将自然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生态哲学、创造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等进行理论统合,寻找更本质层面的理论基础,寻求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在研究内容上可以从人工自然本体论、人工自然认识论、人工自然价值论、人工自然文化论和人工自然发展论五个维度推进相关研究。
1.人工自然本体论研究维度
人工自然本体论研究是人工自然哲学研究的基础,但本体论有多种理解,基于传统本体论,从宇宙起源角度而言,人工自然是人出现之后的产物,不具备本体意义,天然自然才具有本体意义。但是我们认为,要把无人以前纯粹自然界的历史和有人以后的历史相区别。有了人以后,本原问题有了新的内涵和理解——文化的创造物是人类历史和人类文化的本原。在哲学基本问题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而在人工自然哲学中,物质转化为人工物的前提是人的创造性的建构。对于天然自然而言,物质性永远是第一性的,而对于人工自然而言,人的意识对人工自然而言具有前置性。“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人工自然是在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但就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来说,它却是依赖于人们的意识的,是人们的目的计划、意志的体现。在人工自然中凝结着人们的创造性、能动性,表现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人工自然属于精神变物质的领域。人们不仅在物质生产中创造人工自然,而且通过科学实验和其他活动创造出天然自然中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在人工自然哲学本体论问题域中存在两个认识框架:一是人工自然的文化本体论。文化即是人化,文化的本体都是源自人工物。在此意义上,工具、技术以及人类的创造物不再被视为一种外在于人的被动物体,而是人本身具有的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促成了人的形成,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就是人工自然物不断建构的结果。人以社会本质为主要特征,人的进化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进化,更是文化意义上的进化。“人类自身的进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幸掌握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并使它传承下去,因此,人类进化史的基础是技术史。”二是人工自然的创造本体论。人工自然物是人观念的物化,它的结构与功能决定于人的设计与制造。从创造本体论的角度讲,先有人的观念,然后才会有人工自然物。
以上所探讨的人工自然的本体论依据何在?也就是说,人工自然哲学本体论要探讨和寻找的人工自然得以实现的形而上的依据在哪里?我们认为,“物质”(matter)与“物”(thing)概念蕴含了人工自然的这种本体论依据。二者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物质’是泛指除精神之外的宇宙中的一切存在。而‘物’是同人发生联系的、进入人类视线的物质,一句话,物质进入人的生存活动中则成为‘物’。因此物是相对于人的概念,物是人所需要的物质,人的生存是不断把物质变为物的过程。没有人也不存在物。”物有自然因素,物也有人的因素。人工自然研究是关于“物质”的研究,这是基础,又是关于“物”的研究,这是依据。在这个意义上,“物”在人工自然哲学中能够上升到本体层次,人工物因此具有了本体论地位。因此关于“物”的哲学研究也是本体论研究的重点。
2.人工自然认识论研究维度
在人工自然哲学的框架下,很多认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传统的身—心关系、物质—意识关系、心—物等关系问题有了新的哲学探索内涵和空间。
(1)主客体关系在认知过程中地位发生变化。人工自然通过技术的建构作用不断发展,在主客体关系层面,客体渐趋主体化,如人工自然的高级形式——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此方面就带来新的挑战。在物联网技术中,物可以发出信息和指令,可以与人交流和对话。反过来,主体也不断客体化,人也是物,是物联网智能体系中的一部分。由此,主客体之间关系变得不再具有确定性,这种关系的变化也使认识的结构发生改变,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刘晓力认为,“如果一个主体在其认知过程中依赖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则混合体(hybrid)的认知系统必将越来越庞大,主体个体的独特性必将越来越弱,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延展心灵的个体性也必将逐渐丧失,以这样一种抹杀了主体与世界根本界限的超大心灵,我们还如何界定作为个人的人(person)的概念?如何界定人类理性的概念?”以上问题确实需要做进一步的哲学探讨。
(2)人工自然对科学认识的建构意义。人工自然对科学认识的建构意义重大,这种建构是通过科学实验完成的。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达到科学认识的重要手段。人工自然是理想化的自然,是按人的目的建构的新的自然,人工自然本身也是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对象。肖玲、林德宏认为,“实验中的人工自然的优点,是使研究对象的本质能比较单纯、比较充分地展现,以便于认识和把握。就此而言,人工自然是天然自然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本质化的天然自然,比天然自然更能体现其本质”。因此,人工自然对科学认识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
3.人工自然价值论研究维度
人工自然的发展是借助技术手段通过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完成的。但当技术发展到通过技术可以取代完整意义上的人本身的时候,技术的建构意义发生逆转,人的自身价值受到了挑战,问题因此而出现,物本主义问题、环境问题、技术伦理问题等都是其中重要的问题。
人类通过人工创造和改变世界,但原本人类在劳动中获取的价值体验逐渐被物取代,人的价值渐趋丧失,这是人工自然发展的一大悖论。人与自然、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物质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通过人工自然的研究可以对“天然自然的价值与人工自然的价值”、“天然自然物的价值与人工自然物的价值”、“人工自然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思考。
人工自然关涉的伦理问题众多,技术伦理、环境伦理、工程伦理、“人造生命”伦理、人与自然关系伦理等伦理问题都是不能忽略的问题。价值层面的探讨离不开伦理道德的指向,也离不开实践智慧的关切。实践智慧既凝结着体现价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着关于世界与人自身的智慧、认识、知识和经验,并作用于人的现实能力。在人工自然哲学的伦理向度上,需要实践智慧,因为这意味着人类能够在创造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伴随着理性的行动的能力作出有益或有害的取舍。
4.人工自然文化论研究维度
人工自然的创造方式也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类创造了人工自然后,又形成了对人工自然的依赖。这种依赖也体现为文化的依赖和生存选择的依赖。因为人工自然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具有文化本质。器物文化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物质基础,说到底都来自于天然自然,都是人工自然物,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然是人类文化的原始基础,自然是文化之根。文化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这是通过人工自然的构建实现的。远离或破坏自然,人类文化创造的源泉就会枯竭。
人工自然文化本质研究可以有三个思考维度:在历时性上关注古今差异;在共时性上思考中西差异;在文化形态上探讨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差异。同时能够兼具探讨以上三个维度的内涵、关系与发展状态,这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观念层次的追问。
5.人工自然发展论研究维度
人工自然具有矛盾的品格,它既是自然又不是自然,相对于天然自然,它是“异己”的伙伴。当前,人工自然不断“挤压”天然自然,向天然自然渗透的广度、深度急剧提高。两类自然关系问题,已成为人工自然发展的主题。正如马克思所言:“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也是改造自然、控制自然、掌握物质力量的悖论。我们只有掌握人工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合理、有效地控制它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尽量减少它的负面效应。
人工自然既有积极的动力,也有消极的影响。人工自然实质上是自然而然的事物被非自然的行为所改变,破坏其惯常行程的结果。事物被改变之后有两种发展态势:一是良性发展,新事物生机勃勃;二是恶性发展,新事物带来困境和灾难。人工自然发展也有这两种状态,这就意味着人工自然有利有弊。如要趋利避害,就需要通过人工自然发展论来探讨。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构建和谐自然是一条必由之路。要从人工自然建设转向和谐的人工自然建设或者说是生态自然建设。人工自然哲学研究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走向极端,只能在整合中寻求和谐之路。人工自然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的集中展现,既要实现人的目的性也要符合自然规律性,这需要自然发展论给出合理性的探讨。
因此,人工自然哲学既是哲学自我发展逻辑的内在体现,又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现实需要。与以往去人化的自然哲学不同,人工自然哲学并非仅仅是纯粹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人工自然哲学扎根于人的创造性行为所形成的现实的人工环境,着眼于人与自我创造之间的现实关系,具有鲜明的、现实的生存关照品质,是充满生存智慧的哲学,也是一个具有广阔研究空间的、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126 页。
③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④于光远:《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特色之一——重视人工自然的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5期。
⑥林德宏:《自然观研究的新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12期。
⑦林德宏:《自然哲学研究新构想》,《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⑧吕乃基:《从自然哲学到人工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12期。
⑨[荷]E.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李小兵等译,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⑩郑文范:《论陈昌曙人工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统一的“五元论”》,载《2012年全国科学学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