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赟 陶慎亮
信息社会中的信息特征及其演进
孙晓赟 陶慎亮
信息社会是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以微电子、通信、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产业化为标志,人类社会所迎来的一个新型的社会形态。信息一词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和普遍,信息已成为当今社会和时代的标志和特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区别于以往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信息这一概念置于现代通信网络环境,具有具体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特点。信息与数据之间以及信息与情报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对信息化的描述基本上可以从技术、资源、经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
信息社会 情报信息化 信息特征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基于对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的观察和认识,首次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贝尔所讲的“后工业社会”其实就是“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挖掘、发送、传输、接收、识别和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信息高速公路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日用电子产品以及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Apple Watch、智能运动鞋、谷歌眼睛等)组成的、能够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完备网络。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信息社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信息产业为中心,使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事业得以极大发展的社会。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存在信息。受技术的影响,不同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对信息的处理存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所以信息不应该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能够为不同社会形态贴上时代标签的是信息处理方式,即信息技术。工业社会的标志是以机器为中心的商品社会,信息社会的标志则是以已有和演进中的各类通信网络为中心、以信息为对象的服务社会。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是:它是一种以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手段和保障,以信息经济作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导经济,以信息文化和思维来改变人类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和时空观的新型社会形态。
(一)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一词是一个汉语本语词。在古代,受当时人类科学发展的限制,信息一词的涵义属于狭义的概念,使用范围受到地域、语言、经济发展状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具有今天科学化的深刻涵义。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各类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们开始将英语“information”对应为汉语“信息”。但从应用功能来看,正是由于信息具有的可复制性特征,才使信息与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得以有机结合,并成为计算机网络中重要的概念。可以将信息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信息含义是指事物的特征以及运动和变化状态,这些特征和状态给人们提供了有关认识这种事物的各种各样信息;狭义的信息概念是指新闻、消息、情况、情报、报道、状态和一般知识等,如某件事的情节、各种资料、书报知识等。现代通信网络中的信息一般具有具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
(二)信息与数据之间的依存关系
数据是承载或记录信息的符号。根据承载或记录方式的不同,由组成数据的元素(符号)所形成的集合有些是有穷集,有些是无穷集。将集合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便形成具体的数据。例如,在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都表示为由0和1组成的有穷集,其组成数据的集合为{0,1},计算机中所有存储的数据都是按照某一种规则通过0和1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人们通过接收数据来接受信息,通过对数据形成规则的解读来理解和获取信息。对数据形成规则的掌握是接收者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获取信息的前提,只有当接收者掌握了数据的组成符号和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合或符合组成的具体含义后,便可以从指定的数据中获取特定的信息,即数据转化为信息。例如,ASCII编码就是一个特定的数据集合,该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如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都是由7位不同的0和1的组合。以ASCII编码中的字母“A”的组合“1000001”来讲,“A”是传递给人们的信息,“1000001”表示的是可以在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而ASCII编码方案则是具体的规则。数据所承载的内容是信息,对于同一信息来说,根据生成数据的符号和规则的不同,其表示方法也不相同。又如,当民警从当事人或群众中调查某一具体案件时,可能是口述方式,也可能是文字记录方式,还可能是直接提供的案件经过的音频或视频资料,甚至是案件中当事人的画像或案件经过的场景描绘等。再如,在计算机编码中,根据编码方式或标准(如ASCII编码、GB2312编码、Unicode编码、UTF-8编码等)的不同,对同一信息(如具体的字母“A”)的数据表示方式也不相同,对于具体的数据,只有放在特定的环境(编码方案)中去理解才能够得到正确的含义(信息)。对于信息与数据之间的关系,目前大量的研究是基于管理学范畴的,如果将研究视角定位到现代通信系统这一特定的环境,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如何将信息转换为数据,这将涉及到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二是如何实现数据的编码、存储、转发等技术细节,即数据处理方面的内容。为此,信息的获取和转换方式主要涉及的是信息技术问题,而数据的处理主要涉及到通信问题。
(三)信息与情报之间的依存关系
“情报”一词也是汉语本语词。情报一词在我国源于军事,在1915年正式出版的《辞海》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情报这一概念,并解释为“战时关于敌情的报告”。其后,情报一词的外延不断拓宽,目前已从军事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情报一词的内容也在不断加深,其获取的手段、方法及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英语词汇中,“Information”一词除具有“信息”之意外,还有“情报”之意。但汉语“情报”对应的英语词汇多使用“Intelligence”,它是指通过智力方式,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技术侦查、武装或非武装侦查、派遣等手段获取的一种信息。
在1992年9月15日召开的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宣布:经国家科委决定,从这次会议开始,将“科技情报”改称为“科技信息”;据此,“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司”也改名为“国家科委科技信息研究所”,其英文名称仍使用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简称ISTIC。自此以后,有关信息与情报的关系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信息与情报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常,将从信息中分析、整理出来的带有非公开性和有特定应用价值的那一部分称之为情报。立足这一观点,从集合论的角度来看,情报应该属于信息的子集。有些信息,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价值,但情报人员能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并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把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融合在一起进行新的思维、探索、判断和创造,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反复推敲,进而形成一个飞跃或升华,从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即从信息中获取情报。信息与情报在性质与特点上存在不同。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信息是客观存在的,而情报是主观意识上的东西。从来源来看,情报主要来源于人类社会,其最大特点是非公开性,同时情报的获取一般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和特殊的方式,具有隐蔽性和秘密性,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并不排除使用高科技或非常规的手段。在对信息与情报的比较中,可以对情报的含义作如下描述:情报基于信息,是被人们所利用、感受并可交流的信息,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也是借助语言、符号在载体上传递的知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社会概念的接受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单纯的情报概念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步缩小,情报概念的外延正在拓宽。不过,考虑到情报自身所具有的机密性和绝密性,在日常应用中使用情报这一概念时应该慎重。例如,当出现类似于“根据某某人提供的情报,抓获了某某犯罪嫌疑人,破获了某一案件”的报道,或将普通的图书馆工作称为情报工作等,其中对情报一词的使用是否妥当,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探讨和斟酌。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适当地缩小情报一词的使用范围,而多使用信息这一概念,是一种较为稳妥的选择。
(一)信息化的产生背景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问世,使人们实现了从利用算盘的手工计算到利用电子设备的机器运算。1947年12月,晶体管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问世,被称为“微电子革命的先声”,成为20世纪一项重大发明,也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1948年,香农“通信的数学理论”和维纳《控制论》的提出,使信息化理论有了思想渊源。1963年1月,日本社会学家梅卓忠夫发表《信息产业论》,首次提出“信息社会”的思想,但其信息社会观在当时并未获得世界范围的影响。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了“信息化”概念,用来描述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社会进化过程。直到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预测初探》的问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J.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人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的出版,以及90年代初,美国克林顿政府“信息高速公路”(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计划及“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的提出,以及欧盟的“欧洲传输网计划”、“电子内容增强(E-CONTENTPLUS)计划”,日本的“E-JapanⅡ”战略,德国的“工业4.0”,英国、加拿大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韩国的“网络韩国21世纪计划”和“U-Korea”,我国政府的“金字工程”和“中国制造2025”等全球和国家宏观计划的提出。还有,近一阶段物联网、虚拟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智慧地球、移动互联网等应用的兴起,信息化一词开始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使用,全球对信息化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高潮。
(二)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从信息一词提出到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信息化的内涵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现有研究中,多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产业的成长发展,信息的开发、生产、传播和利用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对信息化得出两种结论:一种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来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并借助各类先进技术,使其整个过程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另一种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结构框架的重心从物质性空间向知识性空间转变的过程,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不同的定义,虽然研究方向和出发点有所不同,但对信息化的描述基本上可以从技术、资源、经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从技术上看,它是各类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以及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从资源上看,是对物质和非物质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科学配置;从经济上看,通过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合理有效地发掘和利用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构成信息社会的各个要素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人类越来越重视信息,并将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各类信息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信息观的同时,也在有力推动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its Evolution
SUN Xiao-yun,TAO Shen-liang
Information society is a new kind of social form characterized by micro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computer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since mid-20thcentury.Frequently used in daily life,the term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 sign of today’s society and main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ization is a major character different from other social forms,which also promot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social aspects.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rete,digital and networked in the environmen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network.Information is affiliated to data as well as intelligence, thu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formation can be understood basically from the technology,resources,and economy.
information society;information-based intelligence;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D631.1
A
1672-1020(2015)06-0071-04
[责任编辑:金 晞]
2015-07-01
孙晓赟(1972-),女,江苏南京人,汉族,江苏警官学院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内勤;陶慎亮(1981-),男,江苏南京人,汉族,江苏警官学院计算机信息与网络安全系教师,南京,2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