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玉,程立中
(1.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与传媒系;2.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 亳州 236800)
提升亳文化影响力的三个着力点
周 玉1,2*,程立中
(1.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与传媒系;2.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 亳州 236800)
亳州历史遗存丰富,但是由于建市较晚、且经济不发达等因素,对于地域文化(亳文化)的研究、传播还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很有限。提升“亳文化”的影响力,可以从树立学术研究的权威性、推出文化交流品牌和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着手。
亳文化;影响力;着力点
地域文化也称地方文化,是“由多个文化群体构成的文化空间区域,是类型文化在空间地域中的凝聚和固定,是研究文化原生形态和发展过程的、以空间地域为前提的文化分布”[1]。亳文化首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在亳州,涡河贯穿全境(主要是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研究者把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亳州的、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文化称为亳文化。亳文化是这个地域内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涡淮流域的亳地人们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经验、社会价值观念与思想的文化遗产”,具体而言,“包括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曹魏文化、医药文化、休闲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古井酒文化,方言民俗文化等”[2]。亳文化的概念,提出时间较晚、影响力也有限,但是其实际的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则是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的。对于亳文化的丰富内涵,曾有人进行了这样的阐述,认为:商楚文化是亳州文化之根,老庄道家文化是亳文化之魂,三国魏晋文化是亳文化之骨,明清商业市井文化是亳文化之肌[3]。“亳文化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她悠久灿烂,内涵丰厚,博大精深。迄今为止,除了齐鲁儒文化外,似乎还没有哪一种地域文化能像亳文化这样充分地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样坚强支撑着中国文化的实质和精神。它的涵义甚至已经超出一般的文化内涵而具有某种心灵的归往和精神的象征等意味。”[4]应该说,亳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内涵也将更加丰富。
亳州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亳州市1986年即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花戏楼、北关历史街区、曹操地下运兵道、道德中宫、华祖庵、曹氏宗族墓群等文物古迹为代表,亳州现存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7处,省级保护单位37处;二夹弦、华佗五禽戏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班会、亳州剪纸等20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然而由于建市较晚,亳州地方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亳文化以曹魏文化为表,以道家文化为内核,然而安徽人或者大多数中国人知道曹操、老子,却未必能了解亳州(甚至省外有人不知道“亳”字的读音),未必知道亳文化,未必知道亳文化和安徽三大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涡淮文化)之间有怎样的牵连。这表明亳文化的影响力毕竟有限,亳州在宣传地方文化方面任重道远。对于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方面是要能够在本土落地生根、开出美丽的花朵,让广大市民认识它、爱护它,把亳文化作为社科普及的重要内容,在亳州地区大力宣传。实际上这也是近年来亳州市社科联及相关职能部门如宣传、文化旅游、广播电视等单位正在致力去做的事情。另外一方面,亳文化还要能够走出亳州,走出皖北,在安徽的文化版图上站稳脚跟。如果说张扬自如、通变创新、经世致用、好学尚贤、理性求真,是安徽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话[6],那么,与时偕行的超越与创新、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兼蓄、心怀天下的民本与现实便是亳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7]。笔者以为,把亳文化当成亳州的一张名片,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提升经济的重要引擎,把开展亳州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保护与宣传作为构建亳文化的重要举措,亳文化将会在亳州生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甚至唱响安徽,影响周边,都是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景。
亳文化概念的提出以2010年亳州师专亳文化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为标志,但围绕亳州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特别是老庄文化、曹魏文化、医药与养生文化等却是由来已久,且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推出了一系列的精品活动和社科普及力作,为传播亳文化、提升亳州的知名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亳文化研究中心、老子文化交流协会、庄子研究会、曹操研究会、华佗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先后成立,形成了亳文化研究的骨干力量。随着多年的研究沉淀,《亳文化概论》《曹丕集校注》《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魏晋文学论》《蒙城方言研究》等相继出版、发行。
但是需要重视的是,对于亳文化的学术研究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亳文化概念本身尚未达成共识、树立权威。从对学术研究论文的整理情况来看,对于“亳文化”一词的使用,往往局限在亳州师专及亳文化研究中心范围内使用,省内的研究人员较多使用亳州文化、亳州地域文化这样的字眼。究其原因,既有共识范围小的原因,也有学术研究急需确立权威的原因。已经发表的论文往往重数量轻质量,在论文载体方面,多是三类及以下期刊(高校学报类),影响力有限、很难形成权威和定论。二是亳文化研究往往以通俗介绍为主,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不足。目前推出的著作多集中在亳文化的通俗介绍方面(如《人文亳州》《古韵亳州》《亳州四名》《亳州历史深处的故事》等),对于亳文化的内涵、存在形态、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内容的研究还稍显薄弱。即便是通俗介绍,也多集中在亳文化的风俗民情、传奇故事、文史资料等方面,而对亳文化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探讨还是较少。三是以本土研究为主,对比较研究和地位论述较少。亳文化研究存在一定的地方本位主义,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在区域方面亳文化涉及到今天的河南的鹿邑、永城,安徽的阜阳、淮北等一部分区域,地跨豫皖两省,比现在面积大出许多的文化区域,应进行不同区域亳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名人文化资源方面,如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历史文化名人,既是亳州的也是世界的,研究目光应更加宽泛一些,把亳文化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范围内进行考察。四是研究力量薄弱。专门从事亳文化研究的机构亳文化研究中心,主要立足于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样一所专科院校,研究力量毕竟薄弱。另外,在亳州三县一区,老子文化交流协会、庄子研究会、曹操研究会、华佗研究会等社科研究团体,大部分依托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设立,往往专职研究人员不足,民间的积极研究力量未能有效吸收,社科团体不同程度地存在无法正常换届选举、无法全力从事学术研讨、无法有效地整合研究力量等问题。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对于亳文化研究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走进亳州,浓郁的地方风情迎面扑来。在亳州火车站前,高大庄严的曹操像巍然耸立;在康美中药城,可以看到神医华佗的身影;在亳州大型市民广场——魏武广场,老子像、庄子像在传达这个城市的灿烂历史。汤王大道,希夷大道,魏武大道,三曹路,建安路,文帝路,一条条路名,显示着亳州浓厚的历史元素。从涡河文明到商汤都亳,从道源圣地到魏晋风骨,从天下望州到亳商市井,众多文物、经典的珍藏,亳州博物馆更是吸纳了亳文化的精华,见证了亳州古老文明的衍生与传承。在文化传承方面,亳州师专在推进地方文化进高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该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景观设计,处处流露着亳文化的独特品质:文化浮雕镌刻着华佗、曹操的人生传奇,展现着华佗五禽戏的奥妙。独具特色的亳文化教育系列课程,如《亳文化研究》和《五禽戏》作为通识课程,已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亳州民俗剪纸、民乐与地方戏曲、曹魏文化研究、亳文化专题研究等课程也出现在亳州师专的大学生课堂。对于亳文化的宣传,不是哪一家的任务。在亳州的中小学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社区、广场,在全社会都应该形成合力,开展亳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这对提高人文素养、弘扬城市精神和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扩大文化交流活动的影响力,鼓励、促进、推出一批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品牌。在文化交流方面,国际( 亳州) 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 亳州) 中药材交易会(简称 “药博会”)是亳州举办的每年一届、比较重大的交流活动之一。以2012年为例,药博会商贸签约金额达 19.2 亿元人民币,可以说“药博会”在促进经贸往来、提升亳州影响力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受制于地方经济和区位的制约,亳州对于地方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提升。亳州相关部门应积极参加省内外、国内外的各种文化推广、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老子文化节、庄子文化节、药都讲坛、老庄研讨等的文化交流品牌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亳州文化的影响力。“文化推广活动是遵从文化传播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开展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文化品牌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传播与推介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8]打响文化交流品牌,借以推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是宣传亳文化的应有之意。目前亳州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由政府主导,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要在继续努力发掘亳州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民间风俗上下功夫,避免低效率重复,逐渐把文化交流活动从官办转向民办、官民结合的轨道上来。
提升文化产品策划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亳州市相关部门应广开思路,大力吸引投资,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推出以展示亳州地域文化为重点的影视剧、演出、民俗节日、大型会展、文化出版物,等等。通过系统的策划和实施,将会有效促进亳文化的发扬光大。一是要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作用。“电视的出现使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得以实现。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能通过电视的传播得以保护、保存、发扬光大。”[9]近年来,各地省级卫视通过自办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有效地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播,如北京卫视《大戏看北京》、重庆卫视《红岩本色》、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河南卫视《梨园春》、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等。亳州电视台可以仿效省级卫视,自办一些具有亳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撷取亳文化中的精品资源,挖掘特色,精心包装,突出专题,较好地传达亳州地方文化的人文氛围和时代气息。在报纸方面,可以在亳州晚报开辟一些研究亳文化的专栏,通过对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解读与研究,让大众更好地了解亳州的地方文化。二是要系统地、有延续性地策划文化出版物。目前亳州本地策划的出版物系统性还不够,在宣传力度上也有所欠缺。如亳州市文联、教育局、文旅局、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策划的出版一批宣传亳州地方文化的书籍,如《亳州史话》《亳州地名传奇》等内容通俗、具有社科普及性质的丛书,对于传播亳州地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系统性还不够、影响力有限。三是推出影视方面的精品力作,谋求轰动效应。亳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如老子、张良、花木兰、曹操、“希夷先生”陈抟、神医华佗等,都是亳州历史上时代传颂的名人贤士,都是宣传亳州、宣传亳文化的精品资源。如精心策划影视剧,例如《曹操》,或者《庄周梦蝶》《神医华佗》《陈抟老祖》等等,假如在央视首播,必将取得轰动效应。根据亳州作家杨小凡小说《药都往事》改编的电影《大药商》,于2014年12月央视电影频道首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剧由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和杭州福地集团共同投资拍摄,影片通过讲述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发生在亳州药商身上的往事,生动塑造了一代爱国名医药商的形象,可以说该片在宣传亳州中医药文化方面开了一个好头。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市自2009年起,确立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相继编制了《亳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亳州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发展规划,确立了“天下道源、曹操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文化旅游发展主题形象定位。亳州 “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初步取得了成效,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疲软,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亳州旅游的发展已经到了面临瓶颈、急需改革的阶段。对于亳州甚至皖北地区而言,文化历史资源的低档同质化,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景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不到位[10],曹操故里、华佗故里、道家文化发源地社会认知度不够,特色文化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潜力等;逐步显现出来的问题,都是制约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要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目前亳州已有的旅游项目较少,如亳州较知名的仅有曹操运兵道、花戏楼、华祖庵等,旅游景点散落分布,不能形成体系并凸显主题,难以形成品牌产品的优势。亳州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整合力量,集中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的智慧,联合各家宾馆酒店,借鉴我国一些地方推出的“红色旅游线路”的成功经验,重点推出一系列促销活动,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利用曹操家族墓、曹操运兵道、花戏楼、亳州北关历史街区、南京巷古钱庄、华佗纪念馆、中药材交易市场等旅游资源,精心设计曹魏文化游、明清文化游、养生文化游等。同时还可辅以特色小吃如亳州牛肉馍、义门牛肉汤、锅盔、魏武粉皮、蒙城油酥烧饼、利辛贡馍、蒙城撒汤,特色表演(小剧场)五禽戏、二夹弦等,特色产品豪门贡菊冰茶、铜关粉皮、亳州香油等。
二是加大城市形象宣传力度,提升区域旅游知名度。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安徽旅游业界就流行着“南黄山,北亳州”的说法。时至今日,我们看到黄山早就成为国内外有名的风景区,黄山旅游经济成为带动黄山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亳州旅游还处于初创期,亳州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如亳州老街的开发远没有屯溪老街那样繁荣,亳州古城的保护力度比不上寿县古城,亳州花戏楼赶不上黄山的棠樾牌坊群,亳州的曹魏遗迹的知名度甚至不如凤阳的明皇陵。当前,亳州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原经济区的规划与发展将会给亳州经济带来极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安徽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加快皖北发展的重大决策,其中以亳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的新皖北旅游区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实施,亳州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大力提高区域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11]。在中央媒体、省级媒体投放旅游广告,在高速沿线、城市重要通道、途经亳州的列车上,运用不同手段和形式,宣传亳州旅游;针对主要目标客源,整合旅游资源(文旅公司、旅行社、星级酒店等)参与省内外各项旅游推介活动;以策划重大旅游节日为突破口,以开展免费游为契机,开展定期的旅游促销活动,吸引安徽地区、中原地区、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来亳旅游。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骨干企业成长。亳州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亳州梆剧团、涡阳老子文化旅游公司等骨干企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竞争力还不强。旅行社数量少、规模小,酒店配套不完善也是制约亳州旅游发展的短板。2013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31家,外地旅行社设立的分社3家(其中具有出境游及赴台游资质1家)。酒店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根据亳州市文旅局网站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2013年全市星级饭店总数13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5家,这个数字是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因此,亳州旅游产业的发展,须以政府主导带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文化骨干企业成长,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协同发展,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百货等行业与旅游景点、旅行社协调发展,共同推动亳州旅游的繁荣发展。
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地方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亳文化的研究、传播、利用,应立足于亳州、皖西北地区的欠发达现状,坚持工作的基础性,突出谋划的前瞻性。让文化旅游成为亳州经济新的增长点,让经济发展反哺亳州的文化旅游,在厚德、务实、创新、奋进的亳州精神指引下,在一代代亳州人的共同努力下,亳文化一定会更加繁荣。
[1]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2.
[2]王正明,魏宏灿,张立驰.亳文化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6.
[3]薛冰.亳州文化的基本定位[M]//安徽地域文化论坛——2014亳文化研究座谈会论文集.2014:19-21.
[4]张立驰,魏宏灿.亳文化略论[J].学术界, 2011,(2):104.
[5]亳州市文联.亳州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
[6]李宜春,王品慧.安徽文化特质综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8.
[7]张立驰,程立中.简论亳文化的地域特色与现实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 (7) :54-55.
[8]李娟.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问题研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3):15.
[9]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97.
[10]顾家旺,李良玉.皖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7-28.
[11]亳州市人民政府.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G].
Three Foci on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Bozhou Regional Culture
ZHOU Yu, CHENG Li-zh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media,Bozhou Teachers College,Bozhou 236800,Anhui)
Bozhou is rich in historical remains, but due to such factors as its late emergence as a city and underdeveloped economy, the study on the regional culture (Bo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local cultural influence is limited. To enhance the "Bozhou culture" influence, we can begin from acquir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establishing the brand of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ng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etc.
Bozhou culture; influence; focus
G127
A
1004-4310(2015)02-0012-04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2.003
2015-01-04
安徽省社科联2014年课题“提升亳文化影响力研究”(A2014069)。
周玉(1984-),男,安徽阜阳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亳州市社科联工作人员,研究方向: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