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文本英译策略研究

2015-04-18 06:38
晋中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白 凌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 030006)

随着山西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旅游文本英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目前山西旅游文本英译良莠不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山西的对外旅游形象,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本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在吸引国外游客和传播本土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推出优质的英译旅游文本迫在眉睫。本文从德国功能目的论出发,以山西旅游文本作为基础语料,在分析英汉旅游文本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文本英译的策略,并通过典型案例展示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旅游文本英译的理论依据

翻译实践呼唤理论指导,更需要基于理论实践的方法。为克服旅游文本英译中的障碍,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来寻找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而德国的功能目的论就被广泛地应用于翻译实践中。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卡塔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创立了功能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并首次提出将“翻译行为希望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从而为功能派理论奠定了基础。1984年,莱斯和汉斯·J·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首次提出“功能目的论”的概念,并指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90年代初,在功能目的论的基础上,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又提出了“功能+忠诚”的原则,并系统归纳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产生、主要思想及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着整个翻译过程,因此目的法则是最高法则。除此之外,翻译时还需遵循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即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易于被读者理解,并在译文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二、旅游文本的类型和功能分析

弗米尔曾提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Nord 1991:4)。[1]因此,明确旅游文本的定义、研究范畴、文本类型及功能是研究旅游文本英译的首要条件。

陈刚教授在《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一书中指出,旅游文本是指旅游(接待)一线人员(尤其是导游翻译)在工作中经常碰到的、约定俗成的那些应用型文本。[2]其文体活泼、适用范围广、应用性强。本文的研究范畴是与旅游相关的语言文字资料,如旅游公示语牌、景点宣传册、古迹楹联解说词及传说掌故等。在目的论中,莱斯根据语言功能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文本。旅游文本英译属于实用文本翻译,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信息功能,即通过景点介绍,向游客提供有关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信息;二是呼唤功能,即通过景物描写,激发游客对美的无限遐想,心生实地游览的动机。

三、英汉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

由于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因而在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写作风格和美学标准。旅游文本的英译要力求满足游客的文化心理和审美需求,并使用符合译文规范的语言形式予以表达。

英汉旅游文本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遣词造句、行文结构和语篇功能上。从遣词造句上看,英语重在形合,是“链语”,常用连词、介词短语、非谓语动词连接各分句,句子组织严密,主从句脉落清晰,文风质朴;而汉语重在意合,语言是“块语”,常用很多并列的、关联词汇连接句子,讲究行文工整、声律对仗;从行文结构上来看,汉语的行文思维由小及大、由概括及详细、由当前及将来,把旅游景点的社会影响力和特色置于篇章的结尾;而英文则恰恰相反,由大及小、由长远及当前,将社会影响力和特色置于篇章的开头;从语篇功能上来看,英汉旅游文本既具有信息功能,又具有感染功能,但两种文本所侧重表现的功能又略有不同,具体表现在英语在描写景物时重理性、重形象、重写实,注重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突出文本的“信息功能”;而汉语则重点强调景点的特色和社会影响力,重点突出文本的“呼唤功能”,对景物刻画不求明细,用词凝练,追求意象的朦胧美。

四、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

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并不追求译文与原文在结构内容和语言形式上的充分对等,而是注重译文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因此,旅游文本的英译要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原则,即遵循目的性原则。笔者在分析比较英汉旅游文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山西旅游文本的实例,介绍几种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的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

(一)增译(addition)

旅游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外国游客徜徉于我国美丽壮阔的山水之间时,不仅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同时也会对旅游景点所蕴含的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如果忽视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外国读者很可能无法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原文的信息功能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在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当遇到源语文化中一些特有的物象无法在译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时,就可以采用“增译”的方法,即在不改变原文语义信息的前提下,增加一些词、句或段落,以便更好地表达原作的意图。

例1:山西简称“晋”,又称“三晋”。

有些译者将这句话译为:“Jin”is short for Shanxi province.It is also called“Sanjin”,由于大多外国游客缺乏对山西历史文化的了解,因此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意象。为了实现译文的信息功能,译者增加了有关“三晋”历史由来的注释,力求达到有效传播地方文化的目的。译文如下:

“Jin”is short for Shanxi province,because itwas the place where the Jin kingdom was located.The name“San Jin”is derived from historical fact that the Jin Kingdom was once divided by Han,Zhao,Wei kingdoms.

在目的论看来,实用文体翻译强调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情感的回应,因此译者要揣摩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如:

例2:据说,踏上这108级台阶,到达“灵峰胜境”时,便可以消灾去难了。

根据英语句法的要求,主语在一个句子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汉语旅游文本中,主语却常常被省略,因此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了人称代词“you”,融入了读者的身影,给外国游客带来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译文如下:

It is said that once you have walked up through the 108 stone steps and stepped into the Linfeng Holy Land,all your worries willdis appear.

再者,由于受汉语旅游文本的影响,很多译者常常不假思索地将中国人所熟知的历史朝代直接译成英文,导致目的语读者无从获得景点建筑或文物的具体建造时间,更无法衡量其价值。因此,译者需要加注朝代的起止年份,保证信息有效传递。

例3:双林寺始建于北魏,原寺毁于战火,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寺庙重建于明朝。

译文:Shuang Lin Temple was first built in the Northern WeiDynasty(386-534).The original temple was burnt down in a war and what can see today was rebuiltduring theMing Dynasty(1368-1644).

(二)减译(om ission)

受汉语写作风格的影响,汉语旅游文本在描写景物时往往融入了浓郁的人文色彩,使具体的景物获得了抽象的人格和情感,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朦胧美。例如:

例4:山西境内的黄河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它那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豪迈气概,也让游客领略了它镇定自若、宁静端庄的风姿。因此,“黄河游”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这是一则关于描写黄河景色的旅游文本介绍,原文使用了大量的四字格词语来展示黄河的神韵,行文工整、音韵和谐,既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心理,也有利于发挥文本的呼唤功能。然而,英语语言风格简约、思维缜密,在描写景物时多用具体物象再现客观景物。相比之下,汉语遣词造句的手法与西方人的审美理念大相径庭,常被视为分散读者注意力和影响篇章连贯性的负面手段,容易造成言之无物和行文堆砌。由于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因此译者提供的信息量并不能完全与源语文本相同,也就是说,等量的信息并不一定等效。所以,译者根据原作的语篇意图,删减了汉语旅游文本中的部分华丽词藻和溢美之词,使得译文直观可感,简洁流畅。

译文:Yellow River in Shanxi Province exhibits not only her charm but also her power and grandeur.That’s the reason why“The Tour of Yellow River”attracts thousands of touris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nually.

(三)类比(comparison)

翻译不仅要向游客提供有关景点的信息,同时也承载着传播当地文化的使命。翻译过程中,在找不到相应的文化对应词时,可以运用“类比”法,即借用目的语中的典故、习语或事物来替换源语文本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从而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如:

例5:平遥古城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它以古市楼为中心、南大街为中轴线,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店铺林立。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是中国的金融中心。

这是一则介绍平遥古城的旅游文本,文章结尾处“中国的金融中心”体现了平遥的历史价值,如果直译为“Chinese FinancialCenter”,势必会大大削弱原文的呼唤功能。为了使原本陌生的旅游信息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积极的反响,译者把它比作西方人所熟知的“华尔街”,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使得译文轻松友善,便于与读者交流。

译文:There are 4 avenues,8 back streets and 72 lanes built inside the Pingyao ancient city,among which,the South Street lies in the central axiswith the Market Tower as the city center and various ancient shops on both sides.At that time,more than 50%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were controlled by the South Street,hence thename“ChineseWall Street”.

(四)改译(adaption)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方式,使得英汉旅游文本在遣词造句、行文结构和写作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的心理倾向为:间接、感性、隐性,表现在写作中便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结尾处画龙点睛;而英语的心理倾向表现为:直接、理性、显性。写作模式讲究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在结尾处重申主题,以吸引读者。如:

例6:藏山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洞穴幽奇,涧水潺潺。众多名胜古迹,错落其间,同自然景观壁合,被誉为晋东第一名山。

例6主要描述了藏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如果一味追求文字的对等,译文势必会造成逻辑混乱、词语堆砌的现象,使译文读者反感。在目的论框架内,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即以实现文本的预期功能为目的,而不是传统意义所强调的“等值”。所以,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可以在不损害原文目的的前提下,对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风格、结构及部分内容加以调整,以达到功能和语义上的等效。据此,译者按照英语的写作模式重新组织篇章结构,将“晋东第一名山”置于句首,突出了主题信息,同时删减了一些重复性和虚化性表述,注重原文的内在逻辑,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语气更为自然。

译 文:Being“The first mountain in eastern Shanxi”,Mount Chang is a charming place,fullofhigh ridges and deep valleys,inwhich there are steams,waterfalls and caves with historicalsitesscattered among it.

旅游文本英译是促进山西旅游走向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更是传播和弘扬山西文化的重要窗口。由于英汉旅游文本在行文结构、遣词造句及语篇功能上相去甚远,无形中给旅游文本的英译增加了难度。为了实现旅游文本的预期功能,译者应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在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审美心理和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对外国游客感到陌生或难于理解的信息采用增译和类比的策略,而对于阻碍读者阅读兴趣、打断其阅读思路的冗余累赘的信息采用删减和改译的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跨越文化障碍,有效地实现旅游文本英译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1]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1991.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康宁.从语篇功能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5(3):85-89.

[4]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82-88.

[5]高存.旅游文本翻译“改写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