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凤,王引兰
(忻州师范学院 思政部,山西忻州 034000)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矛盾实质就是不同利益间的差别和冲突,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涉及到社会利益的各个领域和层次。毛泽东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在《论十大关系》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个领域的利益关系如何进行协调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这些思想构成了其利益协调思想的基本内容。
政治利益的协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对政治利益关系进行了思考,力图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对当时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内部以及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实现政权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各政治力量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协商机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强调团结各种政治力量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他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和各级协商部门的功能,实现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进一步合作。[1]53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使中国各政治力量在协商中实现了共同合作。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与其他党派的关系?毛泽东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并且把这一思想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处理协调党派关系的重要指导方针。他说不论过去还是将来,恐怕都是几个党好,党派之间应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2]278
党的团结是建立党内和谐政治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处理党内政治关系时,毛泽东强调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党风,实现和加强党内团结。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加强了党的战斗性,为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夯实了政治基础。
1956年到1957年之交,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开始显现并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奋斗,这就必须处理好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他认为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必须以团结、教育的方式来解决,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民族和谐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在触及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上,毛泽东强调必须搞好各民族间的关系,汉族要支援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在处理二者关系上要反对两个主义,尤其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在少数民族地方采取区域自治的办法,让少数民族地方的人民实行自治[2]278。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建立民族间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成为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
经济领域中利益的协调问题是毛泽东利益协调思想中的关键内容。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分配方式、管理体制中的利益关系等都反映和制约着经济利益的协调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模板,毛泽东在处理农轻重三大产业的关系上,主张产业要协调发展,即要协调好农轻重三大产业的投资比例,处理好三者在生产力中的比重[2]268,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和商业贸易,协调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比例,促进轻工业的发展。[2]269针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毛泽东还指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是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的前提,因此决不能因为发展重工业而忽视了生活资料特别是粮食的生产。
由于地理、历史等多种综合因素,过去我国的工业主要布局在沿海各城市。这种生产力布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是不合理的,不仅造成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而且不利于广大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为了工业发展布局更均衡,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布局更协调,毛泽东强调要充分推进沿海工业的发展,同时带动内地工业的建立和成长。[3]270这一方针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内地和沿海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毛泽东认为利益协调不仅要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不能建立在对自然无限掠夺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他说,中国作为一个物质产品还不丰富的国家,要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必须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1]398毛泽东提出的节约方针,在当时的形势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基础弱、底子薄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有益而且有效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平稳运行必须处理好诸利益群体的分配关系。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基本建立,毛泽东强调要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必须做到‘军民兼顾、公私兼顾’。[2]272毛泽东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思想,不单为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当时很好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已在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有了清晰的认识,主张既有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对地方适当放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说,建设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中央统一而强有力的领导、全国没有统一的计划和纪律是行不通的。他还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领导的同时,地方也拥有办更多事情的的权力和独立性,这对建设我们国家是有好处的。[3]275毛泽东关于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这些思想为社会主义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各种思想意识彼此冲击又互相交织,毛泽东坚定地认为惟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真正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思想和文化。[3]348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使整个国家呈现新气象,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才能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同时还指出,要在文化建设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惟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引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精神文化领域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丰富和充实,不得不说,这得益于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指出这个方针的目的是全面推进艺术与科学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2]388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鼓励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科学与艺术要充分发展,并提倡通过艺术与科学内部的自由争论来解决自身的是非问题,而不是过早轻率地下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2]388。正是由于“双百”方针切准了当时文化发展的脉搏,才使当时的文化领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因此必须解决各个领域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实现利益协调的最终目的。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关于协调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的观点和主张,构成了其利益协调思想的基本内容。50多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利益协调的思想与观点,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为后来几代领导人利益协调思想的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刘长明.论三态文明——一种基于和谐维度的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5(2):15-20.
晋中学院学报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