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阳,潘财炳
(北京体育大学思政部,北京 100084)
高校是影响中国社会秩序安定团结的重要思想阵地,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重中之重。“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在新形势下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2]从传播学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活动,是一种具备各项传播要素的特定的传播活动。而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的融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传播的过程,自然而然具备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也存在对于这一过程的干扰因素。对于这一特定的传播过程,传播者应该是学校,传播内容则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大众媒介、校园媒体和新媒体,受众是学生。从这个角度分析,传播学的一些方法和模式,完全可以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研究当中。这是把传播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的可行性。而如今复杂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也表明运用传播学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而政治传播是传播学的领域之一,是指特定政治共同体中政治信息扩散和被接受的过程。在中国,党和政府是政治传播的主体,政治传播内容具有意识形态性。[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政府以及高校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和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有意识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通过传播内容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传递、接受与反馈政治信息,以达成共识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给高校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其传播的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高校学生学习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政治信息扩散和被接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传播活动。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显而易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典型的政治传播活动,政治灌输和政治劝服是政治信息扩散和被接受时必不可少的方式。从国内政治传播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政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加强政治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政治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开拓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对于作为政治传播主体的党和政府来说,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证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性和打赢意识形态“战争”的关键。而对于政治传播来说,其理论和方法对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二者的总体关系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与发展的。下文将根据政治传播过程当中的几大要素来探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分析政治传播过程,首先从政治传播的本质开始分析。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单纯的爱国教育和政治知识教育,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引导性。也就是说,政治传播作为传播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是具有政治学本位和传播学本位的。从政治传播的构成分析可得,政治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没有传播的政治是不存在的。
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传统灌输方式,即大宣教模式,这个模式曾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单纯的意识形态灌输方式在那个急需建立统一稳定环境的时代,起到了稳定人心的巨大作用,完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更应该注意自身的政治传播属性。从这个方面来分析,政治引导性任务的出现,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利益诉求来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
高校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处于一个社会化初始的人生转折期。在这个时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来自于各种社会思潮的正面或负面的干扰,很容易左右他们的观念和行为。而在这个阶段,各种社会思潮的复杂多元性造成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质疑,并且无法形成一个自我统一的认识,往往容易陷入迷茫,这对校园和社会的稳定极其不利。而这个时期,高校学生对于单一形式的灌输是存在抵触情绪的,所以引导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而政治传播的实质正是价值导向与价值选择的过程,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增加的政治引导的具体体现。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且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在不改变其主旨的基础上,贴近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灌输与引导有机统一。[4]从这一角度分析,政治传播的指导不仅要求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充分利用价值引导的方法,同时也要运用政治传播的观点,将传播的内容进行合理范围内的改变,以达到让高校学生自觉接受并进行传播的目的。
政治传播包含了政治要素与传播要素,内容以政治信息为主,也就是政治要素在传播当中的具体体现;[5]政治传播总是处于扩展和被受众接受的状态,这其实反映其包含传播要素。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是一种政治传播的过程,其工作当中,一定且必须包含政治要素和传播要素。政治要素的传播不同于其他要素传播,具有特殊性,必须注意政治传播形态问题,即政治信息扩展与被受众接受的传播方法。同样,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只是注重政治要素,一样会引起高校学生的抵触情绪,这同样是由于复杂多元的环境因素导致的。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意识形态等的正确树立,但是让处于社会化初期的高校学生接受这种信息轰炸式的政治要素灌输,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 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6]这种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同样也适用于政治传播,如果单纯地以政治要素的轰炸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形成“知沟”。如果传播者与受传者,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在一个知识体系当中,那这项工作将无法进行下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政治宣传需要兼具政治要素和传播要素,宣传与传播并重的方法就是善于寓教于学和寓教于生活,使教学过程体现传播内涵,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蕴含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载体中。
总而言之,就是利用政治传播的方法,将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要素渗透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从而达到想要的传播效果。
在新时期,党和政府不会忽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因为高校学生群体通过大众传媒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政治信息。校园媒体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与信息获取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载体。而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特点鲜明,影响广泛。以下将分析三种载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首先分析大众媒介,作为历史最久,影响最广泛的传播载体,虽然不是高校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唯一途径,但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政治传播主体的党和政府,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向大学生广泛传播政治信息。而伴随着社会开放,大众媒介也日趋多元化,也就要求传播者对于大众媒介的掌控能力要加强,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其次是校园媒体,作为校内政治传播的直接载体,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校园媒体本质上应属于组织内传播,组织内传播的媒介形式包括了书面媒体(指以文字形式书写的文件、报告、信件等)、会议(复数的个人聚集同一场所进行议事的一种传播形式)、电话(现代组织的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具有双向互动性的一种媒体)、组织内公共媒体等等。校园媒体具备完整的媒体属性,其具有专属性,覆盖完整,组织内公信力高的特点;最重要的是校园媒体不同于一般的大众媒介,具有教育性。这使校园媒体天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且形式多样。但是存在不稳定性,从业人员水平限制等问题,需要加以改变。
最后分析新媒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其问题的探讨,是基于校园媒体基础上提出的。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校园媒体的主导局面。高校学生利用新媒体可以获得更杂更多元的政治信息,这样产生的结果有利有弊。高校学生的年龄构成决定了他们是最愿意尝试新事物的,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自然会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而新媒体的最大特征——自媒体性,此时体现出了其作为政治传播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两方面影响。新媒体的不可控性削弱了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等官方机构的主体地位。很多政治信息的“把关人”变成了高校学生本身,最终造成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倒置,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挑战。
在政治传播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灌输与引导并举,宣传与传播并重,政治要素与传播要素同时抓,在合理范围内改变传播内容与形式;加强传播者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改变工作方法和转变思想观念相结合,这样才能缓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传播困境,提高政治传播效果。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传播来说还是要注重政治宣传和政治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国有着很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致胜法宝。[1]而政治灌输,也就是大宣教的工作方法,也是最早创立、历史最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拉斯韦尔认为的“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的效果如何”“5W”模式说明政治宣传作为政治传播的方式之一的目的性明确,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作为基础的政治灌输不能丢弃,而应该继承与发展。
其次,与时俱进采取现代网络化的正面教育引导方法。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很大冲击,网络的信息来自全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这意味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能只单纯依靠政治灌输。政治传播的意义在于让受传者认同被传播的政治信息。而基于复杂多元的网络环境,为了达到传播效果,即教育目的,应该对传播过程,或者信息源加以干预。此时,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会用且用好新媒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高校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社会化过程决定了他们主观上既有理想,也有目标追求,客观上希望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能够提供展示自我、有利于发展的平台。同时,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说同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和塑造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新一代人才是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自己的观点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就会选择大胆地发表相关观点;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没有人理会或者可能会受到大部分人的反对或攻击,则会选择保持沉默。这往往会形成一个循环,大部分人赞同的观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这就是沉默的螺旋理论。总结来说,这个理论基于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8]所以根据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高校学生由于自身没有方向的原因,陷入“沉默的螺旋”,造成严重的群体性后果。传统的大宣教灌输偏向于严肃的理论教育,而人文关怀就是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的平台与大数据分析的作用关心部分“沉默的个体”内心的感受,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拉近了教育者与学生的距离,形成了有效的人文关怀。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5-02-24].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 2806397.htm.
[2]刘晖.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因素[J].新闻前哨,2012(7):52.
[3]赵波.政治传播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评论,2012(4):78-80.
[4]谭咏梅,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主客体关系辨析[J].沈阳体育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5-67.
[5]刘东,徐成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伦理优势及实现方式[J].晋阳学刊,2014(6):112-117.
[6]王晓晴.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理论再探[J].当代传播,2006(6):56-57.
[7]寇嘉.传播学视野下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研[D].兰州:西北大学,2010.
[8]刘红胜.“沉默的螺旋”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49-50.
晋中学院学报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