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现状

2015-04-18 06:38
晋中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张 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世居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绿洲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卡姆艺术有着严谨的艺术结构,由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组成,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传统知识、文化场所、器物、乐器等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多样的表演形式涵盖了新疆绿洲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有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下简称木卡姆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起了国内外对木卡姆艺术的广泛关注。成功申遗十年来,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将十年来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略述如下:

一、政府参与保护的主导性地位不断增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全面启动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工作。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为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工作、科学发展、有序推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005年成功申遗以后,木卡姆艺术的主要流传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人员、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关心和支持。各地先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健全领导机构,对保护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已建成3个木卡姆传承中心,再建传承中心项目2个;已确定四级代表性传承人200人;当前活跃在农村、城镇社区的班社达60个以上;新疆艺术学院、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等地教育传承有序开展;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每年有上百次的演出等。

二、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为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能符合规律,不遭到人为破坏,使保护工作的各项措施科学有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补助费、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单位等各项要素,能正常发挥作用,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立法保护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2005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该办法从调查、建立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名录制度、保护方法、保护对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该办法实施后,各县成立了普查小组,并开展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标志着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

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这标志着新疆开始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突出成就,进入法制保护阶段,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处在那样的年纪,未来还没有被定义,生活冉冉升起。大家每天雄赳赳气昂昂,开始买日本的电器看美国的电影。拿到爱华随身听,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听张学友。香港是怎样的,让人神往。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该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保护木卡姆艺术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管理规范的历史新纪元。《条例》将自治区五十多年来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用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在适用范围、保护对象、保护原则和预期目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主要职责任务、木卡姆艺术特定保护方式、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与落实保障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

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既是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是联合国项目。因此,加强对其的保护工作,必须同时严格遵循、认真执行联合国以及我国乃至新疆的相关法规。目前,管理办法、条例、单项条例的出台,使得实现其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有了更多、更具体的法规依据,促进了木卡姆艺术的科学保护。

三、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资金支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保障条件。自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中央、自治县以及地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特别是联合国项目。目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累计投入达3.55亿元,其中木卡姆艺术保护专项经费达1.1亿元。

专项经费主要补助代表性传承人和支持保护单位开展调查、保护、传承、文化传播等活动。目前,新疆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州级、县级木卡姆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已获得各级相应的传习补助,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补助10000元,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补助4800元,地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根据传习情况补助每年达10000元至4200元不等。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单位所在地方政府,如哈密地区、库车县、伊宁县每年的木卡姆艺术专项经费投入达200万元。

经费的投入保障了木卡姆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和积极性,保障了基础工作所需的物质基础,从管理和民间传承各个方面保障了经费投入,促进了木卡姆艺术的发展。

四、科学保护工作不断深入

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涉及传承人、传承方式、保护载体以及与木卡姆艺术相关的乐器、服饰、文化空间等,新疆自成功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积极探索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班社的保护措施和方式,力争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木卡姆艺术能得到健康发展。

普查和专题调查工作持续进行。摸清家底,了解新疆境内木卡姆艺术的现存和传承人、班社的情况,是每年工作的重点。自2005年成功申遗开始,各地利用五年的时间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特别是在木卡姆艺术流传地,将木卡姆艺术作为重点调查内容。普查结束后,各地按照保护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定期开展木卡姆艺术专题田野调查,将此项工作作为常态工作进行,掌握了每年木卡姆艺术传承的动态情况。

保存工作逐年深入。保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开展传承、研究、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自2005年来,新疆先后开展了木卡姆艺术抢救性保护工程,抢救性记录了班社、代表性传承人演出版本,并整理了一大批记录资料。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各地对不同形态的木卡姆重新进行采录,保存录音、录像资料,同时制作出版了木卡姆艺术CD、DVD和数据光盘等多媒体资料,重新组织对曲谱、歌词的整理、记录和翻译、配歌工作,出版《哈密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歌词选》《十二木卡姆(伊犁版)》等丛书。

整体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木卡姆艺术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每一类型的木卡姆都有不同特点。新疆先后确定了4个国家级木卡姆艺术项目保护单位,19个自治区项目保护单位,在所有木卡姆流传地都有保护单位开展各类保护活动,从整体布局上建立、健全了保护机构。为全面保护木卡姆艺术,新疆从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设上,将与木卡姆艺术相关的达斯坦、乐器制作、乐器弹奏技艺、服饰、麦西热甫、诺茹孜节等列入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从文化形态构成上全面保护木卡姆艺术。同时,加强与木卡姆艺术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喀什市、莎车县等地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历史文化名城来进一步促进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从而为木卡姆的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积极申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通过保护区的建立,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形式、语言环境、社会组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构成共生共存、相互作用的文化生态系统的真实性、活态性、完整性,使其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得以充分实现。目前,新疆已经建立了自治区级“莎车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教育传承全面开展。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校园。目前,新疆艺术学院、喀什艺术学校、阿克苏艺术学校都相继开设了“维吾尔木卡姆专修班”,采取“文本教学”和“口传心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唱、奏、舞兼能的木卡姆艺术专业人才。莎车县自2012年开始,从县域内初中生中招收30名委培生送往新疆文化艺术学院附中参加学习,莎车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招生合同中负责解决委培生三年学费(3500元/年)以及委培生毕业后的工作安排。通过教育传承,加强了青少年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学生们接触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和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小就对家乡和祖国深入了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更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

民间传承生生不息。民间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通过近十年来的保护,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人数量不断增多,通过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以及传承人培训班的开办,截至2014年十二木卡姆艺术有传承人382人,刀郎木卡姆有传承人538人,哈密木卡姆有传承人293人,吐鲁番木卡姆传承人有312人。

民间班社数量逐年递增。集体传承是木卡姆艺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民间艺人在集体表演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技艺水平。在2005年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木卡姆艺术的民间班社数量在30个左右,随着保护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深入宣传和支持,自愿学习木卡姆艺术的人越来越多,民间传承班社数量也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各地受群众喜爱的、具有影响力的班社达60余个。

专业传承效果显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团,是新疆唯一的木卡姆艺术专业表演团体,每年从全疆各地州艺术院团挑选35名木卡姆演奏、演唱人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维吾尔木卡姆演唱演奏培训,每期教授1~3部木卡姆的演唱演奏技艺。同时该团为了能够实现从专业传承角度保护和弘扬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向全疆、全国、全世界宣传介绍弘扬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通过打造精品,充分发挥专业传承作用,调集专业人才,策划大型木卡姆主题晚会,充分发挥了专业传承的作用。

保护载体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场所、文化空间。为促进木卡姆艺术的保护,2005年开始新疆通过建立传承中心、传习所等方式,不断丰富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载体。目前已建立三个木卡姆传承中心,分别是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吐鲁番木卡姆传承中心,同时各地积极开展传习所建设,其中仅哈密地区在各乡镇已建立起38个传习所。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木卡姆艺术已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在莎车县、伊宁县、麦盖提县、吐鲁番市等主要流传地,木卡姆艺术已进入当地的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成为文化馆免费开放、文化广场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具有文化传统的巴扎、茶馆也成为木卡姆保护的主要载体。巴扎既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更是维吾尔人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到巴扎天,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巴扎”,巴扎上民间艺人自发表演木卡姆艺术。茶馆是维吾尔族人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在莎车县、喀什市、和田市等地,茶馆也是木卡姆艺人、达斯坦艺人表演、聚集的地方。目前,巴扎、茶馆已是木卡姆艺术得以生存和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文化传播活动丰富多彩。自2005年以来,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以外,还利用展示、展演等进行多渠道、多角度展示木卡姆艺术的价值。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文化传播活动主要集中在展演方面,其中新疆木卡姆艺术团,2005年至2010年每年演出70场以上,其中在国外演出场次占35%,2010年至2014年每年演出150场以上,其中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场次占35%,深入民间、基层的演出占50%。莎车县、麦盖提县、喀什市、和田市、伊宁市、伊吾县等地各专业表演团体累计演出木卡姆艺术每年达100余场。

理论研究日趋深入。木卡姆艺术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新疆根据研究现状,先后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座谈会、论坛等研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木卡姆艺术研究水平。2005年和2007年,莎车县举办了两届“十二木卡姆学术研讨会”。2006年,“第六届国际木卡姆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参加此次学术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共有50余名,并达成乌鲁木齐共识。其后相继出版了《第六届国际木卡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汉、维、英三种文字版本。

2006年至今,出版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书》(汉、英、维三种文字)《丝绸之路新疆传统文化丛书——木卡姆》《解读维吾尔音乐珍宝木卡姆》《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乐器图像·音响集萃》(汉、维文版)《人文视野中的刀郎文化》《刀郎之魂》《刀郎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哈密维吾尔古典音乐——哈密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歌词》一系列书籍和配套CD、VCD、DVD等音像制品。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法制建设、机构队伍建设、保护工作开展、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同时,在保护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发展不平衡。从普查工作到项目申报、项目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各保护单位发展极为不平衡,呈现两极化发展,例如哈密地区目前已建立起完整的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保护工作,但是木卡姆艺术的其他流传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机构和保护队伍。

科学保护任务艰巨。目前,各地的保护方法、措施较为单一,保护工作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主要利用大活动集中展示,对于民间班社的保护、民众的参与度等方面,抓不住保护工作的重点。对于整体性保护、教育传承等保护方法,在概念、实践方法方面十分模糊。

舞台化现象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在时间上,一代代传承下去;在空间上,会由一个地域传播到另一个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保持本真性,过于“现代化”的变相嫁接、创新、改造将使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程式化、庸俗化,失去了本真性。当前,有些地方的木卡姆艺术只是局限于麦西热甫部门的表演,利用极具奢华的舞台、现代化的音响等设备,向观众展示木卡姆艺术的恢弘和壮丽,演员们熟练、千篇一律的演唱、华丽的服装,难以与绿洲阡陌里的欢唱和忧伤、与传统的木卡姆艺术表现力联系在一起。

保护力量单一。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不断投入,传承人的坚守,更需要观众和热爱木卡姆群体的支持。当前保护工作成就的取得,与坚守在民间的传承人、基层文化工作者分不开,他们的守护给了木卡姆艺术新生。但是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特别是民众、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才能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

面对新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担负起历史的重托和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需要所有的文化工作者、传承人、社会力量,以科学的价值判断和不断的深入探索,开创一条人类遗产的保护之路,总结出规律、特点,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使木卡姆艺术代代相传,保护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让遗产成为世界人民的财富。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赵学义,关凯.政策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