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琳佳
(晋中学院美术学院,山西晋中 030619)
平遥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其以保存完整的古城墙、古街道、古寺庙、古商铺、古遗址、古民居而著称。在平遥古城内4000处古民居院落中,现存的传统民居达3797处,其中480余处保存非常完整。在明清时期,平遥古城内民居院落大多为晋商宅院。它们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与院落主人财富、地位、观念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作为传统民居重要构成要素的大门,既是民居的脸面也是认知民居的窗口,更是一种承载了时代、地域文化丰富内涵的载体。通过深入的调研、测绘,笔者认为,平遥传统民居大门所表现出的位置、类型、体量、构造、色彩等,不仅具有极高的建筑文化价值,而且蕴含着独特而浓郁的晋商文化智慧,是晋商文化对于汉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浓缩和汇聚,折射着晋商文化诚信、进取、谋略的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平遥传统民居中大门开设方位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巽”位和“离”位,前者开设在院落的东南角,后者开在院落的正南方。在风水学中“巽”位属木位,“离”位属火位。通过考证,明清时期平遥传统民居大门开设“巽”位居多,“离”位较少,到清后期“离”位开设逐渐增多。这种格局和变化,分析其原因,一是遵从了自然规律,因平遥古城地处黄土高原,为西北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大门开于东南方向有助于躲避风沙对院落的直接侵袭,同时增强了院落的安全性与隐秘性。二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风水学文化。无论木位或火位,从风水学的角度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三是反映出晋商对经商与为官、经济与政治关系的理解认识和价值追求。在中国古代认为只有为官之宅院才与“离”门相配,故大多百姓包括经商者多开“巽”门。清末时部分商人宅院出现的“离”门,究其原因是晋商捐输官职后身份地位的转变。捐输了官职的晋商,在进行院落修缮时将大门开设在了“离”位,一方面是彰显其身份,但更为重要的是借助官场的影响力来不断增加其盈利,展现了当时的晋商官商兼顾、官商相维的局面。由此看出,晋商文化并不游离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和发展更注重了经济与政治的交融发展。
平遥传统民居的大门可以分为随墙式和屋宇式两种类型。院落若有倒座,则占据倒座一开间设置大门,此为屋宇式大门;院落无倒座,则随院落外墙设置大门,此为随墙式大门。屋宇式大门又可分为传统屋宇式大门、拱圈式屋宇大门;随墙式大门又可分为木式垂花门楼、砖雕门楼、柱廊式门楼、屏门、角门等。通常屋宇式大门的体量比随墙式大门要大。晋商在发展初期多数采用随墙式大门,如:木式垂花门楼、柱廊式门楼。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院落结构多无倒座,此类大门节省空间;另一方面是其造价较低,恰好适于晋商发展初期的经济水平。而随着晋商财富的积累,为了提高居住条件,晋商开始将一进院落扩建、新修或翻盖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出现了结构复杂的院落群。对大门的体量、规格设置上也较之前更为讲究。因此,便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传统屋宇式大门,如: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等,而其中广亮门和金柱门最为宽广、气派,也同属屋宇门档次中的最高级别。同时,晋商为了解决生意扩张对存储空间的要求,一般会在主院的基础上增筑辅院、场院,并将院落大门设置为拱圈式屋宇大门,以满足大量车马的出行。而为显示晋商之富庶,东家身份之尊贵,拱圈式大门还多数装饰有门匾、垂花。通过分析大门体量的不断发展演变,可看出晋商不断追求、开拓的精神,同时也可看出晋商意在借扩大门脸,向世人宣扬一种商能达贵、商学传家、步步光昌的价值取向。
平遥传统民居大门的结构类型丰富,这与其使用的材质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明代以及清代早期,大门的修造多以木材为主;而到清末伴随砖材技术的成熟,晋商开始在大门建造中使用砖材。就像同为垂花式门楼,早期都是木式垂花,到清后期就较多地出现了砖雕垂花(木式垂花门楼的样式结合砖材的特性设计而来)。而大门门扇材质却一直使用木材,因为封建礼制观念中有砖石类门扇为冥门的说法。为了加固门板,门扇上可设置门钉,但在封建社会为官之人大门才可使用门钉,普通民居大门上很难看到。而在平遥的晋商民居中却发现了多处钉有5*5个门钉的大门门扇。为加强大门的防盗功能,平遥晋商的民居大门还在两门扇搭间之上做“企口缝”。并在门扇背木装修上采用“三门搭三栓插”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有效地防止了门外的窥探,巧妙地保护了门内的隐私与安全。此种做法在其余各地民居大门设计上较为少见。这与当时清末社会动乱而晋商占据着巨大财富,以及晋商财东藏富于内以免招致无妄之灾的心态密不可分。材质的选用和构造不仅体现出晋商对建筑功效、美观实用的重视,更体现出其独具匠心的营造手法和创造智慧。
在色彩上,木制的门扇表面多涂黑色大漆,一方面用来防潮防腐,另一方面为了美观。中国传统建筑多讲究彻上露明造,即凡构件之可见部分,几乎都要加以美化,因此作为建筑构件之一的门也不例外。对其进行上漆就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而在颜色上明清时期门扇多采用朱色和黑色。其采用黑色,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受封建礼制的限制,朱色为皇家专用,晋商不能使用;二是黑色被认为五行属水,木质结构的大门涂以象征水的黑色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因为黑色属水,水在风水上又象征着钱财,门上有水就会财从门进,财源滚滚而来,因此晋商大都选用黑色作为大门主色。除颜色之外,在大门油漆选用及上漆步骤上也颇为讲究,大门油漆必选大漆,上漆之前必先用猪血灰做数道腻子来加固门板。门扇色彩的选用和对上漆步骤的讲究可看出晋商寄物铭志、祈盼成功、追求发达显贵的美好夙愿。
在晋商民居中,体量较大的院落被称为院落群,其构成往往不只一个院落,而是由几个院落并联或串联形成。其中包括主院、偏院、辅院、场院等,同时不同院落又具有不同的大门类型。如主院大门一般较为高大,装饰庄严、大气;偏院或辅院大门规制一般不会高于主院。场院大门往往为拱圈式结构,其功能主要用于满足车马等的出入。主院与场院、偏院、辅院等的连接一般靠角门完成;主院里的空间分隔则由前垂花门后屏门、前柱廊门后屏门等来划分。
位于平遥古城内东安家巷的安家大院为一处典型的复合型院落群。院落空间包含了院落的各种结构形式。大门也采用了多种类型及样式。安家世居城内安家街,清末以经商为业,其后人多为票界伙友,发家后逐步修缮、扩建院落,形成现今所见院落群。现存的安家院落共占地6233平方米,包括了雷家园街6、8、10、12、14号及东安家巷2、4、6号院落。主要由东老院(雷家园街6号)、北主院(东安家巷4号)、西主院(雷家园街8号)、场院(雷家园街10号)、偏院(雷家园街12、14号、东安家巷2、6号)、枣院等组成。其中主院为主人居所,主院中一进院落为仆人居所,内宅为家眷居所;跨院则用于新建祠堂供家庭祭祀、后代分宅、招待来客之用;偏院为仆人居所,并兼设学馆、厨房、库房等;场院主要供车马出入接送主家和运输货物使用;菜园和枣园为安家的生活、生产自留地,是日常食物及瓜果蔬菜的后勤保障。
依据院落功能、主次的不同,安家大院在院落大门的设计建造上颇为讲究。如东老院坐东朝西,为三进院落,大门开在巽位,采用前砖雕后屏门式结构。西主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大门开在巽位,是传统屋宇式的结构,后期被人为破坏,现已将院门堵上。北主院坐南向北,二进院落,中轴线上建大门,为传统屋宇式结构。两处偏院分别是雷家园街12和14号,都为一进院落布局,12号大门开在巽位与离位之间,采用前垂花后屏门式的结构,14号大门开在离位,采用前砖雕后屏门式的结构。另一偏院在东安家街2号,大门开在巽位,采用简易砖雕门楼结构。场院沿街开大门,为拱券式结构并外挂垂花门头。
安家大院的大门可谓涵盖了平遥传统民居中大门的几乎所有类型、结构与开设位置,几乎包含了平遥传统民居大门的所有特征。三处主院的大门分别为前砖雕后屏门式和传统屋宇式的大门结构,三处偏院的大门分别为前垂花后屏门、前砖雕后屏门、简易砖雕的门楼样式,相对主院大门来说,偏院的大门体量要小,在木装修、装饰构件的使用上也相对简易。而场院的大门为拱圈式屋宇大门,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体量的车马通行。各院落之间又通过角门很好地连接贯通。可以看出每处院落的大门都是根据院落居住者的身份、不同的功用来建造的。通过这些大门位置、体量、类型、结构的不同,首先可以看出作为典型的晋商,安家商业兴家的发展轨迹;也可看出晋商修建大门尊崇的中轴对称、主次有别、尊卑有序的儒学思想和严谨有致、精于规划、逐步发展壮大的思想理念和轨迹。
总之,平遥的传统民居大门历经数年发展与变化,已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特征。这与晋商及晋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把平遥传统民居大门的变化与晋商发家历程相结合的分析手法,总结出晋商的发展对平遥传统民居大门的位置、类型、体量、材质、结构及色彩的影响与推动。同时,其渗透出的晋商文化重商创业、艰苦奋斗、诚信和衷、谋略取利、藏智藏富等的文化特性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本文力图通过粗浅的探索,为今后大门文化的保护与晋商文化的传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雷琳佳.明清时期平遥传统民居大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吴裕成.中国门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李允稣.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徐笑非.门的解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5]杜拉柱.平遥古城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