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商成长的历史探源

2015-04-18 06:23任清华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莆田

任清华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福建 莆田 351254)

莆商成长的历史探源

任清华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福建 莆田 351254)

莆商是闽商的精英和重要分支,商脉悠远,成就突出。莆商始于唐宋,成于明清,盛于改革开放。莆商从业人数多、经营范围广、运营能力强,在创业过程中形成了吃苦耐劳,低调务实;精明善变,创新求变;合群团结,报效桑梓等特点。莆商的成长可以从莆田地域文化探寻根源,莆田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政策、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影响和造就了莆商,成为莆商成长的文化基因。

莆商;创业特点;历史探源

莆商始于唐宋,成于明清,盛于改革开放。莆田商人勇闯四方,自古以来就有“无兴不成镇,无兴不成市”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莆商弄潮商海,饮誉全球。据莆田市2012年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各地共有200多万莆商,其中海外莆籍商人150多万,足迹遍及7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各大中城市有约90万莆商活跃在各条经济战线,年创产值约2万亿元[1]。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对莆商予以高度肯定,他指出莆商是闽商的精英和重要分支,从商人数之多、商业资本之雄厚、经营范围之广、运营能力之强,令人瞩目,独树一帜[2]。

一、莆田悠久的经商传统

莆田人的经商历史,上可追溯至梁陈,当时在今仙游县度尾镇出现了三爿店铺,标志着专业的商贸活动已经在莆田地区出现[3]。莆田民间自古流传着“瘦店胜过肥田”、“田园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等谚语,从中可见莆田人重视“工商” 的独特理念。从唐代开始,莆田的黄石、涵江、城厢、江口、梧塘、西天尾、华亭、庄边、笏石、北高以及仙游的枫亭等地,就先后形成商业贸易网点,并逐步形成集镇。黄石是最早形成的商业集镇。宋时,莆田的经商风气已经蔚然成风,正如蔡襄(宋)笔下描述的:“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农人、商贾、百工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4]。莆田人更具敢闯精神,早在唐朝时就有人远涉重洋,到海外谋生。莆籍诗人黄滔(唐)在《贾客》中写道:“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利深波也深,君意竞如何?”可见唐时莆田贾客为了获利,敢冒风波出没于大洋。宋代石碑《兴化军祥应庙碑记》(现存于三清殿(莆田博物馆)碑廊)有“游商海贾,履风涛历险阻,牟利于他郡外番者”的记载。现莆田是福建省著名侨乡,据莆田市外侨办统计,目前莆田海外侨胞的人数已达150万,主要分布在85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可谓“海内一个莆田,海外半个莆田”[5]。这是历次莆田人海外移民的结果,也是莆田人长期海外经商的具体体现。清代至解放前,兴化商帮更加活跃。清代出现儒生从商现象,促进了商贾素质的提升,也使莆人善贾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清《(乾隆)莆田县志》载:“商舟之所会,贩籴往来,以食以济”,反映了当时莆田地区商贸之繁华;当时涵江“五方杂处,人烟稠密,百货所聚”,号称“小上海”。历史上,众多外出经商的兴化人,遍布福建各县城镇、国内许多商业重镇,当年南京、芜湖、上海、安庆、台湾、香港等地,都可以看到莆田人的踪迹,以至于有“无兴不成镇”之说。

改革开放后,莆商不断繁荣兴盛。莆田商人顺应市场导向,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上世纪八十年代,莆田人经商就被传为佳话:忠门人一把弯刀走天下、新度人一筐鸡苗卖全国、榜头人雕木、北高人打金、东庄人卖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莆商成就为世界所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莆商在外创办企业3万多家,年创总产值2万多亿元,主要涉及珠宝首饰、建材、钢材、医疗、家具、鞋服、石油等30多个行业。其中莆商经营的民营医疗企业约占全国的85%,木材约占全国的70%,珠宝约占全国的30%,油画创作及经营占全国的三分之一[6]。

二、莆商的创业特点

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在2013年莆商回归创业大会上,高度肯定了莆商的创业精神,生动诠释了莆商“精、勤、俭、孝”的品格特点。莆商谋事无中生有,做事脚踏实地,成事报效桑梓的精神特性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扬。

(一)吃苦耐劳,低调务实

“没有莆田人吃不了的苦,没有莆田人办不成的事”。莆田人外出经商,最初原因是人穷找活路。他们背井离乡、白手起家,因此能够忍别人之不能忍,吃别人不能吃之苦,只要有活干,再苦、再累、再脏都肯干。早期华侨“下南洋”,起初大多从事最底层的苦力活如垦荒、开矿、种植、筑路、拉车、理发、擦皮鞋、修自行车等;改革开放之初外出,主要从事肩挑手提走街串巷叫卖、修蒸笼等作坊式手工业。他们草根创业,“有三更、没半夜”,风餐露宿走遍全国。莆商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打拼,是艰苦的创业。北京福建商会会长陈春玖说:“我19岁背井离乡,开始了走街串巷、学艺从商的生涯。几十年来,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虽然艰难但始终执着地坚持。”[6]他创办的北京通厦投资开发集团年产值30多亿元。北京聚仙堂董事长林友华,30多年前“北漂”贩卖家乡的红木筷子,头顶烈日蹲在立交桥下兜售。正是靠着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在北京获得了成功。莆商创业之初,一无资本、二无人脉,他们在外乡得以立足,靠的正是耐性和韧性,“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创业时的吃苦耐劳在创业成功后得到了延续,莆商创业成功后,普遍低调务实。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富豪中,福建富豪是个低调而神秘的群体,这当然也包括莆商。莆商不尚空谈,不喜张扬,他们看重的是实效。秀屿东庄是民营医疗镇,身家上亿的大有人在,却都是隐形富豪,鲜有在媒体抛头露面。远东机构董事局主席黄志祥是莆籍新加坡首富,他从不接受电视采访和记者拍照,每天工作到深夜,依然保持着低调俭朴的生活。

(二)精明善算,创新求变

莆田人被誉为东方的犹太人,在经商中以精明善算著称。他们有着敏锐的嗅觉,以独到的眼光发现隐藏的商机。即使是最难赚钱的行业,他们也能找到机会和空间。上世纪大兴安岭火灾,国家还在为处理大量过火的木头发愁,莆商却看到了商机,买下木材,变废为宝,从中赚了大钱。三迪集团董事长郭加迪,只身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打拼,逛商场时发现当地鞋价比国内贵十倍,马上发回电报开始倒鞋,创建郭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成为东欧华人社会的侨领。19世纪80年代,莆田的禽苗已经全国闻名,莆商“上车是蛋,下车是鸡”被传为佳话。为了节省成本,他们独创“运胎蛋”,把孵化了十几天却还未破壳的胎蛋提前装车运送至外地。途中控制温度,计算时间,抵达目的地时,这些禽苗正好破壳而出。正是靠着这种精明的创业精神,莆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

莆商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在商潮中勇立潮头,大胆创新求变,争取新的辉煌。莆系民营医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莆系民营医疗始于“游医”,以电线杆贴广告的形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闯天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资金积累,一些有实力的“游医”开始承包公立医院的专科,并在全国各个城市迅速复制、扩张;进入21世纪,家族抱团、强强联合,莆系医疗产业从专科门诊向专科医院发展,再从专科医院迈向综合医院,经营范围也由单纯的经营医院向投资医疗器械、医疗物流等相关健康产业方向发展。莆田并无林木资源,却荣膺“中国木业之城”,演绎了“无木生材”的神话。目前,全国各地从事木材行业的莆田人约16万,创办750多家木材贸易加工规模企业,在全国形成了庞大的木材销售网络,年创产值超百亿元[6]。莆田也无医药世家,更无金、钢、气等矿产资源,却在这些领域创造出“无医生医、无金生金、无钢生钢”的商业奇迹,涌现出一批“医药大王”、“木材大王”、“珠宝大王”、“钢铁大王”。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形象地称之为“无中生有”。

(三)合群团结,报效桑梓

莆商创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相牵邀”,他们注重地缘、血缘、亲缘,在一个地方、一个行业,只要有一个莆田人经营成功,乡亲们就会相互引荐、相互提携。一个行业、一种模式很快会在一个家族、一个村、一个镇里蔓延开来,并在全国各地扩张、布点,形成规模。姚为棋先生被尊为东南亚“脚车业始祖”,1899年在吉隆坡开办福隆兴脚车修理铺,此后引荐、提携大批兴化乡亲特别是江口镇的亲友前往,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东南亚形成了福莆仙帮,至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的汽车公司遍布大半个东南亚,江口镇也发展成为著名的侨乡。莆商经营的行业,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群体特点,如忠门人以木材贸易闻名、东庄人办医一统天下、榜头人雕木令仙作驰名中外、北高埕头人打金打出金匠之乡、东峤上塘人做银获银饰之乡,还有新度的禽苗、华亭的桂圆等各类专业村(镇)层出不穷。

莆商在外,始终心怀故土。他们成功后,有的回乡投资兴业,助力家乡发展;有的慷慨解囊,捐资捐物,造福桑梓。上世纪80年代起,陈江和、黄廷方、林德祥、李文正等著名莆籍侨领就“以侨引侨”、“以侨引外”,带头在家乡兴办了浆纸、酒店、轮胎、火电等企业,吸引带动大批客商投资莆田。2003年,莆田市委、市政府首倡“民资回归”,吸引了大批莆籍民营企业家回乡发展。如2006年在沪46家莆商组团投资18亿元在秀屿区建设“木材加工进出口贸易一体化项目”;莆田市泰扬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阳动员在上海、福州等地从事石雕工艺的132家企业进驻上塘珠宝城兴建中国·上塘石雕园区等。2014年6月莆田电视台“天下莆商”栏目第三期里指出,近年来,莆田引进民资回归项目近1500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仅2011-2014年间,引进民企139家,总投资1662亿元,其中70%以上属莆商民资回归项目。回乡捐资兴办公益,修桥铺路,修建学校、医院也成为事业有成莆商的新风气、新时尚。2013年3月为筹建妈祖金身像,仅半个小时,参加座谈的莆商就踊跃认捐6316万元;李文正先生捐巨资长期支持兴办莆田学院;正荣集团欧宗荣先生多年来向社会公益项目投入2.5亿元;北京中奥联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亚文共捐赠1.5亿元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希望工程、扶贫基金、妈祖文化等公益活动,两次入围我国官方慈善最高奖等。

三、莆商成长的历史探源

成功凭历练,基因在故园。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莆商来自莆田,根植莆田。莆田深厚的人文特色、莆田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孕育了莆商的创业特点。莆商的成长可以从莆田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政策、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探寻根源。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塑就了莆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精神

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莆田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3]。莆田民间至今还有“沉七洲,浮莆田”说法,意指古代由于地壳升降运动,莆田陆地从海底浮上来,而海南省万县东南方七洲洋岛屿则下沉变海区[7]。《莆田县志》道出了莆田地名的由来:“县多蒲艾,后以频有水患,故去水从莆。”林大鼐(宋)在《李长春者传》描述:“闻莆田壶公洋三面濒海,潮汐往来,泻卤弥天。”可见当时莆田水患频繁,虫兽出没,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艰难可想而知。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中,越是练出先民的勇猛强悍之气,自古就有“狭多阻,闽越悍”之说。郭沫若《途次莆田》:“围海作田三季熟”,一语道出了先民们向海要田,征服大自然获取生存空间的开拓进取精神。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造就了莆田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并代代相传。这是莆田历史文化发展的源头,也是莆商成长的历史渊源。

(二)地狭人贫的窘境养成了莆商勤俭节约、创新求变的风格

尽管先民大量围海造田,但随着人口的繁衍及外迁人口的大量涌入,人地矛盾越发突出。宋代石碑《兴化军祥应庙记》记载,“夫七闽诸郡,莆田最为濒海,地多咸卤,而可耕之地又皆高仰……”、南宋理学家林光朝在《艾轩集》记载:“莆之郡二百年,虽以州名,其实一县也,原轸如绳,廛里如栉,十室五六,无田可耕。”[8]人地紧张,造成“岁歉无以输官,民则转徒流移矣”(林大鼐(宋)《李长春者传》)。2014年7月1日,福建省政府公布了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莆田市耕地113.08万亩,占全省耕地5.62%。按莆田市320万人口计算,人均0.35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1.52亩的1/4。时至今日,莆田人多地少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贫穷养成了莆田人民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然条件的制约让莆田人更容易摆脱对土地的依恋,背井离乡向外求生存、求发展成了他们更好的选择。同时他们还向外移民,开拓发展,一部分迁入地多人稀的潮汕、湛江以及海南等地区,其民间有“先祖迁自莆田”[9]的说法。一部分漂洋过海,莆田在史上有两次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他们远赴台湾、东南亚寻求发展,促成了东南亚莆人社会的生成[10]。白手起家让莆田人更懂得拼搏求进,因此才会创造“无中生有”的神话。

(三)历史上的移民造就了莆商注重血缘、抱团发展的品性

汉以后,中原战争不断,闽越地区相对稳定,各个朝代都有中原人入境。西晋永嘉之乱后“八姓入闽”,入莆的中原人大增。南朝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设莆田县,正式为县级行政建制,意味着当地在编人口大大增加[9],这其中一大部分源自南迁中原移民。移民与原住民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势必引起矛盾,从而也在客观上强化了宗族血缘关系,只有抱团才能更好生存、发展。这种宗族血缘观念在外表现为重乡情、讲乡谊。同时,出门在外也让他们体会到单打独斗之不易,因此莆商更抱团,在外视乡亲如亲人,在事业发展的同时不忘邻里乡亲。

(四)政策上的不利是倒逼莆商形成的动力

从莆商的分布情况看,莆商比较密集地集中在江口、东庄、忠门等沿海一带,而富饶的南北洋平原一带集中度相对较低。这其中主要是政策原因。一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莆田以笏石为界,笏石以南的沿海统称“界外”。“界外”如今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界外”的划定源于明清的海防政策,明朝防倭的海禁、清朝防郑成功的30里迁界,都对莆田沿海的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清《莆变纪事》:“截界令下,沿海孑遗,逃亡流窜,遍野哀鸿。吾乡人民,真九死一生矣。”、“数百里膏腴之地,荡为瓯脱。”[11]海禁政策使莆田沿海经济受到摧毁性的打击,倒逼大批界外人外出求生存、求发展。二是建国后的“战备”政策。莆田与台湾隔海相对,是对台战备的海防前线,建国后经济发展一度被国家边缘化,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难以惠及。80年代以前,国家在莆田的投资甚少,莆阳大地难觅工业踪迹,莆田经济也一直处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低谷地带,直到2005年莆田经济总量才首次摆脱了全省九地市的“老九”尴尬地位。

(五)莆田风俗民情对莆商经商理念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欲知一方人,先要知一方之民情。风俗民情反映了一方人在特定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下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是多年文化的积淀和总结。莆田民间自古流传着“瘦店胜过肥田”、“田园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谚语,这是与封建社会重农轻商相反的重商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莆田人经商风气一直较为浓厚,妇女甚至文人都参与经商。在长期的经商中,莆田人也有自己的生意经。如莆仙方言中“买卖算分,厮请不论”[12],意思是买卖帐要算清楚,分毫不爽,而请客时友谊为重,应慷慨解囊,反映了莆商的诚信;“无嫌无买”[12],意思是买商品总要挑毛病以此压低价格,反映了莆商的精明;如“卖市不卖货”[12],意思是做买卖要靠把握市场的机遇,反映了莆商植根市场的敏锐嗅觉。“勤勤做,俭俭食”、“省食钱债轻,省颂(穿)衣裳新”、“发财是命、趁食(挣钱)着(应该)勤”[12]反映了莆田勤俭的传统,也塑造了莆商勤俭务实、吃苦耐劳的人生信条。“过桥念志,吃茄捻蒂”意思是要饮水思源,这是莆田的重孝品质。莆田民间有“做十”(为父母祝寿)的习俗,礼仪十分隆重,这是莆田人孝敬父母的体现。历史上,因尽孝于亲而被朝廷表彰建坊建祠的达几十人。这种孝道反映在莆商身上则是成事报效桑梓。

(六)独特的宗教信仰——妈祖信仰是莆田海外贸易发展的见证

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福建莆田,因救助海难而献身,被誉为海神,宋元明清朝廷先后给予妈祖36次褒封。妈祖信仰随海路传播,在闽浙粤沿海、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广为流行。妈祖信仰的出现绝非偶然,是海外贸易及海外移民发展的必然产物。早期海上贸易,帆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海商涉重洋、历风涛,在风浪颠簸中讨生活,时有不测风云,且商海也是险状环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常将个人前途叵测的卑微命运寄托于超自然力神灵的庇佑,于是海神妈祖信仰应运而生。“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珓,祈阴护,乃敢行。”[13]妈祖信仰成为人们渡海战胜惊涛骇浪的精神寄托,鼓励人们不畏艰险、排除万难,赋予人们拼搏向上的精神动力。莆商所到之处,在世界各地设立都兴安(兴化)会馆,其有一突出标志,就是同天后宫结合在一起。目前,全世界有天后宫5000多座,充分说明了兴化商人的活跃与所经营商业的繁荣。

[1]林斌,叶妍,蔡碧琼.试论“莆商精神”在地方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102~104.

[2]周琳,朱金山.风景这边独好 回家的亲人请您留下来[N].湄洲日报,2013-2-18(A1).

[3]谢如明.莆田发展简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4](宋)蔡襄·蔡襄集·蔡忠惠集:卷34《福州五戒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黄国清,陈瑜瑜.福建著名侨乡莆田海外侨胞人数已达150万[N].湄洲日报,2013-11-11(A1).

[6]陈荣富.天下莆商竞风流[N].福建日报,2013-2-18(2).

[7]吴炎年.“沉七洲无考,浮莆田有据”[N].湄洲日报,2011-4-28(C3).

[8](宋)林光朝.艾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陈友义.潮洲人,福建祖[J].寻根,2011,(4):135~141.

[10]谢如明.浅论莆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5):95~97.

[11]余炀.莆变纪事[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2]王丽,傅慧芳.莆仙方言熟语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10):149~153.

[13]洪迈.夷坚志:支景卷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1:950~951.

(责任编辑:练秀明)

On Putian Merchants’ Historical Origin

REN Qing-hua

(Youth League Committee, Meizhouw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Putian 351254, China)

Putian merchant, the elites and important branch of Fujian merchant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The history of Putian merchant dates back to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develop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lourish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Putian merchant has a large population, wide range of business scope and operation ability. They have the characters of hard-working, pragmatic, astute, innovative, and are loyal to their motherl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tian merchant can be explored from Putian regional cultur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 historical policy,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 all these are cultural ge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tian merchant.

Putian merchant;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history origin

2015-04-12

任清华(1978- ),男,福建莆田人,团委书记,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G127

A

1008-4940(2015)03-0001-06

猜你喜欢
莆田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莆田闹元宵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莆田人有话说
爱心车队抵达莆田送去冬日温暖
莆田东阳:两朝“进士村”的前世今生
福建莆田:释放质量红利
福建莆田 亲近古琴名家与莆田文化名人对话